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露
全媒体时代,融合报道已是新闻报道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融媒体产品创新已成为各大媒体竞争的焦点所在。慢直播就是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一种重要传播形态,慢直播的兴起有其文化、技术、用户心理等各方面原因。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慢直播凭借着其慢节奏、弱叙事等独特的传播特点,以及社交、共情、疗愈等特有的应用价值,成为融媒体产品创新的热点方向。
慢直播在实践层面有很多传统直播所不具备的社会功能,给用户带来了新体验、新收获。慢直播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后,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重视,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点。
1.社交功能:建立用户之间的弱连接。在互联网时代,慢直播继承了慢电视的无剪辑、慢节奏、弱叙事特征,并加入更多互动元素,使用户之间可以在观看的同时互相交流。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慢直播的陪伴式社交功能,可以聚集一批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网民。
一方面,慢直播具有实时社交功能。在慢直播中,用户可以随时根据观看感受发表评论,通过弹幕与其他网友聊天或交流,从而产生用户之间的弱连接,这种实时聊天功能是传统直播和影视剧所不具备的。在社交媒体时代,慢直播的这种特性遵循了社交媒体规律。另一方面,慢直播具有网络社区功能。在慢直播中,观众是有相同爱好的网友,彼此可能有相通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历,因此引战、互喷等负面社交情绪较少。他们在慢直播中冷静地互动或观看评论,交流彼此感受。由此可见,广大网民基于共同话题和兴趣而聚集在一起,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临时性的直播社区。在直播社区中,网民关注同样的话题,分享同样的感受,会给用户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不仅如此,一些媒体还在慢直播中策划让网友互相问候、互道晚安,增强了虚拟交往中的契合意识,缓解了观看者的孤独感。
2.共情功能: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快生活,慢直播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在慢直播中,一群有着相似习惯爱好的人,在直播社区中彼此陪伴,释放情感能量。与传统直播不同的是,慢直播一般设置了用户评论区,用户打开慢直播页面之后,第一时间就是浏览评论区。通过虚拟的身体在场,慢直播让广大网民有了共同的关注焦点,而且观众在平静的直播动态中也会有共同的情绪,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共情。
例如,在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中,央视频推出了慢直播,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如亲临现场,并化身为“云监工”,实时关注工地现场进展和各种细节,实现高度的互动和参与,从而产生了共同见证“战疫”的情感共鸣,形成了“在场—参与—共鸣”一体的传播共振。受众正是在这种情感共振中,形成了对“云监工”等群体身份的认同,创造和共享信息、观点和情感,获得了抗疫信心等情感能量回报。慢直播让民众看到了中国的基建速度,“云监工”打造了独特的集体记忆,强化了身份认同。不仅如此,这种直播也给用户充分的在场感。
3.休闲功能:陪伴用户的闲暇时间。在短视频时代,网民习惯了刷那些以秒计算且精心策划、剪辑的短视频,而“慢直播”的播放时间长,且视频没有经过处理,是现场的直接呈现,有时甚至给人“无聊”的感觉。然而,恰恰正是这些“无聊”,给予网民平静观看和欣赏的氛围,成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
在慢直播中,画面全程处于舒缓状态,没有紧张的气氛和节奏,没有海量的信息涌入,而是根据现实发展进度客观呈现。整个直播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完全依靠观看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正常播放、倒退、快进、倍速等,主动从直播中获取信息。不仅如此,慢直播过程中没有主播解说,没有特定剧情,减少了观众观看时的干扰因素,观众只需放慢节奏、放松心情,就可以沉浸在这种慢节奏的氛围中。无论工作和生活多么无奈、忙碌,在慢直播中,观众都可以获得短暂的休闲放空。与此同时,实时的弹幕、评论和画面等可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陪伴感,形成陪伴式的休闲方式。
慢直播是全媒体时代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频道、时段、时长、版面等限制,成为融媒体的重要内容形态。与传统直播相比,慢直播有机位固定、场景固定、无剪辑等特色。对用户来说,慢直播还有实时性、在地性、陪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为慢直播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基础,媒体不仅运用慢直播并以此为基础创作更多融媒体产品,提升了融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
1.慢直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应用。突发事件是民众关注度较大的一类场景,其中包括地震、台风、暴雨、洪水等灾害事件,也包括矿难、空难、交通事故等灾难事件。在传统媒体时代,这类突发事件的报道主要以记者现场连线或采访等方式开展。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突然,救援过程持久,记者要么无法赶到第一现场,要么难以全过程长时间关注,有的突发事件也很难长时间停留在现场拍摄。相比之下,慢直播则能克服传统媒体报道中的缺点,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全过程且无须人在场的内容供给,给观众提供来自现场的实时报道。例如,2021年,9号台风“卢碧”从汕头登陆当天,厦门广电就在其所属的“看厦门”APP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同步开启《直击台风“卢碧”》直播,通过高空镜头对台风中的道路、景区等场景进行慢直播。不仅如此,厦门广电还在演播室邀请专家与主持人对话,不时插入直播中,作为慢直播的伴随性互动存在,而聊天室里观众也踊跃发言,补充即时信息,深度参与传播,体现出慢直播的独特优势。
