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 陶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技术进步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技术引进是除了自主创新之外实现技术进步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大力促进企业引进国外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较短时期内掌握行业先进技术,带动企业实现追赶式发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技术引进的重要意义,1981年,国务院发布《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暂行条例》(国发〔1981〕12号),2006年,商务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若干意见》(商服贸发〔2006〕13号),此后又连续发布多版《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以全面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以引进国外技术带动国内技术进步是引导中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依靠粗犷的数量扩张,中国成了一个贸易大国,而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对外贸易下一步发展重点。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需要引导企业竞争方式从“成本优势”转向“质量优势”,因此,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是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加入WTO后,大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实现后发优势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但是,应当看到,真正具有行业前沿性的技术引进项目并不多,技术引进策略也面临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技术引进要从突出数量转向重视质量,以此来发挥技术引进的引领作用和自主创新的激发作用,充分协调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更好利用两种技术进步带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往关于国外技术引进的研究,主要关注技术引进与企业自主创新之间的互补或替代关系(Chang et al.,2006;肖利平 等,2016;张杰 等,2020),而忽视了国外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这一重要企业绩效的影响。从企业技术引进动机看,经营效益是企业技术引进的最重要动力,而出口产品质量是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参考指标,较高的出口产品质量更有利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实现更大的经济收益。因此,技术引进通过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更加直接,研究国外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是理解国外技术引进对企业影响的重要方面。中国正处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贸易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国外技术引进是否能够促进企业贸易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和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技术引进视角探索企业的技术引进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主要作用渠道,可能的边际贡献如下:一是相较于以往关于技术引进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本文着重关注国外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拓展了关于技术引进行为对企业影响的研究内容,能够从技术引进角度对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二是相比于以往从行业层面关于技术引进的研究,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最新的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库,从微观视角分析国外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差异,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受技术引进行为的影响,从而准确识别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和作用差异;三是相比于传统只关注总体效应的研究,本文梳理并检验了国外技术引进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主要渠道,为从技术引进角度实现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技术引进是通过一定方式从国外取得先进技术的活动(1)根据国务院《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暂行条例》,技术引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从外国企业获得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包括购买设计、流程、配方、设备制造图纸和工艺、检验方法等技术资料,进口样机,聘请专家指导,委托培训人员等;(2)与外国企业合作设计、合作制造产品;(3)委托外国咨询公司或外国企业提供技术服务;(4)由外国企业承包或同外国企业合作进行资源勘探、工程设计;(5)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的进口。。没有技术引进内容的设备进口行为不属于技术引进范畴。技术引进对产生的多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技术引进会对自主创新产生影响。现有文献关于技术引进与企业自主创新到底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并没有形成一致观点。Veugelers et al.(1999)发现技术引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水平;Chang et al.(2006)发现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刘重力等(2011)使用大中型企业数据研究表明技术进口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促进作用;张杰等(2020)发现技术引进对中国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具有滞后的促进作用。李正卫等(2010)基于浙江高技术企业调查数据研究表明,总体上技术引进对于企业的自主研发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汤萱(2016)也认为引进技术可能抑制东道国自主创新能力;肖利平等(2016)则认为引进国外技术对本土技术创新既有互补效应又有替代效应。
其次,技术引进会显著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多数文献支持技术引进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如Lichtenberg et al.(1998)发现技术引进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Molinari at el.(2013)研究表明以技术引进为主的技术进步路径是发展中国家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方式;郭树龙等(2019)认为国外技术授权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曲如晓等(2019a)研究发现外国在华专利申请短期内对企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少数文献认为技术引进无法促进生产率提升,如Kim et al.(2005)认为后发国家不能通过技术引进实现生产率追赶,这种生产率差距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最后,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产品质量是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产品质量提升是中国出口贸易扩张的重要原因(李小平 等,2015),而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受到关税(Amiti et al.,2013)、补贴(李秀芳 等,2013)、融资约束(张杰 等,2014)、贸易成本(卿陶,2020)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关于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张永旺等(2019)基于UN Comtrade数据,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角度分析了技术进口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发现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有促进作用;谢众等(2020)采用外资参与度作为技术引进的代理变量,认为单纯的技术引进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并不显著。
