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琴 青岛市黄岛区第五人民医院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进步,公立医院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问题和隐患因素发生了变化。为了促进公立医院发展水平的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相关人员应当从风险管理视角出发,基于实际工作需求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制度运行。工作人员可以分析制度问题,发现工作短板并采取解决措施,推动公立医院的发展建设。
内部控制工作是公立医院运营的重要部分,通过业务组织形式和配套工作制度完成风险规范和管控,与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质量水平息息相关。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可以大致分成五个基本要素[1]。医院内部环境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创造了基本条件,是各项内部控制工作的前提;医院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内容,起到了识别、分析、防范风险的作用;内部控制活动是核心要素,实现了各种工作制度的落地实施;信息应用管理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了高效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工具;内部监督机制保障了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运行,确保内部控制措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现阶段,各个公立医院均在内部控制工作以及制度建设中投入了较多的资源和精力,并取得了一些建设成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研究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差距,有一定的提升和进步空间。
部分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忽视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缺少危机意识,加之员工的能力素质不足,导致内部控制基础较为薄弱,严重阻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风险管理措施不到位,现有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未能全面覆盖公立医院运营的各个方面,没有从全局角度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信息的沟通与共享不畅通,影响了工作信息在各个部门中的流通,信息化建设不完善[2]。监督管理工作质量有待提升,业财融合程度较低,现有工作流程存在问题,影响了工作有效性。预算管理、资金核算等资金使用工作效益较差。除资金之外,公立医院在实物资产管理方面有待加强。上述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效运行,影响了公立医院的运营和管理。
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意识的增强应当从管理层入手,自上而下完成工作意识的提升和革新。医院应当开展研讨会等工作会议,通过会议形式调动领导层的思维,从实际情况和工作内容出发,从根本上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为工作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员工思想认识的提升可以通过宣传工作实现。医院可以通过学习活动强调内部控制工作的现实意义,在工作区域设置宣传展板、标语等,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工作氛围。医院可以建立内部控制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体感,自觉维护公立医院利益,举办宣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员工心目中固有的传统落后思想。
2.提升员工能力素质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对员工的能力素质提出了要求,医院应当组建优质工作团队,提升员工的能力素质,确保内部控制工作能够高质量完成。为此,企业可以组织培训学习活动,按照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需求、内部控制工作能力要求以及现有工作队伍的短板安排培训学习活动的具体内容,针对性提升员工的能力素质,使其能够按照工作需要完成内部控制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医院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以更加实际的角度分析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工作,为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工作手段和指导意见,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
1.实现风险措施全面覆盖
公立医院的职能作用较为重要,风险管理工作比较关键。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当将风险管控工作覆盖到公立医院运营的各个方面,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
除了防范医疗事故、减少医患纠纷之外,公立医院需要将风险管控工作延伸到战略、财务、信息安全等风险因素的预防中,扩大风险管理工作的范围,从全局角度整体衡量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多维度完善工作制度。
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风险评估以及应对能力,能够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公立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从各个部门科室的实际工作出发,警惕潜在的医疗风险,实现风险隐患因素的实时监控[3]。
2.制定科学风险应急预案
制定风险应急预案时,相关人员应该从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事故入手,总结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工作人员应该全面梳理公立医院风险事故,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考虑在内,增强预案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公立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应急预案的具体内容,确保预案符合公立医院的客观条件,能够为各个部门指明工作方向。当风险危机和安全事故出现时,各部门可以按照预案内容快速响应,尽快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意外对公立医院正常运营造成的影响和破坏。
1.健全信息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是各种信息化措施和手段得以实行的前提和保障,公立医院应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就硬件而言,公立医院需要全面清点现阶段各个科室部门使用的设备,整理库存,处理不适应现代化工作环境的设备,按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购置新型设备,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软件方面,公立医院可以利用现有的办公软件和平台系统,根据系统模块完善内部控制工作制度。
2.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公立医院各个部门和科室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常见多科室联动。面对这种情况,公立医院应该构建信息交流平台,疏通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
交流平台的搭建需要考虑各个科室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信息传输需求完善平台设计。为了方便医疗以及管理信息在各个科室之间的共享和传递,交流平台应当囊括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各个主体,统一数据传输格式,减少信息处理环节,实现信息数据在不同部门中的快速传递。
公立医院相关人员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完成信息的集成和共享,设计统一的结算和数据处理系统,建立数据库,集中存储和管理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数据。工作人员应当设置平台入口,方便部门主体获取信息数据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公立医院的信息数据较为重要,工作人员应当按照部门职能和岗位需求设置访问权限,以免出现信息泄露。
