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延
在农村,留守儿童屡见不鲜。有些父母忙于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留下孩子在当地接受教育,交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戚帮忙管教,由此衍生的问题层出不穷。
如果可以,谁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若非生活所迫,何必为了碎银几两,远离孩子外出打拼?但即便父母与孩子两地分居,难以给予实实在在的现场陪伴,也丝毫不影响“让爱天天住家里”。
我曾在农村任教过一段时间,班里有个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可是逢年过节,她父母不管刮风下雨,一定要回家,做好丰盛的一日三餐,给孩子和爷爷奶奶加加餐。她妈妈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钱没了,可以再挣;孩子的成长,不容错过。等到还完外债,有能力了就把孩子接到身边陪读。”客观条件一时无法改变,但充满爱的“心”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个妈妈深知手机和网络可能带给孩子的危害,所以会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但她也明白现代科技的优势所在,于是在家门口安装了电子监控,方便她跟孩子隔空喊话,想孩子时就看看监控,每每这时,打工的斗志又增加了几分。这个妈妈还跟孩子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除了冬季,晚餐都要搬到家门口吃。一来晚风习习,好不凉快;二来父母能定时看见孩子,心更安些;三来即便绕过智能手机,父母也可跟孩子交流对话。
孩子的爸爸高中都没毕业,但是坚持用写信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孩子也乐此不疲地回信。用孩子爸爸的话说:“这样既能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又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培养一家人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孩子学习进步了,父母遵守事先约定,快递奖品进行奖励;孩子表现不佳,父母耐心开导。寒暑假就把孩子接到他们务工的城市,让孩子从小就见证父母挣钱养家的不易。
这个家庭虽然经济状况不佳,但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自卑感也被“爱”慢慢消融。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孩子保驾护航,孩子能体谅父母的不易,孩子的学习动力因爱而生,难怪一直品学兼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