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3-12-27 11:04:04徐向林
世纪风采 2023年12期
关键词:江苏农业

徐向林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扎实推动“三农”工作,乡村面貌和农村民生持续改善,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农业更强了。江苏作为传统的“鱼米之乡”,以占全国1.1%的国土、3.4%的耕地,生产全国5.5%的粮食、7.6%的蔬菜、3.4%的肉类、6.9%的禽蛋和7.4%的水产品。

乡村更美了。江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新建成绿美村庄505个,累计建成融山水、田园、产业、乡愁于一体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46个,初步呈现田园乡村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美美与共、城乡融合的生动图景。

农民更富了。2022年,江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86元,较2012年增长237%,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1: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农村集体资产规模超过4000亿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村民富、村庄富,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江苏大地逐步变成实景。

藏粮于地

秋风四起,又是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齐心村“长漾大米”的丰收时节。

苏湖熟,天下足。苏南,亘古至今为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在苏南地区率先崛起,苏南农村演绎了无数“村村点火、处处工厂”的传奇。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民纷纷进厂打工,大量耕地一度荒废。

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在工业文明风生水起之际,苏南农民也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稳”是“工业富、商业活”的基础。因此,以齐心村为代表的苏南传统农业村,走出了一条与工业强村截然不同的路径——向土地要粮食,向农业要财富。

时光回转到2009年。当时,齐心村的大量村民尤其是青壮年,放下耕地,走进村外的工厂打工,没有工业基础的齐心村几乎成了“空心村”,耕地抛荒率近30%。时任齐心村党委书记魏建良为改变现状,带领村党委一班人认真调研思考,积极寻找“破题之钥”。

很快,这把钥匙找到了—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以及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小田”变“大田”是大势所趋、时代必然。长期以来,“巴掌田”“斗笠田”“皮带田”在广袤的农村遍地开花,要把这些“小田”并拢为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大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基于这一思考,2009年齐心村在全省率先启动整村土地流转工作,成立了粮食生产合作社,将村里1441亩农田集中起来耕种,村民以流转的责任田八股分红,每亩农田的流转收入1000元,每年流转收人140余万元。

土地流转,驱动齐心村发生了田之蝶变。一方面,农业机械化代替了人工劳作;另一方面,握指成拳打造出“长漾大米”品牌,围绕这一农业品牌,衍生出长漾果品、长漾香酒等周边农业产业,拓宽了农民靠地增收的门路。“长漾大米”获评苏州优质大米金奖,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土地流转带来的另一大明显变化,就是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针对闲置下来的富余劳动力,齐心村于2021年初成立了劳务合作社,推进各种业态的帮工帮作,用村民的“农闲时间”换取“挣钱空间”。经过一年多运作,社员增至65户175人,月人均增加收入3000余元。

2022年,齐心村村民人均收入4.5万元,是2009年土地流转时的7.15倍。村集体可支配收入也由2009年的75万元增加至1000余万元,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心村找出的“破题之钥”,也正是江苏全省“稳农业”必先“稳耕地”的答卷。江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始终把“稳耕地”放在“稳农业”的置顶项。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江苏省设区市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文件,不断健全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采取“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严格执行国家“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等要求,在全国率先推出并坚持实施“先补后占”措施,不断完善占补平衡管理,仅“十三五”期间,全省就新增耕地面积近100万亩,为实施“藏粮于地”夯实了牢固的根基。

东林村是太仓市城厢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耕地面积4400亩,共有农户768户,在冊人口2714人。该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6亩,是典型的地少人多的乡村。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生金”?东林村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全村劳动力和土地成立了劳务合作社、合作农场等,一步步摸索,走上了循环农业的发展道路。

在东林村,有一半的耕地专门用于水稻种植。如何增加稻田收益?东林村的做法首先是在人力成本上做减法,将这2200亩稻田交由10名新型职业农民来打理。

仅这10个人,能忙得过来?该村28岁的新型职业农民高健答道:“通过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完全忙得过来。比如播撒农药,原先一个农民一天忙下来,大概只能播撒农药10到20亩,但无人机一次加药10升水就可以播撒在8到10亩左右,我一天下来可以撒到200亩至400亩。而且,无人机作业全程安全,省水、省药,还不会破坏农作物。”

