立草为业 在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
——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汪威

2024-01-02 01:17:41韩翠红
中华魂 2023年12期
关键词:饲草苜蓿牧草

文/韩翠红

2023 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来自宁夏灵武的汪威荣获第27 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站在了北京的领奖台上,宁夏仅一人获奖。作为“90后”青年,汪威2013 年大学毕业后,立志回乡创业,自此与牧草产业发展结下不解之缘。他以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奋力奔跑在农村的广阔天地。

一、丢掉“金饭碗”回村创业种草

汪威出生在宁夏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2013 年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毕业后,他应聘到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一家企业工作,然而创业的念头就像一根撬棒,不时撩拨着他的神经。回忆起上大学那会儿,他就想在社会上闯荡一番,也会不时萌生创业的念头。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持续了一年后,汪威感到这种一眼能望到头的生活太过平淡单调。最终,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汪威放不下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怀,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回乡务农。父母很不解,辛辛苦苦供他读书,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为啥又要回来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汪威当即立下军令状:“给我3 年时间,干不出个样,任由处置!”

辞职返乡后,汪威做了一番详尽的市场考察。在市场考察中,他发现宁夏养殖业发展迅猛,可优质饲草料却需要从区外购买甚至从国外进口,本地的优质饲草料缺口巨大。何不从优质饲草种植入手创业呢?他说:“宁夏的奶牛产业发展很快,但与其相配套的饲草等许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优质饲草料,一直依赖于进口或从外省购入。”正是看准了这个发展机遇,他决定利用专业所长回乡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培育苜蓿、小黑麦和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解决当地养殖场饲料短缺的问题。

有了发展方向,汪威恶补饲草知识。他发现裹包青贮饲草有着粗蛋白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消化率高等优点,于是投入500 万元购买了相关设备,生产了1 万吨裹包青贮饲草。种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种植牧草的第一年,尽管有向周边农户和同行学来的经验,但是在收干草时遇到了下雨天,牧草出现了叶片脱落和发霉的问题,3000 亩的牧草最终只卖了100 万元,损失近半。由于前期推广不力,加上周边农户习惯用干草饲养牲畜,1 万吨的裹包青贮饲草到年底还剩8000吨。汪威急得上火,他挨个牛场跑,介绍推广裹包青贮饲草,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裹包青贮饲草并从中受益。

“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第二年,汪威公司的裹包苜蓿产销量达到了2 万吨。汪威说:“我们公司从2013 年开始从事牧草种植,截止到2020 年,我们自有的流转土地28000 亩,种植苜蓿、小黑麦还有玉米青贮。此外,我们还和周边农户签订了24000 亩的种植订单合同。2020 年向周边养殖场共配送玉米青贮、苜蓿青贮还有小黑麦等各类优质饲草13 万吨。通过饲草种植和配送,解决了我们本地区养殖场饲料短缺的困境,保障了周边养殖场的健康发展。”

二、“草—畜—稻”一体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新时代的青年总是闯劲十足。牧草种植开阔了汪威的视野。他意识到,要想让草畜产业迈上健康发展之路,必须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种养结合、草畜双赢。汪威大胆行动,多方论证,明确了“草—畜—稻”一体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在初步解决了牧草难题后,汪威又开始向养殖业延伸。随着牧草种植基地面积的扩大,低等级牧草销售困难以及怎样提高牧草附加值问题又摆在眼前,在团委创业融资贷款政策大力支持下,他于2019年投资2600 万元新建占地240 亩的肉牛养殖场一座,主要引进阿奎丹、西门塔尔、安格斯、秦川牛品种,目前已存栏肉牛2200 多头,实现种养一体化协同发展,养殖场于2020 年被评为“自治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2020 年,汪威联合饲草种植、畜牧养殖、农机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等31 家企业,组建成立了宁夏德盛润和草畜产业发展联合体,不仅联合建设了饲草收储配送中心、饲草料良种繁育基地,还在宁夏多地及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建设9 个标准化万亩优质饲草种植基地,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黄河水的滋养孕育出灵武独特风土条件,为打造绿色健康高端大米品牌创造独特的优势,汪威坚持以“种养循环、绿色生态、特色品种、科学种植”的理念种植水稻。他坚持选用宁夏大米代表品种“宁粳43 号”;选择在连续种植5 年苜蓿地上种植水稻,苜蓿根系含带丰富的氮,苜蓿后茬种植粮食作物,不但大量减少氮肥的使用,而且提高产量和品质。通过5 年苜蓿1 年水稻的轮作种植模式,2022 年种植“宁粳43 号”水稻7000 多亩,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三、科技助农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汪威深知新时代的农民必须掌握科学技术。从创业起,汪威就将“科技兴农”、“科学种植”等理念融于发展战略之中。经过与宁夏大学农学院的校企合作,2021 年,他与宁夏农科院开展院企合作,引进草畜专家12 名,针对宁夏奶牛、肉牛、滩羊养殖中牧草严重短缺的问题,开展牧草新品种、高效生产技术、高效生产模式等创新科技试验。先后引进牧草新品种83 个,引进转化先进科技成果16 项,拥有授权专利18 项,成功探索出“小黑麦+玉米青贮”一年两熟复种模式,每亩可产优质小黑麦干草600公斤、优质玉米青贮饲料3.6 吨,比传统一茬种植增产近40%,亩均增收800 元。