首先,制定监督管理标准。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完善全面的工作标准和要求作为基础,为监督管理工作指明方向。纪检监察以及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将内部控制工作环节作为监管重点,根据工作权限和职责范围检查公立医院各个部门实际工作情况。以收费工作的监督管理为例,监管人员需要在物价收费标准的引导下判断医院收费的合理性,检查实际工作中是否存在超标准、超范围的不良收费现象,确保公立医院收入的合规性和完整性,避免“小金库”的出现影响公立医院的正常经营和收入足额入账。
其次,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具备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应当定期检查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情况和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防止长时间缺少监督管理出现的一系列工作问题。监管人员应当注重工作细节,着眼于细微之处,防患于未然,仔细排查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和安全隐患,为医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当监管人员发现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问题时,应当及时指出,监督有关部门改正。
最后,借助社会监督力量。除了公立医院自身的监督管理,相关人员应该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在监督管理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公立医院需要为社会人士提供意见反馈平台,根据各项规定披露医院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业务与财务工作的融合是现阶段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展趋势,为管理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益。公立医院在开展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时需要加强业财融合,提高工作质量。
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工作可以借助财务共享实现,完成业务和财务的一体化处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财务信息传递的实效性,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完成财务信息的收集、分类、整理以及处理,减少单一性财务工作的数量和难度,提升工作效率,解放劳动力,使财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其他工作[4]。
制定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工作规划时,相关人员可以将业务与财务联系起来,整合工作数据,分析业务与财务工作的结合点。促进业财融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将多项工作内容涵盖在内,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全面融合。推进业财融合的工作应包括全面预算、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成本工作、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项内容。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当认识到业财融合的重要性,在制度层面为业财融合提供保障和支持,增强业务与财务工作的联系,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工作风险的出现和发生。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适当调整工作流程和环节任务,使内部控制工作与公立医院管理有着更高的契合度。另外,上级部门对公立医院运行的监管力度增加,客观上提高了工作标准和实际要求,传统常规的工作流程已经不能满足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相关人员应当根据管理需求再造工作流程。
第一,工作人员需要全面梳理传统工作模式下的工作流程,明确传统工作模式与现代管理需求的矛盾点和冲突项,分析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寻找工作问题。第二,确定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后,工作人员需要清除并整合其中无效低效的环节,简化工作流程,以免冗长繁琐的流程任务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针对现有工作流程的不足,工作人员可以基于管理需求改进、调整或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合理调动公立医院资源。第三,重视风险点的控制工作。再造工作流程时,工作人员应当关注内部控制工作中常见的风险点,通过组织机构、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化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设计工作流程时,工作人员需要从根本上加强风险控制工作,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增值。
1.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为公立医院阶段性的资金使用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金的合理使用。相关人员在编制预算时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各个科室部门的资金使用需求分配资金。规划预算时,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现有的物资储备以及物资消耗速度设计预算项目以及数额,增强预算编制与实际工作的相关性,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较强,能够为公立医院的运营管理提供支持。工作人员应当秉持风险管理意识,认识到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留足资金,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2.重视资金核算
公立医院货币资金有着较高的流动性,安全隐患因素较多,出现风险事故的可能性较大。工作人员在加强内部控制工作、设计内控制度框架时应该重视资金核算工作,完善资金使用。
相关人员需要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原则,合理设计内部岗位,减少岗位冲突,通过组织结构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防范工作风险。核算阶段,工作人员需要检查资金使用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文件、审批、资料等,核实资金使用情况,避免资金违规使用以及流通环节造成的风险事故。
实物资产的控制工作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运行。部分公立医院中存在实物资产管理的遗留问题,为经营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多风险因素和安全隐患。面对这一实际情况,相关人员应该改进实物资产控制工作。
工作人员可以从报废的实物资产入手,清理报废资产以及现有资产中的低值物资[5]。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资产管理员等相关主体应当加强沟通和合作,清点报废资产和不能界定为固定资产的物资,上报上级部门,科学处理,做好工作记录,方便后期核对。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报废正式批文处理报废实物资产,做到实际资产与账本记录相一致。
各个科室的实物资产应当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完成一式两份的资产清单,详细登记实物资产的名称、数量、用途、领用日期等基本信息。实物资产的增减应当清晰记录,保证账实相符。公立医院应当在年终阶段完成实物资产的核对和清点,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除此之外,购置新的医疗设备时,相关人员应该做好可行性分析,确定设备购置的必要性。如现有设备已经到达使用年限,或是医疗技术进步造成现有设备无法满足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那么公立医院应当购置新设备。另外,新项目产生的设备购置需求也需考虑在内。
相关人员从风险管理角度审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时,可以从加强工作队伍建设这一角度入手,建立坚实的工作基础。工作人员需要重视风险措施的实施,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医院业财融合,注重工作流程再造,完善各项资金使用方式,改进实物资产控制,从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健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公立医院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医疗保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