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伟康 伊志华
近年来,针对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乡镇(街道)人手不足、权小责大和县乡协同不畅等突出问题,山东省威海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机构编制服务保障乡镇(街道)基层治理能力建设12条措施》等改革文件,以强化机构编制、体制机制保障为突破口,积极推动资源、力量、管理下沉,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基层实际、具有地方特点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基层治理点多面广、任务繁杂,针对乡镇(街道)人少事多、力量不足等治理难点,威海市探索实施“三个一批”工程,推动各级工作力量向乡镇(街道)集聚。一是编制保障一批。建立常态化编制下沉机制,在前期已下沉行政事业编制912名的基础上,2023年制定“减上补下3年行动计划”,市级统筹编制260名,分3年下沉72个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平均编制数增幅25%,首批92名已到位。同时,用编进人计划优先保障乡镇(街道)需求,2023年足额下达乡镇(街道)用编进人计划507名,占全市计划总数的29%。二是柔性统筹一批。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整合县级公安、司法、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执法力量,综合采取执法人员定点或跨乡镇(街道)派驻、明确责任人等方式,累计向乡镇(街道)柔性下沉县级执法人员1739名,平均每个乡镇(街道)24名。进一步加大乡镇(街道)人员招聘力度,近3年共招录(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1316名,配备社区工作者3328名,达到“每万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的标准。三是结对帮扶一批。健全市县干部下派工作机制,组织145个市直部门单位与72个乡镇(街道)结成帮扶对子,向每个乡镇(街道)下沉100余名人员力量。进一步深化“双报到”工作,组织市县96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4.6万名在职党员到乡镇(街道)、村居(社区)报到,形成全市各级眼睛向下、力量下沉、重心下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乡镇(街道)直面基层一线,机构职能是否优化、履职是否到位事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威海市深刻分析乡镇(街道)机构职能运转特点,创新实施“两个优化”工程,推动乡镇(街道)协同高效履职。一是优化机构职能配置。根据乡镇(街道)地理区位、人口规模、产业特点等,支持在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置工作机构。探索将乡镇(街道)党政机构、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服务管理事务合并同类项,依托社会治理、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应急管理四大信息化平台,整合力量、集中实施、形成合力。比如,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执法办公室,将乡镇(街道)自身执法职能、县级派驻及非派驻执法队伍相关职能整合到综合执法平台统一实施、联合执法,有效破解了基层执法中存在的协同不畅、重复执法、力量不足等突出问题。二是优化工作流程。围绕推动乡镇(街道)工作机构协同高效,试点编制乡镇(街道)工作机构履职清单,细化内设机构职责边界,并对业务工作全面梳理,逐项制定工作流程,完善乡镇(街道)机构内部、乡镇(街道)机构与县级部门“一对多”“多对一”协同配合机制,着力构建“照单履职、责任清晰、密切协同”的组织架构。
针对一些上级市县部门以“属地管理”名义向乡镇(街道)摊派任务、推脱责任的问题,探索实施“三个完善”工程,为乡镇(街道)减负增效、赋权扩能。一是完善县乡职责边界。编制公布三批次《县乡“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围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渔船管控等24个重点领域、153项具体事项,逐项明确了县乡两级谁为主、谁配合的主次关系和职责分工,为乡镇(街道)松绑减负。建立向乡镇(街道)交办事项准入机制,严禁县级部门随意将自身承担的职责任务交由乡镇(街道)办理,确需交由乡镇(街道)办理的,须经县级党委政府批准。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全面规范清理上级在乡镇(街道)加挂的牌子、签订的责任状,推进精文简会,市县两级12个政务App全部整合到“爱山东”App,减轻基层负担。二是完善市县乡协同机制。在如何推动上下协同上拓思路、想办法,统筹编制569名,成立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立“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事项“一口汇集、一口交办”,配套建立“跟踪督办、回访评价”工作机制,实现基层工作由乡镇(街道)“单打独斗”向市县乡三级“协同作战”转变。平台运行以来,乡镇(街道)吹哨发起的10余万件基层治理事项全部得到市县部门响应和解决,按期完结率达99%。三是完善逆向考核机制。为避免个别部门搞“降格落实”“悬空落实”等,建立“下评上”考核机制。对基层治理工作完成情况,部门配合不配合、主动不主动、干得好不好,由乡镇(街道)对上级部门进行考核评价,占部门考核权重的30%,提高乡镇(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的“话语权”“统筹权”。同时,将基层治理事项落实情况纳入市县两级督查督办系统,全程监督,对工作落实不力的追责问责,确保基层治理各项工作高质量落实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