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孜孜 太原师范学院
边景昭是明初著名的宫廷画家。他在当时与画虎的赵廉、画人物的蒋子成一起号称为“禁中三绝”。永乐年间他被征召进画院成为宫廷画家,在当时还有着“当代边鸾”的美誉。且他为人勤奋好学,文采极好,做人非常豁达,能诗能画,其作品不仅得到帝王的赏识,同时也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
边景昭擅长禽鸟、花果类题材。他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对物象进行深入观察,绘画时专注物象的形神特征,其笔下的花鸟摇曳生姿、栩栩如生。其存世花鸟作品以大尺幅全景式构图为主,物象造型生动多变、寓意吉祥。
明初,由于统治阶级排斥元代的社会文化,推崇宋代的文化艺术思想,宫廷画师在创作时不得不避开追求情感表达、遵从本心的元代绘画而去追求迎合帝王心意,彰显高雅、富贵、祥瑞之气的宋代院体画风格。据清代顾复的《平生壮观》中记载,边景昭的工笔花鸟画主要受到了黄荃、黄居寀富贵画风的影响。在绘画技巧上主要学习黄家父子的“双钩填彩法”,并加以改进,在上色之后重复勾勒填色,这种技法使物象更加厚重,形态更加逼真生动,在其作品《三友百禽图》(见图1)、《竹鹤图轴》中均有体现。同时他也受到南宋画家李安忠“工细勾勒法”和“宣和体”的影响。在种种绘画风格的影响下,他将北宋富丽精致的工笔重彩花鸟画法与潇洒平淡、讲求笔墨勾皴的南宋院体山水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同时,为了迎合帝王的审美,边景昭的绘画还带有明显的政教功能和装饰趣味。画面意境开阔博大,寓意吉祥,深受帝王称赞。《三友百禽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表现吉祥之外又暗喻教诲之意。
图1 《三友百禽图》 边景昭/作(绢本设色,152.2 cm×78.1 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边景昭的代表作《三友百禽图》尽显明代宫廷花鸟画之特色。画面主要描绘的是寒冬时节,梅林、竹林和松林中百鸟嬉戏打闹的场景。作品中的鸟儿品种可辨,数量繁多。它们或飞翔、或栖息、或嬉戏、或远望、或转头探望、或梳理羽毛,无一重复。整个画面气氛明快活泼,场景开阔,描绘细致入微而且极富装饰性。画面左侧,粗壮的竹竿上缠绕着松树和梅树的枝条,这三者常常被认为有君子的寓意。百鸟姿态各异,表现出爱慕之情,有着百官敬慕拥护天子、万民归顺、天下太平的吉祥寓意。通过研究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边景昭花鸟画形式语言的诸多特征。
中国画极为讲求章法和布局。纵观中国工笔花鸟画,其传统构图形式大致可分为折纸式构图和全景式构图两种。虽然边景昭的绘画风格主要受到两宋时期绘画风格的影响,但观其传世作品可以发现他的作品往往尺幅巨大。他将南宋时期马远、夏圭的边角式构图加以进一步发展运用,追求巨幅花鸟画。“立意先立形”,绘画创作的构图立意需新才能体现出时代精神,借古法反衬新意成为边景昭花鸟画创作上的一大亮点。
《三友百禽图》尺幅巨大,采用全景式构图法,物象丰富,重点突出。仔细分析,《三友百禽图》以松林、竹林、梅林和山石为主要架构,数百只禽鸟被安排在枝头、山坡、半空等地。山石坡和松树、梅树枝形成了将近平行的三条斜线,使画面显得节奏紧凑、动感十足,但同时又显得安定祥和。枝头上的各类禽鸟成群聚集,充满律动感,同伴之间顾盼呼唤,或啾啾直叫,或独立枝头,或呼朋唤友,或嬉戏打闹,画面显得生机勃勃、一派祥和,富有韵律感的同时又繁而不乱。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了“应物象形”,要求画家在描绘物象时要客观准确。在古代并没有先进的摄影技术,物象的塑造和线条的提炼都来自画家在生活中对物象点点滴滴的观察,坚持写生,体悟大自然的灵气才能使物象生动传神。宋代院体花鸟画受“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潮影响,形成了严谨、写实的艺术风格。在造型上,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对客观事物的写实性描绘,强调对物象造型的精确观察,追求细节,将写实发挥到极致,同时又克制画家对自我内心的表现。这种写实性的思想理念也影响了明代院体花鸟画的创作。
边景昭在绘制《三友百禽图》时采用了工整严谨且具有宋代特色的写实性画法。他准确而富有激情地捕捉到了鸟的多种姿态:画中鸟的行为各异,它们或低头捕食、或嬉戏玩耍、或飞落地面、或低头休息,情态逼真,生机勃勃。其中对花朵、花托的描绘也是遵循物象的自然生长规律,可见作者日常对植物观察细致入微,使其造型准确,线条十分遒劲有力。从竹子后面探出头来的白梅也描绘得细节深入,宛如羞怯的小女孩。这种种物象的描绘都足以看出边景昭在物象塑造上是延续了宋代精致工细的造型特点,在前人双钩填彩法的基础上加入自身对禽鸟造型的观察和理解,在物象严谨富丽的造型特色中又增添了些许潇洒隽逸的趣味。尤其是对群鸟的描绘,在细致入微的同时又充满野趣。整个画面生机盎然,人们观画时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鸟儿的叽喳吵闹声似在耳畔萦绕,让人流连忘返。
笔墨是中国画美学范畴中的重要概念,自古就有“笔骨墨肉”之说,以笔载墨,以墨运笔,能客观说明“笔”“墨”相辅相成的关系。深入了解边景昭花鸟画中的章法需结合宋代诸家的笔墨语言。边景昭花鸟绘画作品的笔墨章法既有广泛的师承,又有突破前规以抒发己性的创造性。此外,边景昭绘画的笔墨技法还受到了南宋院体山水的影响,将斧劈皴运用到工笔画创作中,《三友百禽图》中山石的描绘便使用了斧劈皴。