2.慢直播在重大题材报道中的应用。重大题材往往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如重大工程项目施工、重大主题活动等内容,人们渴望实时了解事件进展,获得最新消息,尤其是对无法身处其中的现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此类重大题材来说,单一的报道、视频或阶段性的直播,难以掌握重大事件的全貌,而慢直播的运用则能实现全程覆盖,提升重大新闻报道的引领能力。例如,2021年9月25日,被加拿大非法拘押的孟晚舟女士回国,央视采用卫星和网络两种方式,全程对外发布孟晚舟乘机抵达深圳机场的直播信号,信号时长29分钟。其中,央视新闻新媒体中心在孟晚舟女士抵达深圳前4小时,开启直播特别节目《总台独家直播|晚舟,欢迎回家!》,整场直播持续5小时,引发了全国网民热烈反响,央视下属的新媒体平台点赞总人次达4亿。
3.慢直播在自然景观呈现中的应用。自然界中有很民众感兴趣的奇特景观,这类题材如果得到有效报道,比较容易成为爆款产品。但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中,只有摄影、摄像等少数方式可以呈现这种景观,而很难实时捕捉奇特画面,拍摄效果也会受到各种因素制约,且只能片段式报道,很难实现全程覆盖。慢直播的出现为这类自然景观报道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慢直播中,媒体在设置镜头时有很大的机动性,而且选择面广,直播不会受到时长和版面限制,可以捕捉到传统媒体无法获取的镜头,并实现持续性跟踪报道。例如,2021年8月18日,央视频平台上线了中国气象局打造的《慢直播|在福建霞浦一起看海看日出》,向公众提供霞浦县花竹村观日景观实景视频,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花竹村海上日出风光。2022年3月20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奔腾融媒联合多地进行候鸟北归景观慢直播,让观众全程欣赏候鸟迁徙场景。2022年4月,山东省肥城市推出《中国桃都·美好肥城2022“云”赏桃花慢直播》,全面展示肥城十万亩桃花盛开的壮观美景,让全国各地的朋友足不出户,在家也能观赏粉色花海。
全媒体时代,各大媒体都在致力于融媒体产品创新,慢直播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创新路径。但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慢直播本身在媒体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为此,需要从传播对象、技术和用户角度进行创新,助力慢直播的广泛运用。
1.利用新兴技术加持,提高慢直播的稳定性。慢直播不需要全程派驻摄像记者,只需要几个设备就可以,看似非常容易。但实际上,慢直播的开展需要信号支持,确保直播画面清晰。而且,慢直播持续时间长,视频信息量极大,储存成本很高,费用也很高。对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来说,想通过慢直播记录大工程、大事件的全过程,具有较大难度。解决这些实践中的问题,就需要通过技术融合提高慢直播的适用性和稳定性。2020年央视的火神山医院建设慢直播,之所以顺利实现,一个重要原因是高科技技术的加持。一方面,在决定建设火神山医院后,三大运营商立即开启光缆布放、基站架设、设备调试等紧急网络建设工程,短时间内实现了3G/4G/5G无线通信网的千兆网络覆盖。尤其是5G技术的运用为实现工地现场的慢直播奠定了带宽基础。另一方面,作为此次慢直播的实施平台,央视频是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在这次慢直播中,央视频利用5G+光纤双千兆网络技术和智能视频云技术,实现了云监控系统的平台建设,并通过云计算处理保障,才确保了直播的稳定性和画面的清晰度。
2.满足用户心理需求,提高慢直播的用户黏性。慢直播的题材往往较为特殊,受众需求与一般新闻报道不尽相同。在决定慢直播的主题、角度、形式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特殊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创新和调整慢直播的运用,增强交互性,满足受众的了解、参与、互动、监督 等不同需求。必要时还可以结合AR等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慢直播中,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就可以增强用户黏性,进而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疫情期间的“云监工”现象之所以出现,与人们普遍需要参与和见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需求有关。在“围观建医院”的时候,人们得到的不只是战疫一线的实时动态,更是千万网友共同见证的集体记忆。在慢直播中,强交互空间满足了疫情期间人们对陪伴与情绪释放的心理需求。人们在观看医院建设的同时,感受到了国家抗疫的强大力量,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从而更愿意留在直播间里。这表明,在慢直播的创新中,对用户心理的深入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3.系统开发衍生产品,提高慢直播的持续性。全媒体时代,融合报道是必然趋势。尽管慢直播本身就是融媒体报道的一种方式,但在融合报道思维下,慢直播还可以得到后续的开发利用,推出更多的衍生性融媒体产品。例如,2020年6月21日出现日环食现象,厦门广电推出了《相约鹭岛共赏“金边日环食”》的融媒体产品,利用4K+5G技术,打造全程裸眼日环食慢直播,并在“看厦门”APP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播出。不仅如此,厦门广电在慢直播过后对储存的信息和素材进行再创作,通过精心编辑打造出融媒体产品《震撼!“超级日环食”惊艳厦门上空!全过程视频来啦!》,并精选精彩瞬间创作系列短视频产品,得到大量网民关注和点赞,短视频还被推荐到央视频的首页播放。在全媒体时代,这种一个资源多次开发的模式,对融媒体报道创新具有借鉴价值。
随着新技术的更新迭代及运用,慢直播将是媒体融合报道的重要方式。在开展慢直播时,要充分考虑慢直播的运用场景,优选直播对象,贴近受众心理需求,凭借自身的传播特性在更多场景生产出更多优质内容。当然,慢直播的运用也有一定的社会伦理风险需要注意。例如,公共区域的慢直播镜头可能拍清人脸,屋顶的镜头可能拍到周围住户的室内,这些视频一旦毫无修饰地直播出去就可能会侵犯个人的隐私。由于慢直播发展的时间还短,对于镜头的布置、审批以及拍摄范围、内容等,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