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的创新表达和叙事策略研究
——以纪录片《人生第二次》为例

2023-12-28 22:49:25
新闻传播 2023年19期
关键词:纪录片人生

刘 博

(常州大学 江苏 213164)

人文纪录片通常以人为核心,着眼于反映人物性格与命运,通过捕捉看似寻常的生活情景镜头,更真实、更深刻地表现老百姓的人生百态。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Vlog等新型媒介形式不断涌现,在形塑信息传播新格局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媒介内容生态的革新。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是由央视网、上海文广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哔哩哔哩视频网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该作是由央视网统筹制作的“人生三部曲”系列纪录片第二部,相较于前作,“《人生第二次》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在勇敢的和过去告别后,在一片‘废墟’上所进行的重启、重逢、重建和涅槃。”总制片人张昊介绍[1]。影片开播前后便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与社会反响。本文以《人生第二次》为研究案例,从创新表达与叙事策略两方面着手研究,以期待对当前国内人文纪录片创新发展提供借鉴路径。

一、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创新表达

(一)主题凝练:哲学视角下的思辨表达

《人生第二次》由8 个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分剧情组成,主题分别为“圆”和“缺”、“纳”和“拒”、“是”和“非”、“破”和“立”。何谓“人生第二次”?在以人生时钟为叙事视角的《人生第一次》之后,主创团队希望通过四组对立的关键词来对“第二次”进行破题。“圆”与“缺”是以亲情为主题,探讨离别与重逢的命运抉择。“纳”与“拒”围绕生理缺陷,讲述个人面对身体缺失的自我救赎。“是”与“非”以法情交融为主线,记录了当事人及家属在人生节点上的情感纠葛。“破”与“立”回归家庭单位,展示了新时代女性面对命运抗争时的勇气果敢。

“常识哲学”是葛兰西提出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哲学并非局限于少许专业知识分子的抽象思考,而是一切人都在默默从事的具体社会活动”[2]。而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很早便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物壮则老”,即“物极必反”。在这种哲学范式应用于电视领域方面,学者高鑫对电视艺术的本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通过对电视艺术形态、语言、思维元素、手段、时空等的多文化分析,将电视艺术最终提炼为‘多元’与‘重构’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命题。”[3]在《人生第二次》中,这种哲学视角下的思辨表达得到了充分展现。

《人生第二次》用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生话题进行了一场影像思辨,每集主题呈现出对立统一的鲜明特征。《圆》中主角卫卓被拐多年后在电视舞台上与亲生父母重逢,事后却面临养父母与亲父母两个家庭的艰难拉扯,在看似圆满的人生结局踌躇不定。《纳》中主人公何华杰因事故遭遇高位截瘫,面对镜头常常保持乐观的他在与同行人的旅途中面临生活无法自理的尴尬经历。在暴雨中他也曾拒绝抗争命运,但在经历迷茫和痛苦后依然选择微笑面对生活。

(二)媒介逻辑:全媒体思维下的互动传播机制

相较于前作,《人生第二次》首播于央视网、哔哩哔哩线上视频平台,采用破圈层式互动方式,通过全媒体平台联动播出,在网络平台收获了较高的话题热度和好评度。作为一档收费节目,截止到12 月19 日,《人生第二次》在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上播放量已超过5378.5万,评分高达9.9分。以“台网联动、移动优先”为传播路径,《人生第二次》从IP 运营、矩阵传播、社群互动三个维度推动传播创新。

在IP 运营方面,《人生第二次》是“人生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系列纪录片,相较于前作《人生第一次》,该剧突破了当前IP 系列纪录片以内容为延展的创作模式,选择以“内核”创新为突破口,展现更为深刻复杂的中国人故事。“相较于传统纪录片播出环节,IP 运营更加关注戏剧美学和技术美学。”[4]《人生第二次》选择以八组对立词来重新定义人生叙事图景,即通过每集单独剧情设置来展现矛盾冲突,同时不同剧集间反映主题的戏剧冲突也进一步阐释整部系列片的创作内涵。

