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希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15)
重庆是我国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区域内河流较多。这样的特色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地区传统山地建筑遵循自然地貌、依山就势的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1]。
过去二十余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涌现了大量住宅小区。大量的建设项目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其中,如何传承传统山地建筑特色,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一直是建筑师不断思考的课题。本文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结合实践项目,探讨传统山地建筑空间形态在住宅小区设计中的传承和运用,并提出相应策略。
1.1.1 平行于等高线布置的街道
由于地形变化,为减少挖填方工程量,又获得满足功能要求的空间,传统山地街道不会局限于正南北的布置方式,主要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形成街道空间的主体。由于等高线大多蜿蜒曲折,顺应等高线布置的街道拐弯较多,让行人难以一眼看到底,形成天然的步移景异趣味空间[2](图1)。
图1 街道空间形态特点分析
1.1.2 垂直于等高线布置的街道
平行的街道由于高差阻隔,需要竖向连接。在高差较小的地方,由坡道连接;在高差较大的地方,由踏步连接,形成了山地特有的垂直街道。由于垂直街道造价更高,所以更为稀有,又因其具有联系山下和山上的重要作用,因而逐渐承载了更多人流量,成为街区的主动脉。在平行于等高线的街道和垂直于等高线的街道交汇处,由于视线较为开敞,容易吸引人群逗留,形成室外休闲空间(图1)。
1.1.3 多样化的街道空间形态
在等高线较疏的地方,可以形成平缓开敞空间、台地空间。在等高线较密的地方,则形成一边是建筑、一边临空的半边街。在临江区域,由于空间有限,也会形成一边临江、一边是建筑的临江街道。在高差较大的地方,还会出现以过街楼连接建筑与对面的街道的情况,形成多维度空间形态。
1.1.4 适宜的街道空间尺度
传统山地街道空间尺度也有其特点。对于主街道,临街建筑往往采用“窄面宽大进深”的平面布局,并以1—2 层较为多见,而街道的宽度则多为5~8 m 左右,街道的宽高比大约在1:0.5 与1:2 之间[3]。这样的空间尺度能够满足街道上的商贸、休闲、聚集活动,以及人员流动。对于次要街道,由于商业功能较少,只承担日常生活或交通功能,私密性较强,因此尺度相对小些,约为2~3 m 宽,给人以不宜停留的感受(图1)。
虽然重庆地区受地形限制,很少有天然形成的平缓开敞空间作为院坝,通过建造活动却形成了山地城市特有的院坝空间。
1.2.1 多样的朝向
由于街道蜿蜒曲折,传统山地建筑不易得到准确的最佳朝向,但仍会尽力选择南向或东向,由此形成的院落也无法像平原城市那样正南正北。
1.2.2 多样的形状
蜿蜒的街道让沿街道两边的建筑无法平行布置,从而围合出形状各异的院坝,尺度也较小。
1.2.3 立体的空间形态
由于高差限制,院坝空间也变成立体空间:较为平缓的地块做成缓坡,让院坝有一定的坡度;高差再大一点的地块,则划分为几个不同高差的台地,院坝尺度较小时,在宅前分台,将可利用平地最大化;院坝尺度较大时,在院内分台,形成不同功能院坝分区(图2)。
图2 院坝内立体空间示意
1.2.4 转折的院坝轴线
一般传统宅院都以院坝为中心来组织空间关系,并且集中了采光、通风、家庭活动等功能。在大型宅院里面,由于有多进院落,为顺应地形,院落的轴线会有多次转折。
1.3.1 多样的接地形式
重庆传统建筑在山地环境下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占天不占地”的原则,创造了多样的高差处理方式:台、挑、吊;坡、拖、梭;转、跨、架;靠、跌、爬;退、让、钻;错、分、联[4]。这些策略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地形变化特点,高效利用土地资源,让建筑在多样的地形条件下得以生存(图3)。
图3 重庆传统山地建筑高差处理方式
1.3.2 多界面入口
由于高差影响,建筑有机会与多个不同标高的地面连接,形成多个不同高度的入口。这些入口连接了城市不同的高度,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界面。
1.3.3 受气候影响的空间形态
重庆夏季是典型的湿热气候,自古以来,当地建筑大都具有遮阳、纳凉、通风、除湿等功能。传统建筑会设计大进深的屋檐,并且形成檐廊,这个具有过渡性质的场所,晴天遮阳,雨天挡雨,将人们的生活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形成多样的体验。不同高差的檐廊层层叠叠,互相交织,形成多层次的灰空间。吊脚楼底层的架空设计,在最大化利用土地的同时,也起着通风除湿的作用。另外,传统建筑中也多设置天井,形成“烟囱效应”帮助通风[5]。
上东汇73-1 地块项目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中央公园东侧,地势高差较大,设计要求为低密度住宅区。设计中,尝试运用重庆传统山地建筑空间形态,在街道空间、院坝空间、建筑单体空间维度上,进行探索和创造(图4)。
图4 项目鸟瞰图
2.2.1 顺应等高线维系原有地貌
在设计中,应尽量保留地形特征,减少挖填方量。首先,根据原始坡度,将场地划分为多个不同高差、不同进深的台地。然后,将主体街道顺应等高线,分别布置于台地之上。最后,结合地形和建筑平面布局,将横向街道进行微调变化,让街道有了曲折蜿蜒的延伸,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