“一定要向规模化、科技化发展。我们通过和科研院所合作,找到最好的标准化模式进行农业生产,不仅能够保证作业量,还能够提高效益。”汪威更加坚定了走科技兴农之路。

产业共建,组建产业联合体,筑巢引凤,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汪威坚信“以人为本、科技兴农”,大力培养了一支52 人组成的专业化人才团队,通过与甘肃科学院、河北农科院、宁夏大学及宁夏农科院植保所、资环所、动科所、荒漠所建立产学研用推紧密合作,引进牧草、肉牛养殖、水稻专家23 名,其中研究员5 名,副研究员15 名,研究生3 名,建立了宁夏牧草产业(灵武)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小高地、专家服务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实现了高质高效发展。

“我从农村来,我想带着老乡一起做新时代的农民。”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后,汪威为使命和抱负找到了出口。汪威把这种理念也用到了农民各类技能培训上,每年都要举办好多场。问及缘由,他解释说:“宁夏号召科技特派员要做农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责任很大,必须干好。”

四、做好农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他在发展自己公司的同时,采用“公司+订单+农户”模式,保证农民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上班有工资。2022 年带动农户订单种植饲草1 万多亩,订单联结带动农户数1000多户,年带动农户创收3000多万元,增收300 多万元。

2021 年,灵武市同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牧草种植面积达5.2 万亩,肉牛养殖近1400 头,年销售收入1.12 亿元。带农、惠农、富农、兴农,是汪威不变的导向。他还主动把生活困难的农户吸收到公司,提供固定就业52 人,带动临时就业5600 多人次,年发放工人工资总额340 多万元。汪威以“惠农、兴农、富农”为己任,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带动周边村镇致富奔小康。田野是“新农人”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个曾经啥也不懂的农业“小白”已经在家乡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汪威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

公司成立仅两年后,牧草种植规模扩大,汪威通过公司担保出资70%、农户出资30%的方式,为20 多家农户担保购买运输车辆,再由他们组成牧草配送队,承担公司的牧草运输任务。此举不仅使汪威的公司有了专门的运输队伍,保障了牧草向下游的稳定供应,而且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汪威坚持带农、惠农、富农、兴农导向,为充分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他确立了“党旗飘在田野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推着产业跑,产业带着群众富”的发展思路,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与企业联建、共建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汪威说:“一人富不算富,我有责任帮助更多的乡亲们致富,让村里人都过上好日子。”屡获荣誉的汪威被称为灵武市“现代牧草领域的开拓者”,作为新时代的银川青年,汪威始终坚信成功是拼搏来的。他先后被评为“银川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灵武市十佳农民”、“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2021年全国最美合作社理事长”、“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银川青年,汪威相信,梦想不怕多,就怕没梦想;成功是靠拼搏得来的,梦想是靠努力实现的,机遇与挑战是银川这座城市给予的。“今后我将一如既往保持初心,厚植爱农情怀,学得新本领,带领更多农村朋友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农业农村和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第27 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现场,汪威发出了响亮的宣言。

猜你喜欢
饲草苜蓿牧草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07-28 06:28:00
苜蓿的种植技术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苜蓿:天马的食粮
中国三峡(2017年4期)2017-06-06 10:44:22
要造就一片草原……
奶牛饲喂青贮饲草的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