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颖 周煊超 王亚莉 张 慧
(中国呼和浩特010051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安全意识逐渐提升,对科学知识和科技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防震减灾科普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需求。为了更好地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许多城市建立了防震减灾科普场馆。防震减灾科普场馆是中国地震局为适应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需求,以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为基础,通过建设、改造和管理,在各级防震减灾机构设置的固定或流动科普宣传场所。然而,这些场馆的运营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运营成本高、内容单一、吸引力不强,等等。因此,需要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运营模式,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影响力和普及率。
防震减灾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而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则是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公众防震意识和技能的重要载体,其运营可以拓宽公众防震减灾知识的获取途径、加强公众应对灾害的能力、提高公共危机安全意识、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重要窗口,只有通过持续探索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科普场馆的观赏性、互动性,使其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达到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安全意识、促进公众参与的目的。本文介绍了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用户体验和互动性、多元化内容提高质量以及合作共赢、降低成本等方面入手,探讨科普场馆运营模式的创新。
随着我国防震减灾救灾工作的推进,许多城市和地区相继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场馆。这些场馆主要通过模拟实验、科学展示和互动体验等手段,向公众传达地震知识和应急预警技巧。通过科学的展示和宣传,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成因、防范措施和自救互救方法。
以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为例,介绍科普场馆的建设。该基地以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为依托,由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规划建设,于2001 年5 月向公众免费开放。该基地建设有地震科普展览厅、地震监测仪器洞室、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中心、地震监测数据传输中心、地震科普知识演播厅、动物前兆观测站。科普展厅是科普基地主要场馆之一,建筑面积916 m2,共陈列展板95 块,各种实物仪器展品8 大类55 套。科普馆展项手段丰富,有展板、实物展品、模拟展品、立体沙盘、互动游戏区、自助科普查询机、多媒体影视厅等;展板内容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地壳运动、地震预警技术、抗震建筑设计等。并定期开放地震观测洞室、地震数据处理中心、地震数据传输中心等,使参观者对地震监测工作有所认识。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加强与党校、教育厅、科协等机构的沟通,促进合作开放,扩大宣传范围,在做好科普工作的同时,其影响力提升明显(肖宁等,2019),值得借鉴。
此外,如H5 交互、微信小程序APP、云体验等新技术在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探索与应用,起到了增强宣传效果(韩珂等,2022;程宝玉等,2023;李亚芳等,2023)、加强公众安全防护意识的作用。例如,作为地震部门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公益事业的成功案例,潍坊市防震减灾科普馆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硬件优势、软件知识及建设经验,开创了政企联合、寓教于乐以及多种科技元素融合的创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王铮等,2017)。
防震减灾科普展馆吸引了大量公众、学生和专业人士参观和学习,其运营不仅传递了科学知识,还提高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全国各地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建设和发展形势较为乐观,但运营模式的创新和改进仍面临一定困难和挑战(过建洪等,2020)。为了更好地推广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场馆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提高其运营的效益和质量(穆婷等,2020)。
防震减灾科普场馆是加强公众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的重要载体,但场馆运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展示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关系着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参观质量和用户体验。谢瑞杰等(2016)调查发现,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多围绕地震知识和应对策略予以展示,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这类问题主要有:展品结构不合理,缺少体验式、互动式防震自救逃生训练的产品;展教形式单一,展品老化,知识陈旧,更新迟缓,不能满足当下群众的需求和期盼;产品不能科学准确地解释知识点,内容不规范、晦涩难懂,难以发挥应有的展教作用,降低了教育功能;大部分展品主要普及宣传地震基础知识、前兆、防震避震等知识,较少涉及震害反思总结以及防震减灾工作介绍等内容,导致科普内容狭窄,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与工作,降低了科普宣传工作的力度。
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运营成本包括设备维护维修费、人员经费以及其他管理运营费。当经费预算受限时,将直接影响到场馆的运营工作。如合肥市地震监测中心防震减灾科普场馆,谢瑞杰等(2016)调研发现,其年运营经费来源于当地政府,作为非盈利机构,其运营成本容易受到政府财政收入状况的影响,若经费不足则可能导致运营中断或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科普场馆设备老化,故障频发,因缺少专业维护人员,设备维护、维修不力,参观质量下降。
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推广宣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影响力和参观率。目前,多家科普馆由于资源和人力的限制,宣传推广工作不到位,知名度较低,参观人员且仅限于本地民众。
由于人力、财力、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多家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运营存在一定薄弱环节,管理水平落后,场馆服务水平不高,在向公众传递地震防灾知识时(谢瑞杰等,2016;肖宁等,2019;穆婷等,2020),因展示方式不恰当,或者有效工具和模型的缺乏,导致不能做到浅显易懂地阐释复杂的地震科学原理。如安徽省和黑龙江省多家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展示内容更新不及时,欠缺先进的科学展示设备和技术,缺少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和科普讲解,阻碍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推广。
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在日常运维过程中还面临场馆的信誉建设、服务质量提升等问题,只有通过制定合理的场馆管理策略和加强推广宣传和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作用,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素质,更有效地应对灾害挑战(杨家英等,2020)。
