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法律英语教学理念更新与体系构建

2023-12-26 14:27彭逢春肖伟志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科法律语言

彭逢春,肖伟志

(湘潭大学 a. 外国语学院;b.信用风险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合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标题之下,独立成章,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些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也意味着我党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部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彰显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系统特征,契合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同步推进的战略筹划。基于“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的共识,《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如此才能实现文科教育的革故鼎新[2]。“中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时代节点,学界、业界尤其是高等学校,面对新文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范式研究,应该大有作为。”[3]

1 学生主体与整体育人:新文科背景下法律英语教学的理念更新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法学类专业人才应具备“较高的外语能力”。语言能力是思维能力的表征,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语言和工具制造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4]语言系统的演化与人类大脑的进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具有无限生成的能力,人类学习语言不能只靠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语言[5]。法科人才是创造性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人才。法律问题的解决发生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之中,是一个通过“说理”走向“说服”、“沟通”走向“理解”的过程。法科人才培养必须强调语言能力训练。新文科背景下,法科人才语言能力训练面临跨学科与全球化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跨学科培养要求法科学生同时具备熟练的专业语言与通识语言的应用能力,消除跨专业交流中的“学科藩篱”;另一方面,全球化趋势要求法科学生同时具备母语与至少一门外语的应用能力,打通跨法系交往中的“文化屏障”。

新文科背景下,法律英语教学如何应对法科人才培养对语言能力的特殊需求,英语能力训练对于新法科人才培养的语言能力提升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面对这些问题,教授不同法律课程的教师会有不同看法,法科教师与英语教师之间的分歧可能更大。如果不统一教学理念,新法科人才英语能力训练就只能重走法科生英语教育的老路:法科生英语教育不过是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一部分而已。同时,理念不能仅停留在观念的层面,更应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改革设计之中。法律英语教学应坚持两大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和强调“整体育人”,并将这两大理念贯彻到法律英语教学改革场景应用和环节设计之中。

1.1 突出学生主体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法学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能力训练不是知识灌输。因此,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笔者认为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学习者中心说”代替了“教师中心说”。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语言能力训练尤其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语言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运用语言的过程才能实现。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更多地扮演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根据这一基本的角色定位,法律英语教学在教学场景、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时都必须考虑学生的主体性。

基于学生的需求层次不一,把法律英语课程的教学场景分为:兴趣培养型、能力训练型、实践驱动型。在此基础上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入门级的法律英语课程学生属于“兴趣培养型”,为他们提供的主要学习素材为法律文化类资源,包括英美法律概况、英美律政剧本。由于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完成在法律语境下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所以采取的是语言教学的方法,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穿插了英语律政剧表演、小型课堂辩论等方式,增强课程趣味性的同时也训练听说能力。能力训练型课堂,则是针对有一定法学知识基础和较好语言基础的学生(大部分为法科学生),为其提供更具专业性需求的语言能力训练。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部分选用“苏格拉底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案例分析之中。在实践驱动型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和学科竞赛集训等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针对有高端需求的学生开展更具实践意义的教学,全方位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英语写作能力、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1.2 强调整体育人

英语能力训练应坚持整体性培养理念,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一体化训练,不存在某个环节对应某项能力,而是每个环节都注重所有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判断语言能力的高低不能只看学习者对语言结构成分的掌握程度,而必须同时考虑学习者实际交际的能力”[6]。从“语言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关系来看,笔者认为应该重视语言能力训练的“溢出效应”。文秋芳教授指出,“外语教学必须培养21世纪人人都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迁移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迁移能力是要让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要有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学生终生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合作能力指的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善于妥协、协同共进的团队协作精神。“整体性”理念,既强调语言应用能力本身的整体性,也强调语言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培养的一体化。教学场景设计和方法运用必须体现语言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共时性”。为此,所有训练环节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合作,在语言应用过程中掌握语法规则、领悟沟通艺术、培育合作意识、养育团队精神。教师更多地充当舞台布置者、问题引导者、场外指导者的角色。

