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谢意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加强对青年农民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青年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助力农民职业转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突破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农民职业转型技术技能培训目前主要由政府组织和主导开展,实际运行当中主要由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等政府部门组织开展,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参与。而在实际运行当中,政府各部门没有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对新型职业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缺乏统一管理与协调,政府各部门在组织培训时往往自成体系,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协同,没有对农民职业转型技术技能培训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评价,极易出现培训供给与需求脱节,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不系统、重复叠加,培训层次较低,培训资源浪费,培训质效不佳等现象或问题。
目前,开展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政府部门的培训机构,而拥有良好培训资源和条件的企业、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等主体,参与农民职业转型技术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目前,培训主体较为单一,各培训主体之间没有建立培训协同、资源共享机制。农民职业转型技术技能培训经费目前主要以政府部门投入资金为主,经费来源渠道少,总体经费不足,企业及其他培训机构等社会化资金投入占比极低。目前,培训经费主要依赖于财政资金投入,农民职业转型技术技能培训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存在较大缺口,这也直接影响到农民职业转型技术技能培训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培训对象不够精准,在实际培训中,通过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指标,没有对培训对象进行受训调研和对象遴选。有时只是为了完成培训数量、凑人数,通过发放培训补贴等方式吸引农民来参加培训,往往把一些文化层次低、受训意愿弱、职业转型意愿不强、受训后辐射力和带动性差、年龄大的农民被动地吸引为培训对象,没有把真正需要接受培训、培训积极性高、职业转型意识强、文化层次相对高、受训后带动性和辐射力强的农民吸引到培训中来,没有充分利用好培训资源。
由于培训对象不够精准,没有把最优质的培训对象遴选出来,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指标和任务,组织方经常通过免费培训、安排食宿、发放培训期间生活用品、发放培训补贴、安排车辆接送等诸多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参加培训。组织方不敢对学员进行严格管理,培训学员纪律涣散,学员学习期间容易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
一是培训课程供给与农民职业转型的培训需求不能有效匹配。培训课程设置与就业实际需求相脱节,培训机构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去做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开设的课程没有及时跟职业、工种、就业岗位、产业发展等动态结合起来,课程设置陈旧老套,没有与时俱进。二是培训内容不能与企业需求、岗位要求和农民职业转型就业需求相匹配。培训内容陈旧、滞后,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各种培训内容重合度较高、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够。培训机构培训的内容与社会招聘、企业实际岗位用工需求脱节,不能满足学员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三是培训教学模式单一,培训方法、培训手段和教学资源匮乏。目前,绝大多数培训机构以传统课堂授课和理论授课为主,培训实践环节设置较少、实训学时不够。学员往往只是听教师授课,而没有真正去动手操作,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掌握专业岗位技能。在农民职业转型技术技能培训领域,目前网络教学、视频教学、线上答疑等形式仍很少采用,线上教学资源极度匮乏,培训形式不够丰富,仍以传统的线下培训模式为主。
目前,一些农民职业转型技术技能培训主要着眼于短期培训,往往采用快餐式的培训方式,只顾追求短期的效应,没有做通盘考虑。职业培训没有制定长期的、明确的培训目标,没有针对农民学员的长期职业发展、个人成长成才等进行长远规划,对于学员后续职业成长和发展也没有进行持续的、长期的跟踪与辅导。
我国当前还没有建立起针对农民学员的多类型、多形式、多层次、全生命周期的终身学习通道和终身教育体系,没有将职业培训、职业考证、学历教育等进行衔接和贯通。比如,培训机构为农民学员提供的职业培训一般是短期培训,没有针对农民学员提供学历教育,而一些农民学员,尤其是青年农民学员对学历教育有着强烈需求,希望能借此提升学历,接受更加系统的教育,使自身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目前,农民职业转型技术技能培训还处于重数量、轻质量的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培训评价体系和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培训质量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没有对培训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质量监控;还没有建立起针对农民职业培训的全过程考核、评价和监管体系,对培训质效评价仍显缺失。
从目前培训考评实际操作来看,农民职业转型技术技能培训的考核主要还停留在具体的学员打卡考勤、培训人数、培训场次、培训时长、补贴标准、食宿条件、考试通过率等常规或较低层次的考核上,较少关注培训绩效、学员满意度、培训完成率、合格率、考证通过率、学员就业率、学员就业薪酬水平、学员创业率、培训目标实现率等更能反映培训质量的指标,目前培训更多的是注重数量,而非以培训质量为导向。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紧密依托碧桂园集团的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成立了“碧桂园集团校企共同办学理事会”,校企共同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职业技能培训运行机制。校企联合制定培训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共同构建课程体系,联合开发教学资源,联合组织实施培养工作。校企“双主体”对学员进行管理和考核评价。依托碧桂园集团丰富的产业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元”育人的优势,校企为学员构建一站式发展通道,助力学员职业转型和成长成才。
加强党建引领,常态化融入课程思政,强化德技并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增强学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是加强党建引领,贯彻党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加强对职业培训中心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党支部建设,切实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学员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培训过程中,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在教学中,常态化融入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二是学员在进校开始培训时,学校即为学员配备班主任。学员在培训学习期间,学校教师对学员进行悉心指导,指导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发挥“传帮带”作用,对学员进行导思、导学和导行,引导学员职业转型和快速成长。三是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从根本上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对学员进行精神层面的“职业激励”,让学员真正树立起主体意识,从内心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开阔视野,激发学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培训学习,让学员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其职业精神的培养,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实现德技并修。
产教深度融合,依托“校园课堂+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线上培训网站”“五位一体”教学平台,综合运用多种场景、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培训质量。
一是在学校课堂上开展理论教学,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二是充分利用碧桂园集团丰富的产业资源,组织学员到碧桂园集团进行实践学习,开展校外实践教学。三是组织学员到碧桂园集团助力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实地研学,开展专题调研和现场教学。四是依托学校“乡村振兴新农村、新农民、新技术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平台”,不断优化和丰富线上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为学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创设平台。综合运用校内课堂、校内实训基地、校外企业、乡村示范基地、线上网站等多种场景、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培训质量。
充分利用碧桂园集团丰富的产业资源,拓宽学员职业成长空间,尤其为青年农民学员构建“培训+考证”融通、“培训+就业”贯通、“培训+创业”联通、“培训+学历教育”相通、“培训+终身教育”畅通的“五通”体系。
一是鼓励参训学员在学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训证融通,提升专业技能。二是充分利用碧桂园集团丰富的产业资源,为学员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为优秀学员提供创业通道和支持。三是充分利用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学员,尤其是青年学员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对接大专、本科等学历教育,为学员学历提升提供通道。四是探索终身教育方式,助推学员终身学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学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创造机会,为学员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一是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对培训学员进行摸底调研,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对学员情况进行分析。二是根据学员情况,合理区分培训对象,针对不同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一是制定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二是校企双方协同做好集招生、培训、管理、质量监控与反馈等于一体的全过程管理。三是采用企业评价、学校评价、学员评价等多种形式对培训质量进行考核,加强对培训质量的跟踪和监控,确保培训质量稳步提升。四是学员入校培训期间,组建学员微信群,建立学员电子档案数据库,动态跟踪学员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情况。学校教师和学员保持密切联系,对学员进行长期跟踪,尤其对青年农民学员开展长期跟踪和辅导,持续关注和指导学员职业转型和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