在新时代下,要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场馆运营管理工作,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一方面,由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同合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众给予支持,形成防震减灾科普场馆运营管理的整体合力。另一方面,各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之间需要加强联系和沟通,构建互联互通的协同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便更好地推广防震减灾知识(姚兰等,2021)。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将其打造成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公众的教育需求,还可以加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融合。
作为公益性单位,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应该创新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建立长效运营机制,不断拓展收入来源。首先,创新经营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营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其次,创新营销方式,探索跨界融合营销模式,开发新媒体营销方式,打造“线上+线下”的多元化营销渠道,提高场馆知名度和认知度。最后,需要创新产品服务模式,打造品牌化产品和特色化产品,形成差异化优势,提升场馆的核心竞争力。
为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运营和作用,首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的示范作用;强化对场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加强运营管理和应急演练等日常工作;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确保场馆的设施维护和宣传教育等日常工作的开展。此外,应加强与高校、企业和社区的合作,共同拓展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服务范围,为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最后,应与社区合作共建科普馆、防灾减灾基地等场所,共同开展各项活动,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和辐射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对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防震减灾科普场馆运营模式中,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能够有效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解决经费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场馆的运营管理,是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功能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从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场馆运营实践来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运营方式难以满足当前公众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需求,引入市场机制成为必然:①完善政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场馆运营的积极性;②明确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③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制度,明确场馆的管理主体和责权范围,完善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④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整合相关资源,优化配置场馆设施和专业人员力量;⑤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定统一规范的运营规则、财务管理制度、员工招聘和培训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
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建设和运营,需要以市场运作为手段,在加强内部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多下功夫。
(1)加强内部管理。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应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加强绩效考核,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建立培训基地、聘请专家学者进行技术指导、选派优秀员工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班等方式,大力培养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技术合作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通过编制培养方案、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
(3)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科普信息,展示防震减灾成就,使公众了解地震科学知识和防震减灾基本技能,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地震是难以预测的一种自然灾害,可以发动社会力量,考虑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开展公共宣传研学实践活动,进行知识宣传和推广,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共同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危害,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宣传目标,设计有吸引力的口号,提升公众兴趣,进而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
(2)针对特定对象(不同年龄段、职业群体等),制定相应宣传策略和内容,如宣传影片、讲座、互动游戏等,加强对地震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宣传。
(3)参与者应具备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可以熟练掌握应对策略和技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对于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4)善于总结和评估宣传活动的成果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今后宣传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防震减灾科普场馆作为面向社会的公益性科普设施,其运营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场馆的教育功能和服务水平,对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建设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深入挖掘防震减灾知识,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如融合H5 交互技术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程宝玉等,2023),转变管理模式,创新经营机制,并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运营模式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以保障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