从企业角度看,技术引进是为了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是企业实现更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因此,技术引进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产生积极作用。具体来看,技术引进至少可以从以下三种渠道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1.生产率提升效应
企业生产率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也是影响其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苏丹妮 等,2018)。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大的生产规模和更强的经济实力,进而雇佣更高技能的劳动力,购买更先进的设备,即有更高端的要素投入结构,这些高端要素投入往往能够使得其生产的产品具有更高的质量(张杰 等,2014)。国外技术引进大多是相对成熟技术,很多国外技术都包含在技术设备中,这样既降低了企业应用国外技术的门槛,又减少了企业技术升级的时滞。技术使用门槛降低使得对企业现有基础的要求相对宽松,有助于企业快速实现生产流程优化和投入要素高端化,实现技术跨越和赶超,从而实现企业生产率大幅度跃升。技术使用的非时滞性能够实现技术优势快速转化为生产率优势。因此,企业引进国外技术能够快速带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Molinari et al.,2013;郭树龙 等,2019),从而推动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据此,本文提出:
假说1:国外引进技术能够提升国内企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2.产品转换效应
技术引进还可以通过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来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即通过新产品开发和旧产品退出实现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一方面,新产品进入是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主要动力。从产品更新迭代角度看,新产品开发是企业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提升和维持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一般来讲,新产品的质量更高,开发新产品能够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企业开发和生产新产品通常需要较强技术支持,国外技术引进是企业短时期实现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手段。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能够使企业开发和生产一些原本不具有生产能力或者即使生产也没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因此,技术引进能够促进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从而提升企业出口产品的总体质量。另一方面,旧产品退出也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方式(卿陶,2020)。企业引进新技术实现新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会占用企业原有的生产资料,导致原来质量较差、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品将会逐步退出市场,从而减少低质量产品出口,提升高质量产品出口比重,这种技术引进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和产品结构优化也是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提出:
假说2:国外技术引进可以通过新产品进入和旧产品退出优化企业出口产品结构,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3.创新激励效应
自主创新能够对企业市场绩效产生积极作用,是企业实现技术进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量文献表明,自主创新能够优化企业生产流程和要素投入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更好地实现企业规模经济效应,并最终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曲如晓 等,2019b;卿陶,2020;盛斌 等,2021)。现有文献多数支持技术引进会对企业自主创新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Chang et al.,2006;张杰 等,2020)这一观点。一方面,国外技术引进的成效与企业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密切相关,企业增加创新活动能提高相应的技术配套和技术吸收能力,这种基于提高技术吸收消化能力的需求会倒逼企业创新;另一方面,技术引进也会使企业接触到更多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知识存量,为企业创新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减少企业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可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技术引进会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并通过创新激励渠道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由此,本文提出:
假说3:国外技术引进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进而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0—2013)、中国海关数据库(2000—2013)和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库(2008—2014)。其中,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库(2008—2014)是目前研究中国企业创新的最新数据库,收录了中国2008—2014年企业的创新信息,包括企业各种科技活动的支出、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等信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技术引进主要使用该数据库中“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来衡量,相比于过往研究主要采用行业层面的数据衡量企业技术引进,采用企业实际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能够更准确衡量企业技术引进行为。本文对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中企业主要身份信息不全和存在异常的样本作删除处理,并参考田巍等(2012)的方法,通过法人代码将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
基于研究假说,国外引进技术会通过三种渠道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为此,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Qualityft=α+β1IMPK_dumft+βXft+{FE}+εft
(1)
Qualityft=α+β2Lnimpkft+βXft+{FE}+εft
(2)
Qualityft=α+β3IMPK_ratioft+βXft+{FE}+εft
(3)
其中:Qualityft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计算方式见下文。式(1)主要考察技术引进参与行为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IMPK_dumft为企业是否有技术引进的哑变量,如果企业有“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0;式(2)主要考察技术引进程度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Lnimpkft为企业技术引进程度,采用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进行衡量;式(3)主要考察技术引进比重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IMPK_ratioft为企业技术引进比率,采用企业国外技术经费支出/(企业内外部研发支出+国外技术经费支出)衡量。Xft为主要的控制变量,主要包含:生产率(Lntfp),用工业总产值与从业人数的比值计算得到(Feenstra et al.,2014);生产规模(Lnk),用固定资产取对数衡量;市场竞争程度(HHI),由4位数行业以销售收入为依据的赫希曼-霍芬达尔指数衡量;企业性质(Soe),如果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则取值为1,否则取0;企业存续年龄(Age),由企业的存续时间衡量;企业距离出口目的地的加权平均距离(Lndis),一般来说,面临的贸易成本越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越高,采用中国与出口目的国的空间加权距离对数值衡量。{FE}为各种固定效应,εft为误差项。