2 需求导向与双师同堂: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

吴宝锁等认为,新文科建设的本质“都在强调从复杂实践境遇和多元理论视角出发丰富文科的内涵和外延,寻求文科与实践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关联,具有跨学科的本质属性。”因此,“如何构建支撑毕业生综合素养发展的跨学科培养体系,成为当前‘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关键”[7]。“学科建设所有理念都体现在课程建设上,课程是理念和思想的集中呈现”[3]。法律英语课程培养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教学团队建设。法律英语课程具有明显的跨专业培养特征,因此,摸准学生在专业培养与语言能力训练上的复杂需求,找准团队建设的难题与症结所在,探索团队建设的可行之道,是法律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

2.1 法律英语课程跨专业培养的需求特征与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难题

传统法科人才英语能力训练,以英语教师为主导,并不顾及法科生特别需要。法学课程体系中可能设置法律英语课程,以应对法科生的特别需求。法律英语课程是用英语讲授中国法律,还是用英语讲授外国法律?法律英语课程应以语言能力培养为主还是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如果强调两者并重,这如何实现?法科背景的法律英语教师能否胜任语言能力训练的教学目的,英语背景的法律英语教师又如何教授专业性极强的法律?如果用英语讲授外国法律,无论何种专业背景,都会难上加难。法科教育的体系与英语教育的体系,本来是在不同道上跑的车,各有章法,自成一体。英语能力训练如何嵌入法科教育的体系之中?这种嵌入又如何去满足新文科背景法科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的特殊要求?新文科背景下,法科人才培养面临着跨学科融合和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双重挑战。这双重挑战对承担新法科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基于理想纽带的双师同堂型教学共同体建设

法律英语教学团队以理念一致为基本要求,根据理想共同体的基本定位,创新跨院系师资队伍组建的模式,将认同共同理念、抱持共同理想的教师团结在一起,实现以“理想”为“纽带”的紧密型合作团队。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法科教师3人,英语教师3人。组建教学团队时,充分考虑了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6人都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2人获得英美国家法学博士学位),因此都能熟练地用英语讲授法律课程。该团队选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的一线教师,获得过学校教学荣誉体系多次表彰、多次教学竞赛获奖。该团队也重视科研能力,其中2人为教授(博导),3人为副教授,1人为讲师。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地叠加,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享共赢。”[3]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优化师资结构,并以共同的理念为指引将来自法学专业和英语专业的教师统一在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之内,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法律英语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有法学教师和英语教师的共同参与,引导学生同时从专业语言和通识语言的角度、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环境和文化视角领悟语言使用的规则和艺术,掌握专业思维和常识思维互审互视、专业语言和通识语言相互转译、汉语和英语随时切换的能力,在培养法律思维的同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吴岩指出:“课堂教学是文科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新文科建设中必须把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把课程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强化价值引领、提升学术内涵、丰富形式载体、创新方法手段,建设文科‘金课’,夯实文科育人主渠道主阵地。”[8]本团队以“法律英语”“普通法导论”两门课程为基础,结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重构新文科背景下法科人才英语能力训练体系。首先,在开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法律英语”的基础上,专门面向有涉外法务需求的专业开设“普通法导论”,两门课程同时配备法律专业和英语专业教师,打造双师型法律英语课堂。课程设计分别适应两个不同层次的需求:入门级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线上线下融合课程“法律英语”,满足“用英语学点法律知识”的需求;提升级是面向卓越人才的“普通法导论”“英美法导读”,满足“学习英语国家的法律知识”的培养需求。其次,依托外国语学院专门设立演讲训练中心,开展日常性演讲和辩论技能训练,培养新法科人才通识性语言应用能力。最后,在学校层面开展演讲和辩论技能竞赛,作为参与国际性法学学科竞赛的选拔性比赛,以国际性法学学科竞赛为抓手,完善新文科背景下法科人才专业性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机制。

