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地方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以天津市“问津书院”为例

2023-12-27 02:25刘新颖
天津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问津书院天津

文/刘新颖

2013 年,曾经为赶考学子发挥教育功能的天津市“问津书院”,重新擎起“问津”的旗帜。 立足新时代,这座定位服务于天津历史文化研究的问津书院, 发展成为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创新性载体。

一、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传播创新性载体

(一)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的地方文史资源整合平台

天津问津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 年),在清廷政策导引下,长芦盐运使卢见曾倡建书院,并取“汛海问津”之意,名之曰问津书院。 其后150 年发展过程中,问津书院见证了天津文人的喜怒哀乐和天津文化的兴衰起伏,最终在1900 年被八国联军的炮火摧毁。 清代问津书院因西学东渐之风, 是最早引入西学书籍并促生中西兼容教育模式的书院之一。2013 年初,天津市问津书院在民政部门注册,是公益性非营利机构、综合性文化类社会服务机构。 十年来,这座书院定位于天津城市文化研究交流平台,在文化资源挖掘传承的基础上,发挥文化交流传播功能,发展成为地方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创新性载体。

问津书院成立之初, 就把天津文献整理作为重中之重。 作为文史资源整合平台,问津书院以多样化的交流形式,打破了文史资源各自封闭状态,实现了文化资源融合共享。 同时,站在城市文化复兴发展高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把杂乱无章的地方文化依据时间轴、空间轴,梳理出地方特色文化。 问津书院以“追寻津沽记忆,守望文化家园”为宗旨,以“读懂天津,留住乡愁”为落脚点,并以“乡土阅读”为具体抓手,为天津市书香社会营建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关注研究乡邦文献的人。据问津书院近期统计, 自2014 年8 月起至2022 年12月,问津书院编印的《问津文库》,累计出版地方文化类图书106 种,总印量10 万余册,共九个系列,包括“天津记忆”“通俗文学研究集刊”“三津谭往”“九河寻真”“津沽文化研究集刊”“津沽名家诗文丛刊”“津沽笔记史料丛刊”“名人与天津”和“梓里寻珠”,其中“津沽笔记史料丛刊”纳入了“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在这套从书中,超过半数属于各类原始文献整理。 此外,问津书院还与天津图书馆合作影印出版《天津文献集成》,全50 册,84 种,3.3 万页。

(二)踵武前贤、寻真求实的地方文化人才培养平台

问津书院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 据《用“九河寻真”的数据说话》 作者谭汝为先生统计, 问津书院连续出版《九河寻真》论文集涉及社会与文化、综述与随谈、空间与地理、历史与社会、文化与民俗、人物与随谈、还有附录等,成果丰硕,术业有专攻,信息量巨大。在问津书院麾下聚集了天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文史、博物、艺术、档案、史志、戏曲、绘画、诗歌、新闻媒体等门类的地方文史研究者多达300余人,是一座难得的人才宝库。老一代学者发挥传帮带作用,中青年学者在交流中茁壮成长。 年终举办的问津年会分成老中青三个会场,经常看到老同志对青年人的无私提携与经验讲授。研究者总是不忘先贤,在学习中超越,这样的氛围激发了文化研究者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尽管地方文化文物和文献匮乏, 但这丝毫不影响学术严谨性所需要的科学方法和实证精神, 学者们纷纷呈现质量高、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果。 《荏苒芳华:洋楼背后的故事》是一本介绍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著作,其附录中讲到,“三重证据法”及其在确定历史建筑身份中的运用。文中提到“三重证据法”通过认证、书证、旁证的会参,以确保其考察结果的准确无误。 这种方法运用到考察历史建筑身份中,300 多处名人故居得到确认, 不仅在天津文史圈被广泛应用,还被推广到南京等城市,在确认历史建筑身份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种文化积累和传承宝贵品质已经成为同仁做地方文史研究标杆。 问津书院不断总结新经验,理性地认识到:人才宝库与这种研究模式结合,并灵活运用加以推广,必将惠及有志于对天津历史文化各个方面深入研究的科研单位与相关机构, 并能极大地推动天津地方史研究健康发展。

二、开展多种形式成果传播推广,推进城市文化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需要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推进文化铸魂,是增强全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 文化自信是要回到自身,立足自身传统,坚持自身特色,文化凝聚力会更强大,文化影响力会更广泛。 问津书院创始人王振良教授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包括五次反侵略战争、三次革命运动、两次改良运动,除中法战争外,天津都是直接的发生地和影响地,并保留有大量相关历史文化遗存,这样的城市在全国找不出第二个。 ”基于这种城市文化自信心,问津书院勇担天津历史文化建设服务重任。

问津书院举办的问津学术年会从2013年开始就定位于打造天津历史文化研究者的交流平台, 汇聚了众多天津乃至外省市的历史界、文化界、民俗界专家学者,形成一个300余人的地方文史研究学者微信群,在原有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基础上,创新了地方文化交流方式。 问津书院交流群里,研究观点、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应有尽有,花样繁多,经常能看到不同观念、内容、风格切磋互鉴,乃至讨论争鸣,但所有人对天津文化的自信都深而不疑。