现有文献主要通过单位价值法测度企业出口产品质量(Schott,2008;Manova et al.,2012;李坤望 等,2013),但其忽略了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因此,考虑更多其他因素影响的需求残差法成为测算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主流方法(Khandelwal,2010;Amiti et al.,2013;Piveteau et al.,2019)。需求残差法中,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高,出口量越多。沿用Piveteau et al.(2019)的做法,通过如下方程估计企业细分产品和目的国层面的出口量:
Lnexdmfkt=-σLnpdmfkt+αlngdpdt+ϑf+ϑt+εdmfkt
(4)
其中:Lnexdmfkt代表企业层面细分产品和目的国的出口量;下标d代表出口目的国,m代表贸易方式,f代表企业,k代表产品HS8位码,t代表时间;pdmfkt为相应的出口产品价格;σ为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Lngdpdt为出口目的国生产总值对数值,用来控制随国家和时间变化影响产品需求的因素;ϑf和ϑt是企业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εdmfkt为残差项。
企业细分产品和出口目的国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可以表示为:
(5)
为了克服直接采用OLS回归带来的内生性问题(Hallak et al.,2013;张杰 等,2014),本文采用企业中间品进口来源国真实汇率作为产品价格的工具变量。以企业实际出口量(EX)为权重,加权得到企业-年份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
(6)
1.总体出口产品质量变动与技术引进
图1是2008—2013年间中国总体出口产品质量与有技术引进企业占比的变动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技术引进与总体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2008—2011年这段时期,中国的技术引进企业占比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2013年间,中国企业有技术引进的占比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而总体出口产品质量也呈现出震荡下降趋势,特别是2012年后,整体的出口产品质量下降明显。从图1可以看出,宏观技术引进程度和整体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同升同降趋势,说明技术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2.企业技术引进程度与出口产品质量
图2是企业技术引进程度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散点图和拟合曲线。从散点图看,企业技术引进程度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拟合曲线看,企业技术引进程度越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也越高。
图1、2的特征性事实分析表明,技术引进有利于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为了进一步检验两者的关系,本文将使用中国微观企业数据严格检验国外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及其背后机制。
图1 总体出口产品质量和有技术引进企业占比变动趋势(2008—2013)
图2 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与技术引进的散点图与拟合曲线
表1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统计特征看,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标准差较大,企业间出口产品质量的差异明显。IMPK_dum和Lnimpk分别为企业是否有国外技术引进哑变量和企业国外技术引进程度,从两个变量的统计特征看,企业国外技术引进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相差很大,说明企业间的国外技术引进行为差异较大。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是国外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检验结果。其中,列(1)、(2)是以企业是否有技术引进行为作为解释变量的检验结果,列(1)未加入控制变量,可以看出,当企业有技术引进行为时,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更高,说明企业的技术引进行为有利于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列(2)中加入控制变量的结果仍然表明技术引进行为有利于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列(3)、(4)是以企业技术引进程度作为解释变量的检验结果,企业技术引进程度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也显著为正,说明国外技术引进程度越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也相应越高。列(5)、(6)是以企业国外技术引进比率为解释变量的检验结果,同样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引进支出占比越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也越高。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表2回归结果从不同方面都证实国外技术引进有利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从其他控制变量看,企业生产率、企业规模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存续时间和市场集中度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国有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要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企业出口产品的平均空间距离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出口到更远地方的产品质量更高。
1.替换被解释变量的计算方法
本文分别采用单一价格弹性法(Khandelwal et al.,2013)(2)根据Khandelwal et al.(2013)方法,假定所有产品的替代弹性σ=4,计算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单位价值法计算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分别记为Quality_k、Lnp。表3是相关检验结果,可以发现:采用不同方法计算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后,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仍然显著为正,说明基准回归结果稳健。
表3 替换计算方法的检验结果
2.剔除没有技术引进的企业样本
本文分别考察了技术引进参与行为和技术引进程度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但是样本中大量企业是没有技术引进行为的,因此存在大量零值现象,导致可能存在样本偏误问题,为此,本文删除零值样本后继续检验。表4是相关检验结果,在剔除所有零值样本后,企业技术引进程度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仍然存在,并且影响系数更大了,证明本文基准回归结果可靠。
表4 剔除没有技术引进企业的检验结果
3.内生性问题
考虑到反向因果和可能存在遗漏变量等问题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两种方法来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一是使用企业滞后一期的技术引进数据作为解释变量检验相关结果;二是采用工具变量法检验相关结果,主要采用两个工具变量,分别为企业前一期的技术引进(L.Lnimpk)和企业所在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IPR)。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影响本土企业国外技术引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技术引进中的图纸和工艺、产品设计等,如果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能力较弱,国外技术企业出口商将没有办法保障技术保密性,从而导致技术扩散,不能实现更大经济收益,从而降低向中国企业的技术出口,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应当有利于促进技术引进,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微观企业活动会影响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因此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是一个较好的工具变量。本文以GP指数为基础,并通过地区执法差异构建地区层面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指标。表5是相应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不论是采用企业滞后一期的技术引进数据作为解释变量,还是采用工具变量法,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都仍然存在,说明基准回归结果稳健。