3 场景设计与体制保障:教学方法贯彻与管理体制优化

秉持“主体性”“整体性”两大理念,以“理想”为纽带组建团队,是改革法律英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法律英语教学改革仍然面对着体制机制上的配套难题。通过多年摸索和长期实践,本团队在所有教学环节中贯彻场景教学方法,优化师生一体互动机制,完善法律英语教学活动实施的管理体制保障。管理体制包括管理机制与管理机构。管理机制改革的目的是实现教师和学生时间资源有效分配以及相关配套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管理机制属于教学改革的“软件”,为明确计划、指挥、协调、监督等各管理环节的任务衔接和责任到人提供制度保障。管理机构属于教学改革实施的“硬件”,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组织机构设置能够为管理机制运行提供组织保障。

3.1 场景设计:贯彻任务式、角色化教学方法

无论法律教育还是英语教育,都发生在“人为设计”的场景之中。这种“场景”可以无处不在。以“场景设计”为主线,根据不同时空的场景特征,根据递进式、参与性、体系化的基本思路,明确任务目标,配置教学内容,设定角色结构,重构新法科人才英语能力训练的教学体系。首先,“法律英语”课程和“普通法导论”课程,以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和训练英语基础能力为培养目标,以任务型小组学习为主要方法,让学生“听得懂、说得出、读得明、写得清”。其次,日常训练则根据学生层次,分级分类设置相应的训练计划,以学生完成指定任务、教师面对面进行检查指导为主要教学方式,进一步训练学生通识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最后,通过指导学生参与校内选拔赛、国际法学学科竞赛,训练学生用英语表达、交流法律专业知识和思想的能力,满足“用英语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培养需求。

3.2 体制保障:实现常态化、体系性师生互动

学科与专业的分类机制催生了教师管理的“学院主导”体制,分班制形成了学生管理的基本模式。教师管理如何打通“学院隔阂”,学生管理如何打破“班级锁定”?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师生互动又如何保持在“制度化”“体系性”的框架之内,以实现“日常训练的常态化”?各自独立的专业培养方案是专业教育的计划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学生管理都会面临一系列管理上的难题。目前,管理体制不完善、机制不顺畅的难题,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此,在不打破学院主导的师资管理和班级单位的学生管理基本体制的前提下,构建以法律英语线上课程为中心的师资管理、团队合作和日常教学管理平台,优化新法科人才英语能力训练组织保障体系。此外,将本校演讲训练中心改造为新法科人才英语能力日常训练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演讲训练中心负责制定和落实年度学生招募计划和英语演讲辩论技能训练计划。最后,依托模拟法庭训练营、辩论队等学生社团组织,制定和落实国际性法学学科竞赛校内选拔、课外训练计划。

在上述课程建设、演讲辩论训练、学科竞赛参与的过程中,统一教学理念,打破学院隔阂,突破班级锁定,以课程为中心组建教学团队,形成递进式教学内容安排、场景化教学模式设计的“课堂+日常训练+竞赛指导”教学体系,优化管理机构,理顺管理机制,形成“线上课程+演讲中心+学生社团”的师资和学生一体化互动的管理体制。

4 结语

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中心课题组编写的《大学法律英语教学大纲》,“大学法律英语教学应根据国家和社会对毕业生法律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能力的需求,在帮助学生急需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法律英语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尤其应加大对听、说、写、译等产出技能的训练强度和考核比重,使学生真正具有较强的法律英语实践能力”[9]。本教学团队在教学体系设计、场景方法运用和师生互动机制优化方面作出的改革努力,能够较好地反映上述教学目标定位。然而,根据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仅要“重点做好涉外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国际组织法律人才培养推送工作”,还要“更好服务对外工作大局”[10]。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新文科背景下法科人才培养中的法律英语教学同样肩负着“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的使命。《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为此,法律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英美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文化知识”的学习[11],还要重视培养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的语言能力、法治素养和文化功底。这是法律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新使命、新任务。

猜你喜欢
文科法律语言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语言是刀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孙文科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