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平
(衡南县岐山镇社会事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衡阳 421100)
黄白痢是黄痢以及白痢疾病的总称,仔猪出现黄白痢,即通过病原性大肠杆菌所致传染病,患病猪有排泄黄色稀粪的症状。此种疾病有着极强的传播性,主要通过粪便颜色进行判断。此种疾病导致患病生猪水分以及电解质的流失,患病生猪将面临死亡威胁,由于病程比较短且伴随迅速传播的特点,不利于保障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1]。黄痢对应潜伏期比较短,在仔猪出生之后12h 可能出现病症,潜伏期比较长的大约有3d。若仔猪患病,会突然出现病症,即精神萎靡、鼻镜无汗、眼结膜有些潮红。病程比较长的状态下,患病仔猪会有黄色稀粪排出,迅速消瘦与脱水,存有腥臭味[2]。患病仔猪的体温可能达到40℃,在1d 之内黄痢会迅速传播,增加患病生猪的数量。一些患病猪出现肺炎、呼吸困难、眼球凹陷或者昏迷死亡,死亡率比较高。和黄痢相比,白痢症状轻一些,大多在仔猪出生之后1 周发病,起始表现为乳白色或黄白色的粪便,伴随腥臭味。仔猪患病之后基本上不会有食欲的变化,体温达到40℃,后续伴随一定腹泻症状,容易脱水。白痢的出现率超过60%,没有病菌或病毒的继发现象,死亡率不高。
因此,养殖户应具体研究仔猪黄白痢发病的影响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从而降低黄白痢发病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具体如下。
试验药品:大肠埃希氏菌病疫苗购自于齐鲁动物保健品企业;免疫球蛋白购自于南京生物科技企业;肠态素购自于合肥天泰牧业企业;土霉素碱原粉购自于赤峰制药企业。试验动物包含健康母猪、仔猪、患病生猪,来源于某区域的养殖场。
1.2.1 疫苗预防
选择胎次相同且处于妊娠期母猪24 头,随机分为2 组,每组12 头猪,记作对照组与试验组。对试验组母猪在生产之前40d 与生产之前15d 均进行大肠杆菌疫苗注射,每次注射剂量为2mL。对产后仔猪在饲喂初乳12h 后进行肠泰素2mL 口服,出生之后第3 天进行4mL 肠泰素口服,并增加6mL 的肠泰素到饲料中[3];观察对照组母猪,不使用疫苗、也不使用肠泰素药物,观察时间为30d。
1.2.2 治疗
若仔猪自然出现疾病,对试验组患病生猪采取生物诊治、对照组患病生猪采取化学诊治[4]。试验组包含22 头黄痢猪与20 头白痢猪,对这些仔猪使用免疫球蛋白1mL 诊治,配合5mL 的肠泰素口服诊治,每日诊治1 次,持续治疗2d;对照组包含25 头黄痢猪与23 头白痢猪,引进土霉素碱诊治,每千克仔猪接受20mg 药物治疗,每日治疗一次,持续治疗2d。在停药结束后12h 记录诊治情况[5]。
使用SPSS 20.0 软件,采用t 检验,计量资料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结果用(%)表示,<0.05 表示差异显著。
由表1 可知,试验组母猪在疫苗接种后分娩了50 头仔猪,对仔猪应用5mL 的肠泰素干预,结果为哺乳期出现了2 头黄痢患病猪、3 头白痢患病猪;对照组母猪没有进行疫苗接种,分娩了52 头仔猪,没有应用肠泰素药物,哺乳期出现了7 头黄痢患病猪、5 头白痢患病猪。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仔猪出现黄白痢概率显著降低(<0.05)。
表1 比较预防试验情况
如表2 可知,试验组黄痢患病猪有20 例好转,占比90.9%,白痢患病猪有20 例好转,占比90.0%;对照组黄痢患病猪有20 例好转,占比80.0%,白痢患病猪好转23 例,占比73.9%,试验组黄白痢患病猪的好转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
表2 比较治疗试验情况
3.1.1 饲养管理不当
仔猪是否出现黄白痢往往受到饲养管理的影响,日粮搭配不合理,突然补充饲料或者提供饲料量不够,导致母猪营养匮乏,影响乳汁的正常分泌,降低仔猪抵抗力的获取效果。另外,圈舍卫生不良,饮水受到污染,也会增加仔猪患黄白痢的风险。