书院主理人王振良教授著有 《九河下梢说纵横——一把可能深度解锁天津文化的钥匙》一文,他在天津地图上画出三纵三横六条文化线路, 同时指出这六条文化线路, 既是天津文化的地理脉络, 也是天津文化的人文脉络。 抓住这六条线路,或可从更高视野俯瞰天津文化,进而找到一把可能深度解锁天津文化的钥匙, 从而弄清天津文化不容回避也是根本性的问题——多元性和复杂性。 虽然从更宏观的视角对天津文化进行整体认知还有待探讨,但随着问津书院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整合,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天津这座底蕴深厚城市的文化资源发展脉络以及地方文化焕发的生命力。

三、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现文化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文化供给是关键。 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内容是根本,内容是王道。 既包括传统意义上图书、小说、诗歌等典型内容创作,还有现在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形式。 因此,不仅要重新梳理地方文化,还要把悠远厚重的地方文化,在新时代融入全球化语境中, 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新的生机,获得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问津书院探索的成果通过图书、资料、讲座、会议、沙龙等形式,推广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其中,问津讲坛每年都会有一个主题, 集中在对天津的历史回忆和专业研究方面。 问津书院独家承办的“海河名家读书讲堂”是一种公益的社会讲学模式。 活动配合世界读书日、天津读书月,与天津市委宣传部等合作, 将国内甚至海外名流学者请到天津,走进社区、企业、军营、农村、学校、图书馆,开展高水平的社会讲学,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国内产生积极影响。

实现高质量化供给需要创造出更多的、更优秀内容,同时还要结合新技术的发展, 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满足和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网络媒体时代,需要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文化大数据。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前提是要打通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数字平台,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重点工程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 把服务城乡基层作为着力点, 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提升文化获得感。2023 年5 月,天津师范大学地方文献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兼职为国家文化共享工程天津地方资源建设专家库成员的王振良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地方文献研究中心旨在以天津地方文献挖掘整理为基础, 以天津地方文化研究和普及为抓手,推动构建学术意义上的“天津学”乃至“地方学”研究体系的形成;同时,深入挖掘传统素材,讲好天津故事,开展“乡土阅读”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天津。

四、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奠定坚实基础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是推动旅游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工作重点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众旅游, 发展大众旅游、 智慧旅游、绿色旅游和文明旅游,构成未来一个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格局。 无论是从指导思想、旅游规划、治理体系,还是产品设计和服务过程都需要用文化来引领旅游业的发展,要真正践行“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旅游业需要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和红色革命文化融合。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建构和推广过程中,地铁、公交、餐馆、酒店、民宿、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研学、年轻人的创业创新会成为全新的动能,走智慧化、数字化驱动的现代旅游业发展道路,构建现代旅游业发展体系,是新时代旅游业的题中之义。 在当前全球复杂格局背景下, 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到访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国民需要在对话和交流中提升自身素质,为人类文明发展做贡献。

问津书院主理人王振良教授认为:“历史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知未来。 在外宣报道中,有时对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反而会更好地使人们加深心中的情感纽带。 ”天津市和平区的五大道地区汇集各种风格建筑2185 栋,堪称“万国建筑博览会”。 这些建筑本身以及建筑中的人和事,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和有事可说。 天津市百年历史的中西合璧的历史风貌建筑, 一座座真正能打开城市记忆的历史遗产, 更能触发激活国外群体认知模型中的认同感,吸引更多公众关注,走进国外受众之心。 通过熟知的建筑符号, 西方人能够更加形象立体地了解天津这座城市文化, 以更直观的方式感知蕴藏其中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传播文明、传递中国形象的有利途径。

随着 “从天津走出的杰出女性故事”“天津小洋楼故事”“天津老商业”“文献里的天津” 之天津运河故事专题讲座,百集人文历史记录片“小楼春秋”等地方文化研究内容从传统出版物走向数字出版,会有越来越多天津故事面向大众,弘扬城市精神,讲述时代背景下的天津故事。 天津市有一直致力于关注天津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自媒体平台,重视这些本土民间文化人才的补充作用,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将天津市历史中的人物故事、轶闻趣事等,通过专题片、短视频、微电影以及抖音等新手段、新方式,逐步搬上屏幕,成为传播文明、传递中国形象的有利途径。内外通约话语创新,把中国故事融入到世界故事,克服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各种各样的阐释困境,破除跨文化传播阻碍,讲好天津故事,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

五、结语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强调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特别强调通过创新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问津书院已经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设服务阵地, 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了主动积极实践探索,贡献了重要力量。 天津拥有对文化的包容心态和海纳百川般的博大胸怀, 适合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 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起,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消除疑虑和隔阂,为人类文明进步,为世界和平缔造平稳有力、良性循环的光明前景。

猜你喜欢
问津书院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城
天津卷
庆全庵①桃花
《天津之眼》
天津问津书院的魅力何在
某些作家
白鹿洞书院记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