在矩阵传播方面,主流传统媒体的集中报道之外,《人生第二次》全力打造了新媒体传播矩阵,开设了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等官方运营平台。截止到12月19日,《人生第二次》抖音粉丝量已突破100.7 万,微博话题#纪录片人生第二次#阅读次数高达3 亿次,讨论次数达7.2 万次,传播裂变数据位居国内纪录片第一梯队。相较于大多数国内纪录片运营模式,《人生第二次》创作团队在传播路径上更侧重于独立运营模式,以“讲述者”为传播视角,以社交平台为传播载体,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宣发互动,取得了亮眼的传播数据。

在社群互动方面,《人生第二次》通过构建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以官方微博为例,在开播前、开播中及开播后三个时期积极与受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互动。在开播前期,即影片尚未播出前,《人生第二次》官方微博通过发布概念海报、概念预告片及与《人生第一次》联动等形式展开播前预热。此阶段互动特点主要呈现为勾连性,即影片方希望通过《人生第一次》的剧情联动勾连起观众与之相关的媒介记忆。在开播中期,即影片播出期间,《人生第二次》官方微博通过剧情解读、活动互动、影评分享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话题活跃度。此阶段互动特点主要呈现为解构性,影片方希望建立起纪录片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链条。在开播后期,即影片全部播出结束后,运营账号并未终止与受众的互动强度,通过幕后揭秘、节目联动、展示主创团队手记等形式推动话题热度走向高潮。此阶段互动特点主要呈现为发散性,发帖内容也不再仅仅聚焦剧情本身,影片方希望通过热度较高的“微博广场话题”来维系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能量。

(三)人文思考:平民化视角下的百姓故事

相较于前作,《人生第二次》的叙事维度从个体延伸到了整个人生,通过设置四组关键词、八幅人生图景,用多方视角观察普通人在面临决定性瞬间时的选择与命运,极力向观众传达多元价值观念,成为“中国百姓的现实主义生活图鉴”,本文从人物对象、典型场景与戏剧冲突三方面来对这种平民化视角进行解读。

在人物对象选择上,剧中的这些主角看似身份具有一定特殊性,但主创团队更多将视角放置于他们在决定性瞬间时所进行的选择。以第三集《纳》中主角何华杰为例,高位截瘫的他历经迷茫与痛苦,但最终选择微笑着与生活和解,这种普通而又平凡的生活经历总能打动人心;在典型场景上,本片采用蹲守拍摄的方式,选取了家庭聚餐、培训学校、野外公路、整形医院、申诉窗口等场景,这些场景大多是观众所熟知的场景,剧情推进往往也与当下人物感知相契合。以第四集《拒》为例,以整形医院为主场景,镜头聚焦医院手术台,在手术间充斥血肉分离的镜头下,人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整形患者追求“变美”所付出的代价,直观且真实;在戏剧冲突上,《人生第二次》将矛盾冲突设置为家庭成员、学校师生、医生患者、官民沟通、恋人双方等,这些人物关系无疑是观众日常最熟悉、易于理解的场景。这些场景正如邻里发生的事一样,为观众营造了亲切、生动的沉浸感。

二、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叙事策略研究

(一)叙事结构:多维景观表达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首次提到“景观”这一概念,他将该词概述为“某种实在化、物质化和对象化的世界观。”近年来,诸多国内学者将“景观”概念引入电视节目的研究之中。在《人生第二次》中,叙事结构得以进一步创新,体现于深层次的多维景观,即近景的个体命运、远景的生活百态与全景的人间故事三种景观形态。

在近景叙事上,《人生第二次》以人物的个人命运发展为主线,用浓墨重彩的镜头聚焦于个体在面临人生抉择时的复杂情感纠葛。以第一集《圆》为例,主人公卫卓被拐多年,在与具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母重逢时,他自然流露出血亲重逢时的喜悦。而当他重新面对养父母时,这种情感上的矛盾纠葛又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为观众呈现了一种细腻、丰满的人物情感景观,这种叙事方式为观众营造了强烈的沉浸感。在远景叙事上,同一主题剧集中,《人生第二次》的镜头并不单调,而是采用多视角来展示纷繁复杂的生活百态。在第二集《缺》中,纪录片的主线是围绕柏剑如何培养这群孩子长大成才,但同样也用大量篇幅来展现柏剑的个人家庭生活、遗孤儿童的家庭曲折内幕以及儿童亲属的情感诉说等。每一个叙事角度都自成一线,展现出鲜活、波澜的生活群像景观。在全景叙事上,《人生第二次》在宏观视角上,聚焦于被拐家庭、遗孤儿童、整形患者、控告申诉人、离异家庭等群体,每一个剧集、剧情支线都自成一个故事。主创团队用一组组曲折动人的故事景观来回答《人生第二次》这一主题。

