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对策

2023-12-27 03:07:07□张
现代交际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物质

□张 浩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国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各地区也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近年来,我国对这些历史文化成果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将大量珍贵的民族文化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和城市化建设进程推进,加之自然环境不断被改变和破坏,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流失。非遗作为丰富又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不仅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也是非遗资源融入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非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时代财富。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受地区环境影响,其能够完整地保留原有的文化精华,为现代人提供较为完整和详细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地区历史、民族历史、社会历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非遗资源以各种形式生动地记录了各类文化信息,是认识该地区和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对非遗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有助于了解当地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轨迹,帮助社会形成文化自觉,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二)社会价值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体现出该传承群体统一的思想价值取向、民族心理结构以及生产生活传统,包含了大量的传统道德伦理,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规范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有利于保障人类社会平稳运行。

(三)经济价值

非遗有着大量的传统工艺品、表演艺术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的资源,这些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向外界展示了该地区、民族的生活风貌、审美情趣以及丰富的艺术创造能力,包含了大量艺术创作的原型和素材,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遗产。非遗资源中这些独有的文化元素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来源。[1]

二、非遗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动因

(一)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诉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化,文化产业也随之呈现出高速发展状态。文化产业要想实现由低端形态向高端形态的转型升级,就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不断促进文化产业的多方融合。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共生出新型文化产业生态链,此时文化产业要想实现创新与突破,就需要其明确自身定位。非遗资源与新型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不但可以转变我国固有的生产、消费理念,甚至可以延伸我国文化产业链的横纵向交叉价值,便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的整体结构。

(二)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文化需求

首先,非遗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特征,从而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快节奏生活的消费文化需求。文化产品与一般产品有所不同,其作为一种符号消费,更多的是代表一种差异消费。如缺乏独有的符号价值,那么该产品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而非遗的原创性就决定了其具备独特性、稀缺性、唯一性和无法替代性,从而能够有效体现出资源差异性,使其具备进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其次,非遗资源体验性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文化方面介入和参与的需求。非遗资源是人类智慧劳动的成果,与当地的人文风俗有所关联,加之非遗自身的不特定性为其带来了庞大的群众基础和参与热情,十分符合消费的本质。最后,非遗资源与新型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下消费群体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近年来,网络成为人们娱乐文化生活消费的重要渠道,各类文化产业也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商业活动。互联网能够与非遗资源开展多领域的合作,构建出新型的非物质文化业态,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2]

(三)非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非遗的受众基础逐渐减少,非遗资源或被人遗忘,或趋于消失,总之形势不容乐观。针对此种情形,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提出了四种可行的非遗资源保护及传承模式,即政府补贴模式、原生态保护模式、教育实践模式、旅游宣传模式。事实上,这四种模式均对非遗资源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创造非遗传承的优良环境以及真实有效的文化空间,以保证非遗资源在当今社会中有一席之地,而文化产业恰好为非遗现代存续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非遗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对策

(一)面向现代社会生活

非遗资源是以人为核心,以生产、生活为载体,具有与时俱进、自我更新属性的活态传承实践,它的生命力体现在创新发展中,与生产、生活的变化相适应。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在继承与创造的统一性中不断发展。

1.以现代化产业理念发展非遗生产性项目

就产业发展而言,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非遗资源现代化转化的契机,而充分利用好非遗文化资源来发展特殊的文化产业,是目前现代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需要,也是非遗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因此,当前非遗资源在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都需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关注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变化情况,以现代产业理念对传统的非遗资源进行重新审视。在保留传统非遗项目优秀的精神核心和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将当下活跃、新颖、先进的现代理念融入到传统的非遗项目的精神内核和生产模式中。以现代产业理念审视传统非遗资源,使非遗资源真正成为现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开发一些现代流行、富有时代感、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创新保护方式、保护内容、保护机制,从真正意义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2.以现代审美思维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充分利用非遗资源中的文化元素来发展文化产业,其实就是利用非遗资源中浓厚的民族精神、丰富的文化底蕴、多彩的文化形式,深入分析现阶段人们和社会的审美观念和需求,以现代理念解读和挖掘非遗在文化产业中的经济价值,在非遗资源中寻找新的文化产业资源,通过创新在文化产业中展现非遗资源中的文化元素、民族韵味。