表5 内生性检验结果
4.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再检验
为了进一步解决其他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检验企业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将所有企业分为控制组和处理组,其中,有技术引进行为的企业作为处理组,没有技术引进的企业作为控制组,采用临近匹配方式来得到倾向得分匹配值,表6是相关检验结果。可以发现,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后,不论是采用什么方法衡量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有技术引进行为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技术引进行为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证明基准结果具有稳健性。
表6 倾向得分匹配的结果
本文提出国外技术引进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可能存在生产率提升效应、产品转换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三种渠道,表7是相关检验结果。其中,列(1)是针对生产率提升效应的检验结果,由于基准回归(见表2)中已经包含了关于技术引进和生产率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回归结果,因此表7只汇报了技术引进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可以发现企业技术引进有利于提升企业生产率,说明技术引进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生产率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表7 机制检验结果
表7列(2)~(7)是对产品转换效应的检验结果,主要从三个方面检验国外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转换的影响。首先,对企业出口产品转换率(Switch)的影响,沿用Bernard et al.(2011)和桑瑞聪等(2021)做法,以企业HS8位码层面当年增加和减少的出口产品种类之和与前一年企业出口产品种类之比衡量。其次,对新增出口产品种类(Lnentry)的影响,以企业HS8位码层面当年增加产品种类对数值衡量。最后,对减少出口产品种类(Lnexit)的影响,以企业HS8位码层面当年减少产品种类对数值衡量。从回归结果看,企业出口产品转换能优化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列(2)),而国外技术引进明显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转换率(列(3)),具体来看,不论是进入出口市场的新产品增多(列(4)),还是退出出口市场的旧产品增多(列(6)),企业出口产品质量都会显著提升,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新进入产品一般质量较高,而退出产品质量普遍偏低,因此企业的这种新旧产品迭代确实会优化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并且进一步看,技术引进主要增加了企业新产品进入(列(5)),但并没有对企业旧产品退出产生显著影响(列(7))。综合列(2)~(7)的结果可以看出,技术引进确实可以通过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转换和优化来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并且产品转化效应主要体现在对新产品的进入,对旧产品的退出影响并不明显。
列(8)、列(9)是创新效应的检验结果,本文采用企业专利申请对数值(Lnpatent)衡量企业创新程度,该值越大,企业创新越多。可以发现,企业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列(8)),这与大量的经验研究结论一致,说明企业自主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企业技术引进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列(9)),说明创新激励渠道也是国外技术引进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路径。
下面,本文进一步研究不同技术引进类型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渠道差异。根据国务院《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暂行条例》对技术引进类型的分类,技术引进可以区分为“以设备为主型技术引进”和“不以设备为主型技术引进”,相比较而言,以“设备为主型技术引进”主要致力于改进已有机器设备的技术,而“不以设备为主型技术引进”则需要企业进一步消化吸收。本文通过比对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和海关数据资本品进口信息来具体区分企业技术引进类型(3)资本品是指企业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即固定资本。这与《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暂行条例》第5类“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的进口”存在交叉,没有引进技术内容的一般机械、电机、电器、仪器的进口不属于技术引进。,具体方法是:依据HS6位码信息匹配BEC分类信息,按照BEC分类码信息,将BEC编码为“41”和“521”的两大类产品识别为资本品进口,将有资本品进口企业技术引进行为识别为“以设备为主型技术引进”,将没有资本品进口下的企业技术引进识别为“不以设备为主型技术引进”,相关结果见表8。从检验结果看,“不以设备为主型技术引进”主要通过生产率提升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影响,而出口产品转换效应不明显;“以设备为主型技术引进”企业主要通过生产率提升效应和出口产品转换效应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但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由此可见,“以设备为主型技术引进”更直接地体现在新产品的进入和旧产品的退出,通过更高质量的新产品助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不以设备为主型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相对间接,并不直接体现在对新产品的影响上,而是通过提升企业效率和自主创新来间接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表8 不同类型国外技术引进的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表9是国外技术引进对不同贸易类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差异的检验结果。
表9 不同贸易类型企业的异质性检验结果
可以发现:技术引进参与行为只对混合贸易和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一般贸易企业影响不显著;技术引进程度虽然对三种贸易类型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都有显著提升作用,但是对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幅度要明显大于对混合贸易和一般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幅度。综上,技术引进主要提升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
表10是技术引进对不同贸易类型企业三种渠道影响差异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对于一般贸易企业而言,技术引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新激励效应和生产率提升效应,而新产品开发效应并不显著,这说明一般贸易企业的技术引进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并且一般贸易企业产品结构相对稳定,不会由于引进国外技术而过度开发新产品;对于混合贸易企业,技术引进主要体现在新产品开发效应和生产率提升效应,而创新激励效应并不显著;对于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体现为生产率提升效应,而新产品开发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都不显著。综上可见,对混合贸易和加工贸易这两种类型的企业,技术引进不能通过带动企业自主创新来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更多是通过生产效率提升来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并且可以发现,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幅度明显大于非加工贸易企业,这解释了表8中为什么技术引进对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最大。
表10 不同贸易类型企业的影响渠道差异检验结果
