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3-12-27 05:10王国新黄亚如
创造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公共服务现代化

◆ 王国新 黄亚如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共同富裕成为迈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必须从多层面深刻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不断探求实现共同富裕的多种途径,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和关键节点表明,“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科学阐述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与根本路径,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伟大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92 年就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 年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也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两次表述虽然时隔二十年之久,但仍然体现出几代党的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阐述依旧没有改变,始终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基点,久久为功,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全体人民千百年来的共同心愿。

共同富裕始终嵌入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各时期发展阶段中一次次得以生根发芽、汲取力量,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外延。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价值标准和实现路径,还是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无止境追求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特征。

(二)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始终被党和国家摆在重要位置。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这并不是说我们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被潜在认为与贫穷等同起来,这是一种错误且带有偏见的认识,我们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我们对共同富裕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鼓励“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个别民族的特殊富裕,不是城市或农村、东部或西部的独自富裕,而是把每一个人都包含在内的全民富裕。但囿于地区差异、个人能力差异等多种因素,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要允许存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而不是片面理解为同步富裕、同时富裕,更不是想当然的平均富裕。它具有非同等性。我们要将这一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变动区间,并且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逐步缩小这个差距。实际上,只有在承认存在富裕程度差异区间的基础上,才能更具潜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人民群众内生动力,才能使寄予全体人民厚望的共同富裕巨轮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

(三)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以往我们党的领导人所谈到的共同富裕更多是指物质生活方面的单维富裕。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维度对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升华,表明我们不能只是一味追求物质层面的富裕,还要获取精神层面的富裕,不能使精神富裕滞后于物质富裕,要在实现物质富裕的过程中带动精神共同富裕,要使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富裕需求都得到持续性满足,着重强调实现精神富裕的同等重要性。

高层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仅是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富裕亦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四)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渐进富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国情,对新时代共同富裕作出了阶段性规划和要求,“到202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不存在一个固定模式,而需要经历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的新使命,是由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共同富裕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其必将遵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规律,更是一项具有特殊价值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任务。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脚踏实地、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共建才能共享,才能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前进。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要从多维度、多视角深入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逻辑意蕴,对于新征程上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理论逻辑

共同富裕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空想走向科学,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恩格斯起着关键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

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承续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理论思想。毛泽东同志坚定认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方法论。胡锦涛同志则强调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二)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共同富裕宏伟目标过程的历史缩影。1921 至1949 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在一次次革命的努力尝试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完成的救国大业无疑给人民群众带来无限的希望,宛如“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1949 至1978 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动荡不安的国内外局势,以“抗美援朝”站稳脚跟,在一次次胜利中成功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了坚定的信念、极大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开拓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1978 至2012 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独自前行,就像是经历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无数次严峻考验中不破不立,坚守初心,最终成功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2 年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全新的面貌与姿态迎接新时期新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标志着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再次强调了当前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

(三)实践逻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顽强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开启了共同富裕思想的逐步摸索,进行了从平均主义到先富共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五年计划到改革开放等历次实践。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消除了绝对贫困、推进了部分先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要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趋势,也是应对百年之变的时代抉择。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更好改善民生,成为促进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的迫切要求。尽管当前共同富裕在国际社会中引发了广泛关注,但世界各国对于如何理解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还存在一定差异,这些问题需要更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去解答。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明确表述“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的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眼。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讲到,“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科学把握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方面,经过党和国家的长期努力,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效,这表明我们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当前,我们仍要进一步巩固好脱贫成果,在消除绝对贫困问题的基础上,将视线放在如何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上,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现象的发生,并着眼于下一步的拓展工作与准备。另一方面,开拓乡村振兴之道。不仅要通过乡村全面振兴激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实现彻底脱贫,还要努力同广大农民群众一道走上致富之路。

新发展阶段,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为有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助力,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新时代更强调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步骤地实现共同富裕。”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是一个国家持续不断跨入新台阶的直梯。我们要牢牢把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市场竞争中掌握核心竞争优势,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打好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心剂。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协调发展是解决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各发展阶段重点关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等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在党和国家的引领下,有序推进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是我国迈进现代化必然选择的道路,更是时代之需。我们不能以发展为先、保护为后,必须要在发展中牢牢守住生态文明建设底线,做好绿水青山的“代言人”,让“美丽中国”理念成为人民群众持之以恒的追求。开放发展是我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国际合作,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经济。共享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做到发展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充分激励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实现人人参与的共享富裕。

(三)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放在重要位置,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具体而言,要最大化发挥市场对各类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发挥政府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性作用、科学引导社会捐赠及慈善事业发挥补充性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合理协调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与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不断完善分配格局,进而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随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取缔垄断、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关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问题,重点对有希望、有潜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人群进行鼓励与培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能够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性保障,还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前进的重要体现与关键一环,如果不涉及收入分配体制,那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无从谈起。

(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自“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目标以来,国家出台和落实了诸多公共服务的政策与措施,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体人民全覆盖。但由于经济水平发展迅速、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背景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依然在区域、城乡、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历史发展变迁产生的一定差异。因此,从长远来看,要持续关注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将重点放在促进机会均等上,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构建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逐步从根源上解决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日常生活问题,这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重要任务,也是事关国家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供给,是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基础上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问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最终落脚点。

(五)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

2021 年6 月10 日,共同富裕示范区落地浙江,标志着共同富裕在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工作正式开启。党中央这一举措是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强有力实践,这也体现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所赋予的时代之任与独特意义。通过在浙江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其所得出的实现共同富裕的工作方法、制度体系、经验总结、完善措施等对于其他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既打好攻坚战、也打好持久战,抱着必胜的信念坚定地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昂首迈进。未来我们要因地制宜,多方位打造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独具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示范区,以点带面,积极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衔接,不断探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共同富裕的新目标新定位,厘清新时代赋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使命。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生成逻辑,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多种措施与多元路径,促进共同富裕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协调,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用辛勤汗水浇灌幸福之花,以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公共服务现代化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公共服务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