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介绍虚拟仿真平台在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中的价值,如丰富教学形式、降低教学难度、强化教学实践等,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虚拟仿真技术及其产业不够成熟、教学创新性有所欠缺、教学针对性有所不足、给予学生的艺术创作自由不够等。围绕持续更新和完善技术支持体系、重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流程、加强教学评价与个性化指导等方面,探索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虚拟仿真;舞台剧;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
注:本文系2021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舞台剧与影像结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SJG202110)阶段性成果。
进入新的时期,各种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创新、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对艺术专业教学而言,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无疑能为其带来新的活力,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学效果改善。在虚拟仿真技术的支持下,舞台剧的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将迈入改革的重要阶段。
一、虚拟仿真平台在影像艺术创作实验
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与艺术专业教学密切相关。在虚拟仿真技术的支持下,艺术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实现多个维度的突破,促进艺术专业培养和行业发展与用人需求的良好对接,推动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對于舞台剧的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而言,合理运用虚拟仿真平台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丰富教学形式。舞台剧教学需要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舞台剧本身具有丰富的活力和包容性。在舞台剧的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够持续给学生带来新颖而精彩的体验,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其二,降低教学难度。舞台剧教学难度并不低,需要专业的场地、设备、器材、道具等作为基础支持,所以教师难以通过有限的教学时间指导学生兼顾宏观把握与微观学习。而在虚拟仿真平台的支持下,舞台剧的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舞台剧的影像艺术创作、调度和管理进行把握,同时能让学生从具体项目中学习和探究舞台剧影像艺术创作和表现的重点与关键之处。此外,学生还能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自行尝试、探索和感受,从而为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意味着,在虚拟仿真平台的支持下,舞台剧教学难度会明显降低,相应的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其三,强化教学实践。舞台剧的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对实践有着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学生通过大量训练来巩固基础、发展素养并实现提升。在传统舞台剧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机会实际上比较有限,往往会受到场地、设备、器材、道具乃至时间的限制。然而,在虚拟仿真平台的支持下,学生能够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并充分参与舞台剧教学实践,这有利于学生舞台剧经验的积累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基于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影像艺术创作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虚拟仿真技术及其产业不够成熟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进行舞台剧的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对相应的技术要求较高。从整体上来看,虚拟仿真技术及其产业并不成熟,构建服务于舞台剧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的虚拟仿真平台自然也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时,面临许多需要完善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就目前而言,虚拟仿真技术已经能为舞台剧表演提供极为饱满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但在触觉和嗅觉体验上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欠缺,相关的配套技术尚未完善,这样会很难强化舞台剧的交互性,也会影响相应的教学工作开展。
(二)课堂教学创新性有所欠缺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舞台剧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能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全面创新与优化。然而,部分教师在虚拟仿真平台上开展教学工作时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利用新技术的特性与优势。这导致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创新性,无法为教学活动注入新意和活力,也无法最大化地利用新技术改善教学效果。
(三)教学针对性有所不足
舞台剧相关教学需要具备足够的针对性。舞台剧的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涉及大量内容,需要系统性、全面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与此同时,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要具备足够的针对性,做到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合理开展教学活动。不同学生在复杂内容的学习中,必然会出现不尽相同的情况,他们的知识理解、技能掌握、专业特长均存在差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情况,而教学评价不够细致,自然很难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虚拟仿真平台以及各种新技术的支持下,针对化、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得以实现,但是部分教师依旧对此不够重视,没有对学生个体的具体学习、训练与发展情况给予足够重视,这不利于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学生个体发展。
(四)给予学生的艺术创作自由不够
自由是艺术的基石。舞台剧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应以自由创作为核心和重点,赋予学生充分的艺术创作自由,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训练和创作中释放想象力,勇于探索,并尽量避免束缚艺术的发展。传统舞台剧教学受限于条件,学生常处于被动状态,其创作思想也难以在有限的机会和合作中得以实践。然而,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象。但一些教师在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舞台剧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时,仍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将教学和创作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创作自由。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先进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并且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影像艺术创作
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一)持续更新和完善技术支持体系