表11是技术引进对不同要素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差异的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不论是技术引进参与行为本身还是技术引进程度,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都不显著;技术引进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综上,中国企业的技术引进主要提升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不能通过技术引进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表11 不同要素密集型企业的异质性检验结果
表12是技术引进对不同要素密集型企业主要作用渠道差异的检验结果,从中可以发现: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激励效应和生产率提升效应都不显著,只有新产品开发效应显著;对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创新激励效应和新产品开发效应也都不显著,只有生产率提升效应显著;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显著的创新激励效应和生产率提升效应,而新产品开发效应不显著,这说明技术引进对于不同要素密集类型企业影响机制是不同的。
综合表11、12的结果可以看出,技术引进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更大,能够显著激励劳动密集型企业自主创新,并且提升其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都不存在创新激励效应,同时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新产品开发效应或生产率提升效应,影响系数也比较小,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作用不明显。表11、12的检验结论说明:先进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很难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也很难通过技术引进起到激励自主创新的作用,先进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需要更多依靠自主创新,才能突破“卡脖子”问题。
表12 不同要素密集型企业的作用机制差异检验结果
技术引进能否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产生积极作用,对于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和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最新的企业创新调查数据,研究国外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总体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
首先,总体来看,国外技术引进会显著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其次,机制分析表明,国外技术引进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其中,生产率提升效应、出口产品转换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都是技术引进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可能渠道。
再次,从技术引进对不同贸易方式企业的影响差异看,技术引进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作用要明显大于对一般贸易企业或混合贸易企业;而从作用渠道上看,技术引进只对一般贸易企业存在创新激励效应,但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作用最大的加工贸易企业并不存在创新激励效应。
最后,从技术引进对不同要素密集型企业的影响差异看,技术引进只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较大,能显著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自主创新行为;对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影响较小,既不能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也不存在明显的创新激励效应,这说明核心关键领域的企业并不能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也不能通过技术引进激励自主创新,只有自主创新才能突破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进而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
基于本文的研究发现,得到以下政策启示:
一是继续加强技术引进举措,以技术引进促进企业贸易高质量发展。企业引进国外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促进企业贸易高质量发展。目前中国技术引进的产品质量提升效应主要还是体现在加工贸易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引进并没有提升一般贸易、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说明中国以技术引进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还有广阔空间。
为此,一方面,政策层面要完善技术引进的鼓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促进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此来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企业层面要主动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主动寻求先进技术引进,以国际先进技术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二是继续强化技术引进质量,以高质量技术引进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客观上技术引进可能会形成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替代。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企业的技术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创新激励效应,但是必须看到,技术引进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主要体现在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自主创新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创新激励效应,并且就技术引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看,也基本域于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这说明通过技术引进促进企业创新和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作用范围还是相对较小,这可能主要与中国企业技术引进质量较低有关。下一步在强调技术引进数量的同时要更加强调技术引进质量,这样既能够在提升企业效率上有更大作用,更大幅度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也能更有效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继续完善创新生态建设,增强企业开发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能力。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引进没有促进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并且就创新效应的考察也发现,技术引进没有促进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创新,这说明先进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很难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也很难通过技术引进来激发技术前沿企业进一步创新,先进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进步需要更多依靠自主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突破高新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因此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生态建设,充分激发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双循环”新格局背景下,不断强化国内市场整合,释放强大国内需求,通过需求引致创新,以国内市场开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此外,要强化以产业链协同创新完善创新生态链建设,从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核心领域,要更加强调以自主创新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而带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