种田成本降下来,农田收入涨上去。据测算,东林村在“大田”推进农业机械化后,亩均产值由过去的不到2500元,迅速提高到现在的5000元。仅此一项,2200亩稻田每年可增收550万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

与此同时,“小田变大田”也成为江苏乡村振兴中的“大合唱”。2023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盐城市亭湖区农村改革创新实践“小田变大田”经验做法被纳入其中。黄尖镇黄尖居委会是亭湖区“小田变大田”第一批改革试点村,于2020年12月份整村改革推进结束。全村6129亩农田,共流转了5300亩,农民每年增加收益600多万元。在“小田变大田”助力下,盐城粮食总产量逐年增长,2022年达715.81万吨,是长三角农业总产值唯一突破千亿元的中心城市。

如今,纵览江苏大地,土地流转动作频仍、蔚为壮观,昔日阡陌纵横的“小田”,变成了广袤辽阔的“大田”,一眼望去,碧野平畴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青山在前,沟河纵横,白云掠影,“希望的田野上”生机勃勃。

在“小田”变“大田”的基础上,江苏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每年投入改造资金35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经过多年持续改造,江苏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584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的基础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00万亩,为全省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铺平了道路。

藏粮于技

盛夏时节,南通启东市南阳镇佐鹤村农旺家庭农场的1000亩稻田稻苗青青,9万亩稻田让启东处处绿浪涌动。这样的场景在以前是“异想天开”。

当年,启东农村因土壤“犟黄泥”漏水特性,难以长成丰收稻田。当地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从品种繁杂到好米当家,从低产低效到高产丰收,从引进大米到自给有余,从成功试种到全面推开……短短8年间,启东借助农业科技的进步,驯服了“犟黄泥”,建成了“米粮仓”,一跃而成国内水稻扩种面积最多的县市。2021年,启东稻谷平均亩产由过去不足800斤跃升至1050斤,相较于传统豆麦旱作模式,亩均增收500多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实施“藏粮于技”的重中之重。为加强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近10年来,江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实力较强的优势,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共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00多个,其中有17个水稻品种被列入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名录、占全国的1/8,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让江苏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稻麦亩产水平全国领先。2021年,江苏启动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鼓励省内种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对核心种源进行优异功能基因挖掘和生物育种核心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种业产学研合作攻关机制。借助科教资源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为种业振兴展现担当作为。

种业“芯片”的打造,成为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要素。金秋时节,走进盐城市阜宁县郭墅镇刘李村的种植基地,5000多亩秋粮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该基地负责人介绍,在好种子的加持下,一穗高产水稻的稻粒能够达到130到140粒,比普通水稻高出10粒左右,平均亩产量比该县平均产量增加了70公斤左右,而且品质也更好。

南京市江宁区应用最新的种业“芯片”,在淳化、湖熟及秣陵3个街道分别建设100亩以上的“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基地内稻米种植全过程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使产品关键指标达到有机食品标准。示范区每亩产量可达800斤左右,大米的市场价每斤可达15元-20元,测算下来,一亩稻田产值超出1万元,这是普通种植方式的5倍左右。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江苏沿海拥有大量的滩涂资源,长期以来,滩涂土壤因重盐重碱,无法种植水稻。为充分利用滩涂资源,江苏沿海地区与袁隆平“海水稻”团队进行合作,尝试耐盐水稻种植。南通市如东县拼茶方凌垦区作为东部滨海盐碱地类型,土壤含盐量在2‰至6‰之间,是江苏首个入选的耐盐水稻试验示范种植基地。经过稻种的不断改良,示范种植大获成功,产量不断突破。

2020年4月,江苏袁品力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成协议,引进该中心“超优千号”“叁优一号”种子,在南通、盐城等沿海地区开展耐盐水稻绿色高产攻关试验。试验中,科研团队联合院校专家协同攻关,试验示范取得重大突破,经全国权威专家实地机收测产,平均亩产达802.9公斤,创造了我国盐碱地水稻单产最高纪录。目前,全省已在沿海滩涂种植耐盐水稻100万亩左右。其中,土壤盐分浓度3%.以下、亩产超过600公斤的种植面积约20万亩,亩产达400-500公斤的种植面积约70万亩。

