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我国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3-12-26 14:14南京审计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物流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物流人才专业

徐 宁 (南京审计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0 引 言

伴随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企业对物流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流通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相对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电子商务推动物流行业的业务规模增长、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供应链物流复杂程度日益提高,这些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任务。目前,我国物流行业人才需求仍然在持续增长,所需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从行业总体情况来看,即使经历三年疫情的考验,2022 年我国物流总额依然达到347.6 万亿元新高,增长3.4%,市场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行业规模的扩大推动人才需求的层次、数量迅速提高。传统仓储、运输、分拣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在许多场景得到了普及,订单管理系统(OMS)、运输管理系统(TMS)、仓库管理系统(WMS) 等普遍应用于企业的制造、流通、分销等领域,新时代物流类人才的要求体现在充分适应智能化条件对资源、信息以及企业行为进行整合,提高生产运作和流通中的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我国物流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挑战[1-3]。在这一背景下,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主要基地,其物流专业的本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4]。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是我国高校物流类专业建设中关注的几个主要方面,其中课程设置是物流专业本科建设的核心环节,我国高校目前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传统,缺乏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和实践经验,有必要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5]。其次,教师队伍是影响物流专业本科建设的关键因素,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与未来培养目标尚有差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本科高校物流类教学水平的基础,引进具备物流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是重要补充[6]。此外,实践教学环节在物流专业本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为加强实践教学,高校应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合理的融合式教学机制以及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实践结合的水平[7]。总体来讲,大数据时代下社会对物流类人才的需求变化深刻影响着高校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是影响物流专业本科建设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模式相对较为单一,有必要探索双学位、联合培养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 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教学困境

物流产业对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特色化的特点。食品、医疗、化工、日用品等细分专业领域的物流企业在仓储、运输、规划等领域差异显著,特色化专业能力与行业高素质人才需求之间衔接不足,高校专业改革不得不面对差异化较大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物流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综合了数据科学、信息技术、金融、经济、法律、人文社会等交叉融合的知识能力,高校面临的该领域是一个复合型应用学科。物流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明显区域化、产业化特征,高校教学需要适应这些特色化的培养需要,教学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建设面临一定的挑战。其次,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和管理能力的结合成为专业建设基本要求。传统物流产业的仓储、订单、分拣、运输等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进行提升,物联网技术应用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驱动力,然而这些变化推高了管理型人才的要求,熟练掌握物流关键技术的专门型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课程体系设置与学生成长需求之间有一定差异。从实用角度进行探讨,据毕业生的反馈,供应链管理知识对工作帮助较大,仓储与配送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则对学生工作中实际操作用途明显。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则是高校物流专业课程常见的问题,过于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带来分析能力与业务实践的割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实际工作。此外,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实践教学培养方式和途径如何合理设置成为许多物流专业建设中的困境,很多实践教学停留在模拟实验和简单的实践操作层面,缺乏与实际物流企业的紧密合作。

2 大数据环境下物流类人才能力需求的特点

大数据环境下,物流行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跨学科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包括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应的,物流类人才为适应当前行业发展趋势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首先,物流类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包括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成本控制、物流信息管理等方面;其次,专业培养过程中还应当重视信息技术能力和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处理能力,如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库管理等;此外,随着跨境物流的发展,物流类人才还需要具备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财务等技术知识,以便适应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挑战。大数据环境下,物流行业产生了海量的数据,物流类人才需要具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利用。首先,物流类人才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物流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其次,物流类人才需要具备问题解决能力,能够针对物流行业面临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物流类人才还需要具备应变能力,能够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者,创新能力也逐步成为关注的重点。大数据环境下物流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成本的降低、供应链效率的提高、网点服务优化等。要解决这些问题,物流类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具备创新意识以及敢于挑战现有模式和方法。其次,物流类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方法,如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物流行业进行深度分析,发现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物流类人才需要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将创新的想法付诸实践,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

3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对策

3.1 优化课程培养体系,提高大数据时代人才竞争力。在大数据时代,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信息化能力。因此,高校在构建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融入信息技术、数据挖掘等课程内容,与仓储、网络规划、供应链管理等案例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在处理物流运作项目中掌握信息和数据的能力,使其不仅能熟练应对传统的库存、订单、线路等问题,更能适应信息化和智能化场景下的项目掌控,从而提高学生在各种工作场景中的专业竞争力。此外,高校还应关注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引入新兴技术和方法,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3.2 完善教师团队的知识结构,促进产教研深度融合育人。高校专业建设应当完善教师团队的知识结构,加强校企合作、课堂理论教学与前沿类物流项目结合,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互补。大数据时代物流类人才知识和能力需求的宽度提升,教学团队跨学科合作可以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学校可以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邀请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基地,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3.3 产教融合创建多元机制,夯实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高校可以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应加强企业实践指导、校外导师参与教学培养的机制建设,夯实理论教育和产业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模式,培养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4 总 结

我国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才能为我国物流产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物流产业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物流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