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永安(四川省广元市职业高级中学校,广元 628040)
近年来,中职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在校园里经常出现,这种校园不安全隐患引起教育界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某个周三下午,我刚好没有课,突然一个紧急的电话打了过来:“心理老师吗?麻烦你马上到我们班教室门口来一下!”从说话的语气可以判断出情况很严重。于是,我边打电话了解具体情况,几个疾步飞奔到了现场。
高二某班的班主任正提心吊胆地和旁边站着的几个女生在议论着什么,见到我说了句“你看看她”。我顺着方向看向那个学生,只见她耷拉着头,脸上有哭泣的痕迹,左边露出袖子的手臂有鲜红的血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这么多年,看到这种情况, 我已明白了一些。我走到她旁边,轻声说了句,“我是心理老师,高一时给你们班上过心理课,有什么烦恼,能跟老师聊聊吗?”她抬起头,用红肿的双眼看了我一下,然后又低头哭了起来。我示意班主任先去忙自己的工作,这儿有我。我静静站在旁边,等待她尽情宣泄完,问她是否愿意跟我聊聊。
原来她叫小D,是中职学校高二女生,18 岁, 性格偏内向,敏感多疑。据班主任反映,她曾经初三毕业后在社会上打工一年,因没有学历,工作又不能吃苦,受人欺负,后来到职业学校读书。现在她的年龄比同班同学大1~2 岁,自尊心很强,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因为个性问题,小D 经常会被班上男生捉弄,或成为同学议论的对象。旁边几个学生向班主任反映,小D的左臂手腕上有很多像被刀划过的痕迹,刚刚又看到手腕上有鲜血,几个同学被吓到了,所以喊来班主任。
面对班主任的询问,小D 说是自己不小心弄伤的,面对班主任的继续追问,小D 变得沉默不语,只是一味哭泣。经过在班上详细盘查,原来周三下午,班上有个别男生看到说话时乱发脾气的小D,又开始开玩笑地调侃、嘲笑她,这次小D 突然一改往日的态度,发疯似的向男生扔东西,脸色铁青,流露出激动且愤怒的情绪。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周围人都开始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她失恋了,有人骂她是“渣女”,有人说她父母不要她了……当班主任赶到现场的时候,小D 右手拿着小刀,左手臂划出几道伤口,并扬言要和对方同归于尽。班主任及时制止后,她开始趴在桌上大哭起来,并把刀装进裤子口袋里,不愿交给班主任,也不愿意跟任何人说话。实训课时间到了,班主任让其他学生去实验楼上课,让同寝室的几个女生留下来照看小D,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因为高一时上过心理课,小D 对心理老师熟悉,有信任感。到辅导室后,我们很快建立了良好的辅导关系,在摄入性会谈时她主动配合老师。通过“中职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我发现她在“人际敏感”“恐惧”“妄想”这三个维度上表现最为显著。
小D 说自己从小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基本上一年回家两三次。在她读初中的时候,她的弟弟在外地出生,一直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回家的几天时间,父母经常吵架。父母重男轻女,对弟弟百般疼爱,对她从来没有好脸色。小D 说,自从弟弟出生后,父母对她更加不闻不问,平时很少打电话给她。每次她主动通电话,父母都会觉得她是为了要生活费,是生活的累赘,感到很厌烦。在她读初三的时候,她的爷爷因病去世,从此她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压抑,没有可以信赖的人。于是,逃课、玩手机、睡觉成为学校生活的常态,她变得自暴自弃、不爱学习,喜欢化妆打扮,与校外男青年开始谈恋爱。
从初三到高一,她先后谈过三次恋爱,小E 是她的第三任男友,据说还是从别人那抢过来的。因为插足他人感情的事,小D 还与隔壁班的女生发生过冲突。关于小D 谈恋爱的事,初三班主任不止一次给她父母打过电话,她的父母暴跳如雷,批评、指责、谩骂得很严厉。最后也因为这件事情,她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回家,外出打工了。在职业学校读书这一年多,班上有几个同学爱给她起外号,捉弄她,她心里很生气、很在意,但她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重新读书机会,总是一个人内心默默地忍受着极大的冲突。
在第二次会谈中,小D 道出了真相,自己手臂上的累累伤痕是自己在恋爱中遭父母强烈反对,感到心理痛苦难以忍受时故意划伤的。她说:“心里挺舒服的,一点儿也不疼。”读初三的一天,她刚回到家,就看到很久未见的父母正大包小包地背着行李也回到了家。小D 高兴地迎了上去,可是母亲不由分说,劈头盖脸就朝她咒骂。显然母亲对她恋爱的事情早已知晓而且坚决反对,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小D 深感伤害和委屈。她和前男友是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的,她们在网上聊得很开心,她觉得他很会关心人,不想失去他。