(二)面向现代市场经济

1.满足现代大众的消费需求,增强非遗产品的吸引力

非遗类产品要想在竞争中屹立不倒,就需要在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生产出符合大众消费需求、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的优质产品。第一,要注意发展地区的差异性文化成果。在非遗资源开发中,首要任务就是要着重对待不同的区域文化,以各地方的特色或者优势为基础,在不改变原有文化的同时,提升非遗产品的张力与引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并在此环境中保有一定的竞争力。第二,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消费者各有各的审美观点和文化理念,因而非遗产品应满足大众化与个性化需求。可以采用调查问卷或投票的方式,了解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从而创新产品,使其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更受消费者喜爱。第三,要实现非遗产品的现代化功能转换。如今,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诸多技艺类非遗项目的适用性已不足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当在保留传统技艺和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将原有功能进行转化与突破,赋予其新的文化理念、新的产品内容以及新的适用范围,从而确保此类非遗项目可以持续有效地传承下去,并且能够在当今的文化产业中收获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传统非遗产品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非常优秀的,但包装却较为简陋,缺少个性化色彩,产品吸引力因此受到影响。而现代人对产品包装外在的形式美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在提高产品吸引力和产品定位的同时,更应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包装。[3]

2.实施现代文化品牌战略,增强非遗产业竞争力

非遗产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就需要打造出自身独有的品牌。首先,传承人在非遗产业品牌战略中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他们不仅懂得怎样的非遗项目才能成为文化品牌[4],同时也掌握了非遗特有的传统技艺,所以在打造文化品牌中他们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在现代品牌建设中,传承人更需要将现代工艺和方法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相结合,在保护好“核心技艺”的前提下敞开胸怀,不断钻研、传承、总结、整理技艺,创出新的品牌。其次,在构建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时,要特别强调“核心技艺”,“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完整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合理地将传统关键技艺、精湛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问题在保护和发展中得到有效解决。最后,传统非遗品牌奠定了现代文化品牌的创建基础,现代品牌战略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文化资源整合、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产品创造等现代创新转化,在传统非遗品牌的打造上,已经形成了新的思路。

(三)面向现代科技发展

1.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科技利用水平的提高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做好世界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从根本上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才能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产业化发展创造资源基础。[5]第一,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技术,将已经纳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的相关项目和全国各地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根据门类和特点的不同,建立非遗代表名录数据库,做好现有非遗的保存和保护工作。第二,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非遗产品和非遗文化提供一个先进的虚拟展示和传播平台,借助多媒体让更多的人去知晓、关注非遗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并让更多的产业参与到非遗开发利用中,以达到利用现代技术保护、传承、传播非遗的效果。

2.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非遗产品价值

一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从而形成既保留传统技艺精华,又能更好地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特色文化产业。二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条,使文化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确保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创造巨大的收益。

3.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利用现代科技传播的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消费、流通、销售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和传播性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文化产品的流通空间更加立体化,文化传播手段也更加现代化,产品流通的空间更加广阔,流通的速度更快,文化产品生命力显著增强。这也使传统非遗产品与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市场需求实现了高效匹配。将文化产品与消费者直接对接,能够更好地与消费者沟通,有效地推送和及时反馈产品信息,为培育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和消费观提供更个性化的推送服务。各种媒介软件在非遗产品营销中的运用,使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更具针对性,形成一个比较广泛的消费群,这个作用是非常大的。

四、结语

要想真正做好非遗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突出非遗资源的优势,就不能仅从微观的角度就事论事,而应该系统看待、统筹安排,着力构建和完善我国非遗产业科学发展的机制及模式,因地制宜地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力求在非遗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各个方面的利益最大化和关系和谐化。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3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