《三友百禽图》中对鸟的刻画方式主要继承了南宋绘画的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黄荃的双钩填彩法。先用极细的线勾勒出物象轮廓,再加以设色,同时为了使物象的翎毛看起来更加厚重,边景昭又进行了反复勾勒设色,所以用色用墨比黄荃的画看起来更加浑厚丰富。对梅花、竹子和松树的画法也是延续此法。与南宋其他流派相比,其画法更为严谨、典雅、苍润。更值得注意的是石头的画法,他显然受到了南宋山水画的影响,先用硬笔勾勒出石头,然后再用斧劈皴来皴擦石纹,表现出石头的结构。不过,边景昭的石头画法比南宋的石头画法更加秀美。画面底部的坡石、松树、竹子和梅树的老干轮廓皆是采用了较为写意的画法,显得相对粗犷。在这一时期,边景昭的用笔就开始在传统双钩填彩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通过反复勾勒使物象更加丰富厚重,又通过加入斧劈皴等大胆放松的笔法使画面工写结合,物象更加丰满写实。
关于画面的用色问题,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品评要求。它要求画家在进行物象设色时可将画中物象分类,每类物象可以为同种色调或者遵循客观规律,根据所绘时节来对物象进行设色处理。当然也可以结合个人主观情感,根据画面要求通过改变客观物象的颜色来进行情感表达。边景昭的设色主要继承了宋代院体画工笔重彩的设色方式,作品中的物象大都生机勃勃、富有情趣、色彩鲜艳,极富装饰性。
《三友百禽图》的色调总体温和典雅,作者巧妙地通过浓艳色彩的明度、亮度对关键位置的鸟儿进行设色,而画面中的山石、树木等一些不重要位置的鸟雀则整体上采用灰色调,降低物象色调的明度和纯度,以形成强烈对比,让画面繁而不乱,在使画面色彩层次丰富的同时又有效地实现了色调的统一。另外,边景昭还以黑色来衬托局部艳丽的颜色,对物象的羽毛进行冷暖色的对比,以达到画面色彩的平衡。同时又用黑色来做底,使整体颜色层次丰富但又不艳俗。
花鸟画历来在中国美术史上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追求用笔墨抒写心意的元代还是工致精细的宋代,其所绘题材常常有着明显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以物寓意的传统,画家常常通过所绘物象来抒发自身的情感。
不同时代的主流审美倾向往往会受到当时的政治文化影响,与统治者的审美倾向也息息相关。边景昭作为一名宫廷画师,自然也受到统治者反元推宋的思想影响,作品中往往会使用象征祥瑞富贵意义的物象来抒发情感、寄托愿望。从边景昭大部分作品中可见其花鸟画题材大致分为以下三类:鹤、鹰、喜鹊等为第一类,梅、竹、枯树为第二类,野草花木、山石为第三类。此外,边景昭笔下的鹤、喜鹊等动物皆暗含富贵、祥瑞之意,如画鹤题材,用细腻的技法表现仙鹤高洁的气质,画禽鸟的题材则以繁多为主,寓意百官朝拜天子、顺承天意、吉祥安宁。
在《三友百禽图》中,作者将自然状态下不可能生长在一块土地上的竹子、梅花、松树三种植物精心安排在一起。在如此寒风凛冽的残酷环境下,松树高大挺拔,翠竹苍翠繁茂,梅花凌寒独放。它们以傲人的姿态展现着顽强的生命力,寓意君子高风亮节、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格。作者利用“竹”的谐音“祝”来表达祝福,结合画面中所描绘的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同时出现的百鸟齐聚的画面来隐喻百官顺应天意、拥护天子,抑或只是单纯的百鸟齐聚象征祥瑞之兆的美好寓意。整个画面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热闹非凡的景象,这自然非常符合统治者的喜好。
边景昭花鸟画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其在继承宋代宫廷花鸟工致富丽画风的同时,将文人画的理念运用到花鸟画的创作中,使其作品在构图、设色、技法各个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明代花鸟画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资料研究,众多宫廷画家的工笔花鸟画都效仿边景昭。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是画风细腻清雅的明代宫廷画家林良和用笔细腻、工致清丽的吕纪。从其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显然受到边景昭画风的影响。
本文结合边景昭的个人生平和时代背景对边景昭花鸟画形式语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以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三友百禽图》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构图、造型、笔墨、设色四个方面的分析阐述。边景昭的画风对明代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继承了两宋宫廷花鸟画的传统,且融合了文人画的思想和明代皇室贵族的审美取向,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设色浓丽、追求精工细描的工笔重彩画和平淡洒脱的勾皴之法相结合,形成了刚柔并济、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对明代绘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