此时的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她很想反抗,但又常常压抑自己内心的愤怒和想要逃离的冲动,在父母面前经常处于服从与反抗的内心矛盾冲突之中。她发现在自己非常难受、内心矛盾焦虑的时候,使劲掐自己的手臂,肉体的疼痛感会减轻很多,“看着手臂上的伤痕,感觉心理也舒坦了一些。”之后,她的这种自我伤害的行为慢慢泛化到日常各种不如意的场景中,比如面对同学们的议论和嘲笑、捉弄等,她也经常会以被动的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表达反抗。
在第三次会谈中,当提到她和弟弟的感情时,小D 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对于弟弟,她内心五味杂陈,可以说既想念、喜欢,又抱怨、讨厌。因为弟弟的出生,她感受到了父母的“不公平”对待,在父母心中没有地位,是生活的负担。另一方面,弟弟和她血脉相连,虽然平时很少见面,但小D 爱家人,爱弟弟。有弟弟在,她感到人生不会那么孤独,如果自己受人欺负,弟弟长大了可能还会站出来保护自己。
小D 说她交往的第二个男友是社会上的混混,是在外面打工时认识的,喜欢抽烟、喝酒,偶尔打架,当时觉得他很厉害,就主动找的他。男友告诉小D 做人一定要狠,只有自己强大才不会被人欺负。这番话对小D 的内心触动很大,从那时谈恋爱起,她就经常将一把小刀随身装在口袋里,她觉得这样有安全感,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她说如果实在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就和对方鱼死网破、同归于尽,而这次在班上拿出小刀,只是为了吓吓男生,好让他们不再欺负自己。
针对小D 的情况,心理教师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和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等心理辅导的理论策略,引导她健康合理地释放内心焦虑,转变认知观念,并营造温馨和谐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结构互动模式。具体辅导过程如下。
当天,首先以安抚小D 的情绪及多方了解事情原委为主,在小D 情绪平稳后,通过交流沟通征得小D 同意后,及时把小刀收走,交到安保科保存。在心理辅导室里,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小D 事后内心非常紧张、愤怒、焦虑和无助,但脸上流露出的却是面无表情的麻木和平静。根据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小D 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来自成长中的环境,需要把小D 重新置身在曾经经历的环境中,以帮助其宣泄情绪。我主要扮演倾听者、陪伴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并及时给予小D 心理支持。因此我运用非反思性直接干预技巧的“探索—描述—宣泄”,引导小D 解释和描述心理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她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减轻小D 的内心冲突,从而慢慢改善其不良的焦虑行为。主要包括如下四个辅导要点。
第一,采用人本主义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积极共情的提问,如“你能给我讲讲第一次用手掐自己或用刀划伤自己手臂,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吗?”“我能够理解你当时的感受,类似的经历还有哪些?”创设保密的安全的环境,与小D 一起回顾过去创伤的经历,鼓励其自由联想,勇敢表达,唤起和释放她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不良情绪,使她在重新面对过往中不断地感受自己、整合自己。无条件积极接纳小D 在情绪表达中的一切失常表情、言语和举止,静静地聆听,适时地共情,从而使她把那个压抑了很久的真实本我完全释放出来,与现实的自我达到人格的和谐统一。 内心的焦虑、矛盾和冲突缓解了,外在的行为更加自然、理性,这就达到了身心和谐统一。
第二,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中的角色扮演技巧,让小D 分别扮演家人和同学,重新回顾和体会当时场景中的情绪和行为,从而识别出自己头脑中的非理性信念。通过这样的角色互换活动,帮助小D 接受和理解了父母、同学的行为,减少内心的怨恨,使内心冲突缓解,心态恢复平和。
第三,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可知,青少年正处于发展自我同一性阶段,她们的重要联系是同辈群体。所以,在平等互动的基础上发展和改善同伴关系非常重要。我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小D 慢慢学习与同伴相处,学会在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
第四,运用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术纠正小D的不合理信念。如对于“我太悲催了”“我太没用了”“我是个渣女”等糟糕至极的否定倾向,鼓励小D 放弃用外在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而对于“别人的看法很重要,一旦别人聚众议论纷纷,一定在说我的坏话”等不合理信念,引导小D 在观察和旁听别人的真实情况中找到“例外”,察觉到自己的想法太过绝对化,以及自己平时议论和讽刺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通过辩论技术的具体练习,帮助小D重新认识了自己,提高了自我认同感,在班级关系中增强了自信心。