3.1.2 仔猪生理特征影响
仔猪自身的调节机能不足,自身胃腺发育不成熟,不具备充分分泌胃酸的机能,导致致病菌过度繁殖,不利于消化系统正常运作。并且夏季温度比较高、冬季温度比较低,均增加了仔猪患黄白痢的概率[6]。
3.1.3 母猪携带致病菌
母猪受到大肠杆菌的影响,其乳头或者体表受到污染,相关致病菌伴随粪便一同出现,不能给仔猪生存提供优质环境,从而出现仔猪黄白痢的情况。并且母猪分娩之后有便秘或者乳房炎现象,使得乳汁变性,仔猪长时间吮吸会有消化不良的问题,影响仔猪抵抗力的提升,阻碍仔猪有效生存。
3.1.4 疫苗接种不及时
一些养殖户缺少对母猪进行疫苗接种的认知,预防措施不到位。仔猪可能在吸吮母猪皮肤过程中受到致病菌的影响,从而出现黄白痢疾病。
仔猪出现的黄白痢疾病主要是由特殊血清大肠杆菌所致,直接影响到仔猪的成活率。病原菌株很有可能生成肠毒素,选取灭活疫苗对母猪进行干预,仔猪可间接得到抗体,降低了仔猪出现黄白痢的概率。并且大肠杆菌和仔猪肠道结合之后,在肠壁的作用下大肠杆菌会有所繁殖,出生之后的12h 及第3 天应适当补充益生菌,因为其能够在仔猪消化道中转变为活性物质,协助构建微生物区系,调节仔猪胃肠道生理能力,避免大肠杆菌过量繁殖,增强黄白痢患病猪的治疗效果。在本次试验分析中,试验组仔猪出现黄白痢几率较低。试验组黄白痢患病猪的好转效率高于对照组。即生物防治的方法可以直接降低仔猪出现黄白痢的概率,有效调节仔猪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黄白痢患病猪的治疗效果,可以大力推广和实践。
3.3.1 饲养管理
母猪补充营养,提供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饲料,营养均衡。对圈舍的粪便进行清除,充分消毒,保证圈舍内的保温和通风。在母猪生产之后,将仔猪放置在保温箱之中,避免母猪以及仔猪互相接触,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猪的乳头部位和腹部。养殖户应及时清除圈舍中的粪便,关注圈舍环境的消毒,保证仔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仔猪健康生长。母猪生产结束后,关注圈舍的卫生清理,2 周之内借助碘制剂消毒液充分消毒。在饲养阶段,避免有人员随意进出的现象,养殖户应贯彻有效预防黄白痢的计划,全面关注仔猪的生存,判断仔猪是否有不良症状,真正落实仔猪的饲养管理。分析仔猪的行为表现,若仔猪对提供的饲料没有产生较大兴趣、卧于养殖场的某个角落、基本上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生成反应,则工作人员应及时判断生猪是否有异常问题,及时对生猪进行隔离,避免链球菌病在养殖场中大范围蔓延,提高生猪养殖效率。
3.3.2 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养殖户不仅要关注普通免疫,还应该在出现患病生猪之后对其他生猪加以一定疫苗注射,加快生猪体内生成抗体的速度,从根源上避免病原扩散和传播。母猪在生产之前的40d 或15d,都可以注射疫苗,提高母乳之中的抗体水平,让仔猪获取充分的免疫,还可适当在饲料中增添预防黄白痢的药物[7]。
3.3.3 明确检疫机制
养殖户在饲养生猪过程中,不应该随意引进生猪,若购入带病生猪可能影响到本场生猪的健康。养殖户要细心观察生猪,若仔猪处于患病阶段,其可能存在呼吸急促的现象,并且肤色比较红。仔猪生病时比较懒惰,体温比较高,养殖户要坚持自养,避免购买种猪时混入存有疾病的生猪,或者借助杂交一代的特点保障仔猪育肥质量,减少生猪养殖的成本,保障养殖户效益。
仔猪患黄白痢可使得机体水分及电解质流失较快,甚至面临死亡威胁,由于其病程较短且传播迅速,不利于保障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养殖户应具体研究仔猪黄白痢发病的影响因素,研究疾病表现,日常仔细观察仔猪的健康状态,及时治疗患病仔猪,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仔猪可以健康生长,从而降低黄白痢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