院校需要高度重视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打造整合多系统的一体化平台,并不断更新相关技术,持续将成熟的新技术投入教学工作,以此支持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一般需要包含三大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虚拟实验功能模块、用户管理功能模块。其中,系统管理模块通常包含人员设置、实验设置、信息设置以及综合设置等功能;虚拟实验功能模块集成了教学资源库管理、网络备课、虚拟课堂管理、实验过程管理、线上问答等功能;用户管理功能模块整合了管理员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功能。通过充分发挥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与作用,舞台剧的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虚拟场景,有效解决在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的不足与问题,为教学活动提供场景支持。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需求,灵活创设多样化的舞台剧情境,通过内景、外景以及内外景的结合来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虚拟场景能够完全满足舞台剧的需求,并且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和应用,以动态方式满足师生的需求。此外,通过场景、灯光、色彩等方面的支持,还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具体来看,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应包含检测模块、反馈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3D建模库以及建模模块等功能。此外,还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软硬件以及各类传感设备、跟踪设备、三维立体声耳机、摄像机、压力传感器、视觉跟踪器、惯性仪、语音识别设备等来提供支持。
(二)重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流程
1.准备阶段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求布置相应任务,要求学生确定舞台剧创作题材,并收集整理素材。学生需找准舞台剧的切入点,绘制画面分镜头并形成剧本。需要注意的是,准备阶段虽是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的初始阶段,但不仅限于此,其能够动态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在提交成品之前,学生需要不断准备素材并结合舞台剧实验进程不断优化和完善,以确保准备工作到位。
2.设计编辑计划阶段
在该阶段,学生需要设计编辑点和镜头切换方式等,并对视觉艺术效果、听觉艺术效果的要求以及实现方案进行编制,使用各种软件工具支持视觉、听觉效果的实现。设计编辑阶段,教师需发挥导向作用,系统地完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任务。同时,针对学生的影像创作需求,教师需提供相应的指导、点拨和帮助,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编辑计划任务。
3.探索实践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基于“3T”理论进行探索和实践,即以交互性、想象性与沉浸性为前提与基础进行舞台剧的创作与拍摄,大幅提升舞台剧带给观众的良好观感。
首先,强化人与事的真实性。舞台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均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意味着舞台剧的创作往往需要以展现客观生活方式为基础,通过艺术性的表达手法对人与事进行真实再现,从而带给观众贴近真实而具有艺术冲击力的体验。
其次,明确主题和创作重心是舞台剧创作的关键。在强调艺术真实性的前提下,需要明确主题和重点,以核心母题为基础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并合理编排人物、场景和情节等元素,从多个维度突出主题,增强舞台剧的感染力。此外,优化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十分重要。光影和色彩是舞台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支持多样化舞台场景的创建,还能渲染氛围、传递情感,突出艺术美感。对于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而言,围绕光影和色彩进行教学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舞台剧创作和拍摄中合理安排灯光、凸显光影效果、运用色彩,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来支持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和呈现。教师在指导学生布置舞台剧的灯光时,应注重两个方面。第一,要考虑舞台画面的呈现以及与后期技术应用的协调配合。第二,要考虑室内观众的观看体验,尽量在强化舞台画面的同时避免灯光影响观众的观感。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色彩的呈现,在创作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色彩层面合理设置舞台剧的布景、灯光和整体画面,同时考虑虚拟仿真技术对画面色彩的影响。一方面,舞台剧画面色彩的呈现需要与作品本身的整体基调和风格相契合,以强化氛围渲染和情感传递,凸显作品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舞台剧画面色彩的呈现需要考虑观众的需求和喜好,深入了解人类对色彩的认知与感受,以提升画面的整体协调度。
最后,深化虚拟仿真技术与舞台剧的结合。虚拟仿真技术为舞台剧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尤其在作品拍摄与后期制作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全景360°视频设备对舞台剧进行全面拍摄。这意味着在后期制作中,既可以根据舞台剧的呈现需求灵活调整画面角度,也可以直接将画面观看的自由决策权交给观众,让他们可以在任何角度进行观看。这将大幅增强观众的观看体验,给观众带来更强的沉浸感。在舞台剧的影像创作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并积极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趋势。教师们应传授学生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方法和要点,引导学生在舞台剧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灵活而合理地运用先进技术。
(三)加强教学评价与个性化指导
舞台剧的影像艺术创作实验教学需要落实教学评价,并且应当强化个性化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逐步形成风格以及凸显个性。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借助线上渠道支持教学工作的开展,加强教学评价,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学生具体情况,尤其要注重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天赋,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自由地进行尝试与创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给予学生足够的创作自由,鼓励他们大胆地在实验探索中挖掘舞台剧的更多可能性,让学生将个人风格与舞台剧艺术作品的创作紧密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虚拟仿真平台为影像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能促进相应的实验教学创新和优化。院校需要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置于重要地位,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全面加强专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包括虛拟现实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构建高质量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阳.影视灯光艺术虚拟仿真项目探索[J].演艺科技,2021(12):16-20.
[2]赖宇.跨媒体教学:虚拟仿真技术在影视传媒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1(2):106-110.
[3]吴珊.数字化虚拟仿真平台在艺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20(13):211-212.
[4]李虹江.基于VR技术的艺术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构建探讨[J].大众文艺,2019(10):227-229.
作者简介:
高昕,硕士,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影视传播、视觉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