乡村如画

莲叶田田,荷影绰绰。仲夏时节,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的千亩荷塘进入最佳观赏期。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描绘的这幅美景,不仅在如今的平园池村变成现实,更为可喜的是,“荷花经济”也变成当地村民的“聚宝产业”。

平园池村河塘密布,水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当地人一直有广泛栽种莲藕的传统。该村以此为基础,以“文+农+旅”的深度融合为理念,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巧做莲藕文章,引进百余种观赏型荷花,配套建设道路、木栈道、观景台等硬件设施,将闲置的水塘打造成游人如织的千亩生态藕池文化园,形成集“风景、鲜花、莲蓬、莲子、荷叶茶”等于一体的生态产业链。村里“长”出了400多亩盆景农场、230多亩观光采摘园、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从旅游观光到荷藕产业和套养甲鱼700亩,从传统农业村变身胜迹遍布、百业兴旺的“网红乡村”,在四季有景的平园池村,800多名村民捧上了“旅游饭碗”。

每逢周六、周日,是南京西南角的高淳蓝溪村“乡村房东”杨婷最忙碌的日子。2010年,20多岁的杨婷因“留在村里没有发展机会,种地更不行”而跟农村的大多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前些年,蓝溪村的乡村旅游悄然火了起来,杨婷看出了商机,她与丈夫商量后拿出全部积蓄,回到蓝溪村石墙围自然村创办农家乐。

杨婷的决策当然是有依据的。蓝溪村紧靠国内首座“国际慢城”桠溪,他们开始认真思考如何近水楼台先得月,依托“慢城”卫星村优势体现“慢”价值。于是,蓝溪村组织了村级招商队。

通過乡贤的引荐“招凰引凤”,很快,第一家想在蓝溪发展总部经济的医疗器械公司被成功引进。紧随其后,符合蓝溪村开发方向的旅游专业企业、农业休闲观光公司也被纷纷吸引了进来。

正是在全村招商的大环境下,杨婷回村创业。“没想到,农家乐一办就火,后来我就从农家乐发展到做民宿。”杨婷清楚记得,从农家乐做到民宿,生意一直火热。

2019年,蓝溪村与南京市总工会共建职工疗养基地,更让蓝溪人插翅添翼。“从山村农家乐到田园民宿村,从美食一条街到游购娱一体化,从村集体增收到全村共享发展成果……蓝溪村农旅融合发展经历了从‘1.0到‘2.0的版本蝶变。”谈及打造“慢村”快跑的十年,村党总支书记张波打开了话匣子,该村深入推进的农旅融合、总部经济、土地流转承包、门面出租等,使得蓝溪村的经济曲线连年上扬——截至2022年底,全村共有农家乐81户、民宿60户,带动农民就业530多人,村集体收入达到180万元。

清水蜿蜒,道路平整,绿树成荫,万花掩映。走进江苏乡村,处处美景如画。江苏已累计公布了439个省级传统村落和54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其中,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实现了76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苏州市吴中区被确定为国家首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2022年9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江苏省美丽田园乡村游赏指南推广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烟波古渡”“森海逸趣”“果荷飘香”等30条“江苏省美丽田园乡村游赏线路”,供广大游客参考借鉴。紧随其后,江苏省美丽田园乡村游赏线路发布。点开“江苏美丽田园乡村游赏指南”微信小程序,即可浏览各种乡村游线路、游线地图及游线列表,还可查看村庄介绍、收听语音讲解、使用一键导航,查询周边景点、农家乐、酒店民宿等配套设施等,真正让游客从“指尖”游进“乡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启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江苏持续沿着“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循环、高技术引领、高成长收入、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和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规划目标和路径,一步一个脚印,把发展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责任编辑:时攀)

猜你喜欢
江苏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数读江苏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16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4
数独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