(二)叙事特征:新闻叙事内核

在《人生第二次》中,“新闻内核,纪实表达”是本部影片的创新叙事特征,将新闻叙事特征融入纪录片题材创作,进一步增添了观影的真实感与传播力。本作通过运用此叙事理念,聚焦社会议题背后的时代背景,为人文纪录片的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机。

在新闻叙事上,《人生第二次》展现了新闻特征中的真实性、新鲜性、传播性的叙事风格。真实性体现于内容呈现的真实感。以第一集《圆》为例,主题聚焦被拐家庭,从被拐人、被拐家庭、领养家庭、警方等多个视角展示“拐卖儿童”这一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相较于纪录片常见的“第三人称”旁白叙事,这部剧集采用“第一人称”将故事经历娓娓道来,进一步增添了剧集的真实感。新鲜性体现于选题主题的时新感。以第四集《拒》为例,故事主题聚焦整形患者,话题在广泛具有容貌焦虑的现代社会中很容易产生共情。整形行为在公众的普遍认知中以负面评价居多,但本剧集着力于挖掘整形群体的真实原因,包括社会压力、外界舆论及情感宣泄等,着力于呈现多元价值表达。传播性体现于故事塑造的话题感。以第八集《立》为例,镜头对准两位来城务工者,以Vlog形式记录他们坚强融入城市的生活点滴。运用琐碎、细节化的视听语言很容易让相似背景观影者联想到自身,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也进而增强了影片的话题感。

(三)叙事风格:成长小说式表达

作为西方近代文学中常见的类型,“成长小说”最早起源于18 世纪末期的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便是这一小说类型的代表之作[5]。在浅层含义上,“成长小说”描述的是主角从无知懵懂的少年,历经挫折磨难,最终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结局往往伴随着思想意识或物质条件正方向的重大转变。而在深层含义上,“成长小说”更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性叙事,是现代意义上的人对于自身主体性生成过程的自觉确认,是现代人在现代化的时间观念下,朝着自我选择、自我负责的启蒙主义目标迈进,并由此不可避免地经历的否定之否定。”[6]在影视领域,“成长小说”在引入当代中国后,其叙事范式被广泛应用于《青春之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知名电影作品中。在《人生第二次》中,“成长小说”叙事范式同样被广泛应用于剧集叙事创作,进一步凸显“人生”主题。

《人生第二次》所刻画的主角故事大多是在人生道路上重要节点的选择,他们经历过挫折、迷茫,但最终能够步入正轨,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航道。以第三集《纳》为例,故事主人公何华杰因车祸高位截瘫,面对生活的重大变故,他选择坐着轮椅与同病相怜的“驴友”结伴踏上川藏之旅,渴望重新找回独立自信的人生。旅途中,何华杰在最初衣食起居仍十分依赖自己的母亲,但在一场冰雹暴雨中,他咬着牙最终独自坐上轮椅,达成了生活独立心愿的重要一步。正如“成长小说”范式一样,何华杰在这场川藏之行中习得生活能力的同时,内心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通过将“成长小说”范式融入纪录片创作,《人生第二次》的叙事逻辑更加清晰,观众如同在观看一部成长体裁的电影,进一步提升了剧情的故事性与吸引力。

结语

通过聚焦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国内诸多人文纪录片佳作以生动鲜活的视听语言来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印记。伴随短视频、直播等媒介形式在视频行业的异军突起,碎片化、非线性的传播形态正不断形塑着国人的文娱生活方式。全媒体新传播格局下,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人文纪录片该如何破题?《人生第二次》的播出无疑为此打了一针“强心剂”。通过对“独一无二”人生图景的创新表达,《人生第二次》运用巧妙构思的叙事策略来展现普通人面临生活疾风暴雨的决定性瞬间,在一幕幕动人心弦的镜头中,讲述复杂深刻的当代中国人故事。

猜你喜欢
纪录片人生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5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电影新作(2014年4期)2014-02-27 09:13:24
黑白人生
杂文选刊(2008年7期)2008-08-06 08: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