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关键不是培养孩子的“专长”,而是锤炼出那些以后帮助孩子通往自我成就的能力——强烈的好奇心、百折不挠的韧性、持之以恒的好习惯等等。
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赵国弟分享了孩子培养的三大误区。
第一,不要简单把孩子成长中的“共性”特点看成是“个性”天分。赵国弟说,不同人生阶段,孩子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有家长反馈,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打算往“画家”方向培养。赵国弟提醒家长,“喜欢画画几乎是每个孩子在这个阶段都会经历的成长过程,这实际上是孩子对自己看过客观世界之后的一种表达”。
第二,不要过早让孩子在特定方向“刻意练习”,否则很大概率难以在这门学科上真正有所建树。赵国弟谈到了孩子出生之后,大脑的神经元逐步丰富,在6岁时达到峰值,孩子的发展有着更多兴趣和可能性,如果在这个时候过多投入时间在某个专业方向,很可能会让旁边的神经元连接减弱、制约、甚至“打断”消失,这反过来又会制约孩子在专业上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基础教育阶段不是培养“专长”而是锤炼“能力”。赵国弟说,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通用”的能力。赵国弟说,将100%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可能會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厌学,而如果留出10%-15%的时间让孩子参加社团或发展兴趣爱好,反而可以改变他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 (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