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各不相同,物质财富千差万别,但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可以给孩子一个同样的东西:好人品。在家庭这个港湾里,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安全,就是彼此恩爱。有了孩子后,千万不要冷落自己的另一半。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是家庭最好的状态,也是孩子最希望的。尊重孩子,首先要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是一个善于提供意见的角色,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拍板人。没有规矩,哪有方圆。教育孩子,管得太严不行,失去底线更糟。规矩不能只针对孩子,而是全体成员,父母也应该成为规矩的遵循者。培养优秀孩子,必须建设父母人品好、彼此相爱、尊重孩子、爱学习、有规矩懂管理的“五个家庭”!
(摘自《中国妇女报》)
点评:逐渐长大的孩子在日常生活和与他人交往中或多或少流露出接受家长(庭)教育的痕迹,与父母长辈长期生活在一起,除了遗传基因外,大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甚至脾气秉性都会影响孩子。做家长的自己张口污言秽语、品行不端,怎么可能让孩子文明礼貌、遵章守纪呢?你躺在沙发里刷视频、看抖音,又怎么能让孩子放下网络游戏?培养优秀孩子,家长一定要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努力学习,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与孩子同频共振一起进步。
针对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北京某医院的专家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电子游戏已经成为许多孩子常见娱乐方式,但需要明确的是,大多数孩子并不会出现游戏障碍。”一位心理治疗师认为,当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时,他们爱的往往并不是游戏本身,而是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但能在游戏里获得的感受:被关爱的感受、自由的感受、愉快的感受、有力量的感受等。“游戏成瘾受孩子的成长经历和环境影响极大,良好亲子关系是游戏成瘾的最佳‘解药’。”专家呼吁,暑期家长应尽量抽出时间,在现实世界里多陪伴孩子,从根本上预防游戏成瘾。
(摘自人民网)
点评:不少孩子在家玩电子游戏常常废寝忘食,家长深知沉迷之危害,和颜悦色劝阻,孩子不当回事;大发雷霆,孩子委屈,大人伤神,难免两败俱伤。孩子为什么沉迷电子游戏?真的成瘾了吗?该怎么对待孩子呢?家长要平心静气认真剖析,孩子放学回到家除了完成作业外,还有别的活动吗?孩子与父母在一起有开心的娱乐方式吗?家庭成员间有交流互动吗?多问几个为什么,有针对性地改变过往“用餐集中,餐后独处”的生活状态,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或许能让孩子发现比电子游戏更有吸引力的事物。
当前青少年兴趣培养中出现功利化倾向:一是家长将自己认为好的“兴趣”强加给孩子,阻止孩子发展与考试无关的兴趣。研究发现,大多数孩子都不是自愿选择去兴趣班的,所以很多人对自己所学的“兴趣”并不感兴趣。二是部分学校用“集体兴趣”代替“个体兴趣”,个别教师委婉地劝说学生暂时搁置与考试无关的“兴趣”。几乎所有基础教育学校都有“学校特色”,这种特色是一种学生的“集体兴趣”。兴趣源于个体的内部需要。兴趣是个人对研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因素,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被兴趣滋养的孩子,收获的不只是某种专长,而是对专长终生不渝的追求。
(摘自《光明日报》)
点评:我们要建设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高科技,离不开掌握高科技的一代接一代、层出不穷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尤其强烈,而引导他们入门或者怀揣梦想走上探索之路的是发自内心的兴趣。家长朋友还需留心观察、发现、尊重、支持孩子在生活和诸科学习中发现并产生的兴趣,您的呵护以及创造的宽松、自由、温馨的家庭环境将有助于孩子兴趣的发展,未来科学家的潜质或许由此得到挖掘。
据媒体网络调查,这个暑假近九成受访家长消费在5000 元以上,更有甚者,累计花销超过5 万元。在这些账单中,动辄上万的研学项目、指向“远方”的远途出游,每一项都价值不菲。杭州的戴女士花了7万余元,为小学五年级的儿子选择了为期14天的牛津夏校项目。她认为,开学在即,儿子和同学交流暑假见闻的时候,很自然地就能实现她所预期的“开朗自信”。北京邓女士为上三年级的女儿支付了4万元的暑期账单,项目涵盖旅游,以及英语、陶艺、架子鼓等课程。她认为,自己是以培养兴趣、不荒废假期为目的,是“比较松弛的教育心态”,想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和那些为数学和英语得高分的父母有本质区别。”有专家认为,孩子假期多少需要花点钱,但假期过得是不是有价值、有意义,是不是与学生成长发展相适合,跟花了多少钱没有直接关系。
(摘自红星新闻、《新京报》等)
点评:为了孩子,家长花钱在所不惜。这么多家长舍得如此出资,只是为了孩子“开朗自信”“培养兴趣,拥有快乐童年”,我们在钦羡感叹家长的殷殷期盼和出手阔绰之余,是否还应反思:您的选择是孩子的真实意愿吗?人家的孩子参加的项目就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吗?家庭收入增加了,生活好了,有条件有能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无可厚非。但是,不尊重孩子意愿,盲目攀比、大手大脚、恣意消费的行为仍是不可取的!再者,家长非理性消费很有可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点评:田 川 插图:晓 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