该项目中,场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所以将场地从北到南分为4 个逐次变矮的台地,再平行于等高线布置街道,构成东西向的横向街道,最后根据等高线走势和建筑布局微调街道,产生趣味变化(图5)。
图5 街道空间营造示意图
2.2.2 垂直等高线贯通连接高差
不同高差的台地需要一个主轴线串联起来,形成垂直于等高线的纵向主街道。主街道的设置需要对地块周边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出入口等功能需求、建筑平面布局加以调整,使纵向主街道形成曲折变化。
项目使用南北向主轴串起东西向街道,再对周边设施进行分析,结合功能需求,把主入口设置在地块东面,次入口设置在地块南面。对于东侧的主入口,功能上需要一个较为广阔的入口景观,将其设置在从北往南的第三层台地,该台地较为宽阔平坦,再将纵向主街道进行变化,连接主入口景观。
在横向街道和纵向主街道交接的区域,项目也借鉴传统山地街道的手法,将交叉区域扩大,形成公共休闲空间(图5)。
2.2.3 街道空间尺度控制
延续重庆传统山地街道的空间尺度,同时综合考虑实用性和合理性。主街道的D/H 值宜控制在1:1 到1:0.5 之间,可以容纳较为密集的人流,又兼具聚集、休闲、娱乐等功能。次要街道的宽度可以适当缩小,D/H 值相对做小到1:1.5 到1:2,考虑到规范对建筑间距的要求,可以结合围墙、挡墙等实现围合感、私密感较强的空间氛围。
该项目的纵向南北主街道,比例控制在1:1 到1:0.5 之间,设置若干较开阔的聚集空间;东西向横向街道,主要以归家流线为主,设置少量休闲空间,将道路宽度控制在3 m(图5)。
2.3.1 利用高差组建院坝
地形高差既是对院坝空间的限制,又为院坝空间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对高差加以适当的利用,可形成多层次的院坝空间形态。院坝不用拘泥于方正、正南正北、地势平整,可以依原始地形等高线走向形成院坝轮廓和朝向,也可以利用高差形成各种缓坡、台阶等空间层次丰富的院坝。
具体到该项目,主入口处,利用较小高差形成入口公共庭院,该庭院跨越约2 m 的高差,与庭院景观设计结合,设置坡道、踏步、水池、下沉庭院,形成富有山地特色的小区主要庭院景观。次入口处,则形成一个缓坡院坝,连接1.3 m 的高差。在街道纵横交叉处,通过局部放大空间,结合地形,形成规模较小、形状各异的休闲院坝。
2.3.2 结合功能组建院坝
传统山地建筑的院坝与建筑平面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互为图底关系。从单个户型来看,在功能关系上,可以延续传统院坝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赋予院坝采光、通风、家庭日常生活的功能;在空间序列上,可以形成通过室外院坝,再进入户内起居室,再到户内小院坝的空间序列。在这种单户设计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多个户型进行各种方式组合,围合成各种不同的小型院坝:有面向街道打开且与街道连接的院坝;有面向街道打开,但有高差相隔的院坝;也有完全被建筑围合的院坝,设置在不同的标高上,形成丰富多彩的空间界面。
在该项目中,也采用上述手法,在单个户型中结合功能和空间序列设置院坝,再将多个单元进行组合,结合地形高差,形成富有特色的院坝空间(图6)。
图6 院坝空间图底关系
2.4.1 接地方式的延续
多样化的接地方式是传统山地建筑空间的重要特点,需要根据场地不同高差坡度变化,结合建筑功能布局,来选择适合的接地方式。
项目中,将场地分为多个台地之后,各个台地高差相对平缓,在每个台地中继续分台来解决地形高差。为方便居民使用,设计将一个或者多个单元设置在一个标高上。考虑到重庆地区潮湿的气候,用提高勒脚的方式,尽量让每个单元底标高高于单元外道路,减少湿气和雨水的影响。整体上,形成多个单元逐级下跌,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
2.4.2 檐廊空间的利用
传统檐廊空间是很好的过渡空间,将该空间利用于住宅设计中,对气候的适应和功能的使用都有重要的作用。
项目使用坡屋顶形态,借鉴传统檐廊空间,在单元的一层主入口,以及起居室开向院子的出口,均设置檐廊,将室内生活延伸至室外,同时兼具遮阳和避雨的需求。在单元顶层,也设置了檐廊,将室内空间与室外露台空间连接,可以纳凉、看风景,形成一个休闲趣味灰空间(图7)。
图7 檐廊空间和天井空间
2.4.3 天井空间的穿插
天井这样的小型露天空间,在住宅设计中,利用其来解决通风问题,可以让人们在湿热的夏天有良好的通风降温体验。该项目每户中设置了多个天井,形成“烟囱效应”,很好地解决了地下室、卫生间的排气问题。在卧室和起居室外也均设置了天井,让居民在夏天有良好的通风降温体验(图7)。
重庆传统山地建筑因为地形的起伏变化而形成多样的空间形态,特点鲜明、富有趣味,这些空间形态对于传承传统地方文化,对于当代山地住宅小区设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重庆传统山地建筑空间形态在街道、院坝、建筑细部等层次的特征,都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考虑气候条件,并且遵循传统地方文化的基础上的。所以在住宅小区设计中,需要从具体的地形特征、地方气候特点、传统地域文化出发来考虑问题,才能有效传承传统地域建筑特色。上东汇73-1 地块项目仅仅是在运用重庆传统山地建筑空间形态方面的一次尝试,本文对这方面设计策略和手法进行探讨和总结,虽然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但仍可以为同类型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图片来源:
图1:作者拍摄和绘制;
图2:作者绘制;
图3:作者绘制;
图4:作者根据设计资料改绘;
图5:作者拍摄和根据设计资料改绘;
图6:作者根据设计资料改绘;
图7:作者拍摄和根据设计资料改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