米纽秦提出了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从表面上看,家庭的矛盾焦点是从小D 的青春期早恋问题和弟弟的出生引发的,但实质上是家庭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的。小D 做出自我伤害行为,背后的根本动力来源是她的病态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交往的边界不清,权力运作方式有冲突。
事发之后的当天下午,我们电话联系了小D 的父母,首先让小D 亲自把这件事情告知她的父母,让母女俩通电话呈现整个交流的过程。运用重演和划清界限的技巧,确认了其家庭结构的基本方式为“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等,协助小D 挑战家庭的病态结构,改变家庭的权力运作方式,打破病态家庭结构的平衡。我们一起主要实施了以下三方面做法。
第一,告知家长小D 今天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希望家长平时能主动与她沟通交流,关注她的情绪变化,关心她的日常生活,及时了解她的想法,避免极端事情的发生。
第二,告知家长小D 谈恋爱的真实想法,让家长明白自己的态度、家庭的结构与孩子不良行为之间的联系,引导家长认识到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不应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孩子早恋,大多都是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陪伴,家庭内损、缺乏关爱等。对于父母来说,应多询问少指责,多关心帮助,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温暖。
第三,引导家长学会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适应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平等对待儿子和女儿。同时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出现早恋和自伤问题,一再批评谩骂于事无补,要冷静理智看待,并配合学校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人在情境中”。依据该理论,小D 的同班同学是与她日常交往最为密切的同辈群体,而且也参与和目击了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他们的言行和态度对小D 影响很大。为此,我对小D 班上的学生开展了如下三方面教育。
第一,协同班主任批评教育经常恶作剧的那些男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带来的影响,主动向小D 道歉,并承诺以后学会尊重和帮助她。
第二,安排班上的心理委员和有爱心的学生主动和小D 交流沟通,并成为她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平常多关注小D 的情绪变化,陪伴并聆听她的倾诉。
第三,和班主任协商后,在该班上了一节以“感谢同学,建立友好同伴关系”为主题的心理团辅课和一节主题班会课,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融洽相处。
该案例中,对当事人的面谈辅导先后开展了五次,持续了一个多月,之后一直持续跟进辅导。最近的一次面谈中,小D 自述目前情绪状态平稳,内心平静,比之前有了很大改善。现在她的自我调控能力变强了,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健康合理的宣泄方式,同时也能调整自我认知,遇事不会产生太大的内心冲突,再没有出现自我伤害的念头和行为。小D 说在与父母交流时,以前那种压抑难受,想怒怼对方的感觉没有那么强烈了,现在的她正慢慢适应父母态度和交流方式的转变,她也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浓浓的亲情。
据班主任和班上心理委员反馈, 小D 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特别是参加跳舞排练活动。与同学交流聊天时,语气也温和了很多,情绪波动较小,有时还是比较敏感脆弱,但总体情况比以前好。
最后,应该警醒的是,尖刀本不该随时装在口袋里,不能作为自我防卫、心理安全的工具,当小D 当众掏出尖刀的时候,无论划向自己还是挥向同学,如果没有及时制止、正确干预,很难想象会出现怎样严重的后果。从事中职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这么多年,看到学生自残的伤口、疏导自伤的心理已不是一两次。虽然没有恶性的生命危机事件发生,但是我觉得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要有预防性和及时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走在学生心理危机发展的前面,防患于未然。
因此,中职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起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心理防护网”体系(比如心理危机预案),及早发现,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