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祥
今年是《世纪风采》创刊30周年。在这30年的历程中,《世纪风采》已深刻介入了党的历史与现实,在世纪风云变幻、社会巨大变革中,始终坚守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始终保持融教育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体的风格与风采,充分发挥举旗帜、聚人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积极传播党史文化,注重讲好红色故事。尤其在实现人生梦想的光荣远征中,《世纪风采》给予了我方向指引、方法指南。
结缘《世纪风采》。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难忘、憧憬和前行的思量。2005年底,我从新疆空军部队转业到了南京市委党史办工作。当时的我,对党史办的工作职能,一无所知;对南京党史知识了解甚少。我回到南京后,在部队多年养成的午休习惯依』日没变。为了解决因办公室面积小而无法午休的问题,于是乎,单位领导毫不吝惜地同意我每天中午可以在阅览室休息。为尽快掌握党史知识、胜任工作,我便开始在午休前,有的放矢地阅读与党史有关的杂志。一天,我偶然翻到一本《世纪风采》。其中,“伟人剪影”栏目中鲜为人知的中共领导人的故事,“党史百花”栏目中鲜活的党史资料,深深吸引了我,让我难以忘却,爱不释手。从此,我与《世纪风采》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阅读《世纪风采》,便成为了我每天在單位午休前的规定动作。
走进《世纪风采》。一个人的认知高度,完全取决于知识的厚度;而行动的自觉来源于认识的深刻。通过半年多的阅读和学习,在我心中开始萌发了一个拿起笔来、自己动手写文章的想法。这样既能练文笔,又能助力完成工作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随后,我就效仿《世纪风采》的文风,开始动笔写党史人物和红色故事。幸运再一次降临到了我的身上,遇到了李曼容老师、徐树法执行主编和万建清主编等诸多结下亦师亦友情谊的良朋益友。随后,在《世纪风采》编辑部众多老师的精心点拨下,我很快就有了“小确幸”,慢慢也有了小惊喜。路是人一步步走出来的,实现心中的远大目标,要靠每个历史阶段中的引路人的英明指点和自己不懈努力的积累。随着第一篇《胡耀邦与第一个“中央1号文件”的诞生》和随后《毛泽东对南京的眷眷之情》在《世纪风采》上发表,并被多家报刊和网络转载,我对党史写作信心倍增。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从一名普通的党史工作者成长为一名小有名气的党史写作者。从此,我便十分庆幸地走进了《世纪风采》。同时,我也认识到,党史工作神圣,但并不神秘,只要肯付出,一定会突出,终将能够“花开时节动京城”。
《世纪风采》领我走向远方。《世纪风采》犹如一颗引领我前行的启明星。在《世纪风采》这个平台的推送下,我撰写的《红旗杂志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保持沉默的背后》《毛泽东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始末》等文章,多次荣获“华东地区党史报刊优秀文章”一等奖,并激励着我一步步走向诗与远方。随着我的名字在《世纪风采》上的不断闪亮,我对党史学习和编纂工作也开始从有兴趣到有乐趣,再到有情趣并迈向有志趣的发展历程,随之工作平台也变成了广阔的舞台,人生也绽放出了璀璨光芒。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旗帜,是《世纪风采》给了我学习党史、了解党史,走向美好未来的机会。即使现在,每当夜深人静时,我饶有兴趣翻开《世纪风采》,阅读自己写过的文章,仍然感慨万千,心潮澎湃。我深知,正是当年那一篇篇如今看来还很稚嫩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党史天地、红色宝藏,带我走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世纪风采》上的每一篇文章,就像是一本本藏进我心里的书籍,撑起了我的党史高度与厚度,唤醒起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史的渴望与尊崇。
《世纪风采》未来可期。一本《世纪风采》就是一束光,一直照耀30年,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可以说,《世纪风采》不仅成了展示我正确党史观和工作业绩的舞台,也使我的人生价值和工作内容更加精彩。也正是有了《世纪风采》,才让我看到了南京以外的党史天地,让我知晓了更大的党史世界,激励着我走向星辰大海,走遍大江南北。三十而立,百感交集。阅读《世纪风采》,就像是进入一座纸中城邦,在那里可以自由建构自己的精神王国,既能够读到党史中的红色经典故事,也能感悟到党史的知识含量、真理力量、思想分量、政治能量。在我看来,《世纪风采》是党史刊物中非其它刊物所能代替的。她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和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话,可以引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思考。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快餐文化的当下,能够找到这样一本可品读、可泛读、可参阅、可收藏的杂志实属不易。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遇上了这本“展世纪岁月峥嵘,现风采神州辉煌,传昔日千秋佳话,记今朝开启未来”的《世纪风采》。她是值得我一生去认真品读的一本党史杂志,遇见《世纪风采》是我在阅读世界里的最大庆幸。
(责任编辑: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