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刍议

2023-12-27 20:20:50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7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智能

魏 敏

(上海健康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18)

我国现代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然成为推动思想、引领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来自时代的迅速发展与变革。马克思认为,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将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教育紧密结合,推动教育变革,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资源优势,实现终身教育,实现公平、适应每个人的教育,并实现更为开放型、弹性更多元化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是凭空实现的,需要一定的载体,需要合适的工具,需要教育对象的有效配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3]。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样态也逐渐发生了历史进程层面的变革,从过去的多媒体教育时代,进化到网络时代,发展到智能教育时代,智能技术也正在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进步[4]。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守正创新,积极运用智能技术赋能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提升育人实效。

一、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智能时代催生了信息“茧房”效应。新科技为人们的沟通交流、知识的获得带来了空前的便利,解放了双手却又束缚了双手。大数据深层分析的阅读技术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根据其以往的浏览数据和行为习惯做出相关判断和准确推荐,从而反馈给相应信息资讯,产生新科技推动下的“茧房效应”。长期对同一资讯的过度追求,导致了大学生获得信息的碎片化、分层化,加剧了网络社会部落化,进而造成了自我认知范围窄化,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式的沟通,最后冲击着网络共同体的认知并致其破裂,导致信息隔阂。智能技术削弱了政治话语的影响,不能从本质上破解思政课教学“思想”之谜[5]。一旦智能算法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的职能不断拓展,就变相成为引导教学信息传递、教育方法研究、政策调整等的关键因素,势必会造成事实上的算法僭越现象,那将很容易导致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权威地位旁落,自主设计问题的能力不足,原有的灌输教育方式失效,政治话语权进一步弱化。而主导的意识形态、思想、价值理念和历史文化观也将被算法所忽视。在单一化和片面化的思政课内容传播中,年轻人的理想、价值取向和道德可能会受到局限,甚至出现极端化的发展趋势[6]。

“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和行为。通过对“数字印记”的不断跟踪、长时间研究和深入剖析,智慧媒体和网络平台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稳定性和倾向性,并将这些信息精准地推送给用户,从而实现“精准画像”和“精准预测”的有效传播。通过利用智能算法的特性,“数据库”全面、多维度、深入地探究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并结合反映出的知识能力和生活志向等信息,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了不同的课程教学方式。既要注重以理服人,也要注重以情感人,还要重视现实教育,更好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弥补传统经验评价和典型评价的滞后与片面缺陷。教育评价的科学本质是科学综合的评价方法。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通过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和工作等数据足迹进行大量实时、完整的跟踪,收集学生的思想状态,通过反映用户的性格与特征(如行为习惯)来展示用户思想变化的动态,实时评估、准确评估和有效反馈可以真正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及时调整教育,改善教育效果传达的及时性,提高教育的效率[7]。

二、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型提升的逻辑基础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杠杆,是人类历史发展内涵中最大的革命动力。现代社会的教育是高度依靠科学技术的理念和工具展开的活动,已经转变为“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教育”的趋势。创新型发展就应该把科技创新摆在我国发展全局问题的中心地位,持续推动基础理论创新、科学研究、社会文化革新等各领域技术创新,让技术创新落实到党的各项事业之中,让科技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智能时代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需要依托教育技术学理论,运用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研究与课程有关的教育形式与内容,探索教学资源的规划、研发、使用、控制和评估,推动思想政治教学水平的提升。教育的无形技术也在不断渗透,现代智能技术凸显的精准化、即时性等优点,在思政课教学中逐步形成了“精准思政”“精准教学”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具备实践性,这一实践过程通常蕴含着受教育者从被动到积极的逐步转变[8]。伴随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的社会关系愈发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要求深化人发展的内涵从而进一步推进人的实质性的发展。这不仅仅需要教育工作者对与受教育者学习和实践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采集、解析、运算,并根据与研究事件的相关联系,梳理各种数据信息背后的价值理性,同时服务于思想意识形态教学工作。

三、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的实践途径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升政治素养。人工智能发展督促我们加快学生培养方式的转变,避免在未来的教育中失去政策导向等问题。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老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方向,坚定不移地传播思想政治理论,厘清“方法合理和意义合理”的异同,贯彻“知识为王、方法为辅”原则,从明确的政治立场出发,高度坚定信念与加强党性修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地应用于教学实践[9]。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防火墙”,加强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作为“扩音器”,以国家经历的历史事实和国家发展的生动事例,正面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消声器”,使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自觉抵制对中国文化抹黑的言行,真正确保思政课教学的政治话语方向的稳定。人工智能已成为思政课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适时完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有效反思与总结,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教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二)激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交流模式已经从真实社会转变为虚实交融的社会,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掌握如何在虚幻和现实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推动思政课教师以多种形式、多维度、多渠道、多手段进行沟通,实现传播价值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高校应积极推动智慧学校的发展,建立长效机制,重视教师队伍智慧素质的提升。思政课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话语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应该以公平、友善的心态对待各种不同的学生,尊重他们的观点,并在必要时给予指导,以帮助他们培育正确的“三观”。其次,思政课教师应培养自身终身学习的实践能力,应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知识和学生特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课程体制、运作原理、伦理标准等,以及高等院校理论课教科书、学生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革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从“满堂灌”教学到精准教学与智能评价

从“互联网+思政”,发展到现今的“智能+思政”,思政课教学的技术水平在日益提升,教学手段也愈发多样化。思政课智能化教学就是要超越以往的“大水漫灌式”教学,倡导精准教学。思政课智能化教学要强化准确的内容输出。思政课教师的“一对多”式讲课在满足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因科目不同,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教学方法也应该各有差异。思政课智能化教学要加强精细化的教学形式和精神滋养。思政课的教师和学生在理论课堂上通过规定时间内的讲授和反馈,实现思想道德意识的灌输和教化。但长期的教学活动形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固定的交流习惯,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扩大交流形式和教育范围。在此前提下,在思政课教学环境中引入智能技术平台,以创新的手段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在智能手机上运行普通教学应用程序(App),使学生可以方便地查找教学记录、学习进度、考试等情况,起到智能辅助教学的作用。除此以外,还需要深入挖掘其他智能化教学形式,挖掘智能工具的各种智能功能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生透过事物现象认识内容本质的本领。思政课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活动,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也要借助特定的载体或立足一定的环境进行,正确有效地进行精神滋养并传达给学生。智能媒体基于学生的浏览兴趣,实施定制化,根据学生的刷屏习惯,推送实现精准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愿景。思政课教师应厘清教材内容,挖掘智能媒体中学生喜闻乐见和易于掌握的时政要闻、中华文化、历史人物或事件等,通过智能移动设备的泛在学习,以既深入浅出又平易近人的方式滋养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从而源源不断且精准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为实现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构建了全面、实时、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全程跟踪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过程,另一方面系统性地收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数据,为教学评价提供准确、及时的参考素材,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保证教育教学过程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过程性教育评价一方面满足了教育者个性化的成长需求,特别是针对学习相对落后、思想行为有一定偏差的学生,过程性评价形成的分析数据可以指导这部分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可以整体推进,让每名学生在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结语

教育改革意味着教育状况所产生的一切意义的转变。人工智能的运用不断地挑战人类的创造力,也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自我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确保和加强教学话语权和主体地位,警惕和避免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他们的角色造成消解和危险,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要防范“机器照搬”,过度追求智能技术的意义和“技能膜拜论”,也要避免忽略智能技术的方法性。应该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强调人的主体性,注意将技术精神与人文情怀融合发展。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念更新和实践变革,将进一步助推思政课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思政智能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