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与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建构

2023-12-26 11:05:37杨彩玲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73001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2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杨彩玲(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730010)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020年中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时代性地诠释了中华美学精神,而家国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蕴所在,更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教学审美化是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将审美教育有效融入其中,立足历史教材对其所蕴含的审美符号进行深度挖掘,打破审美局限,在历史课堂上向学生传递多元化审美,并在这种语境下体验传统文化精神的不同呈现方式。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依托于美学理论改革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方向,将家国历史以多重美学意蕴进行充分展现。

一、 家国情怀与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主张

以家国情怀为视角的审美主题与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之间有着高度的适配属性。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家国情怀始终蕴含其中,其赋予了历史学科内在的规定属性。家国情怀在历史学科中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感上,是“感性人文”和人文精神与民族历史观的深度结合体。历史课程教学模式要以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改革目标,以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而高中历史审美教学也是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路径,以史鉴今能够使学生对家国情怀有更加深入、多维的感悟。家国情怀与中华美学精神之间既外在相互促进又内在和谐统一。“和”是儒家美学思想的中心,既是人和,也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则是对儒家美学精神“家国同构”(家国情怀)的至高诠释。人的内心精神力量(情怀、志向、气节等)是中华美学的重要内容,中华美学精神与新时代中国梦和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碰撞是对家国情怀的高度升华,而青少年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的强化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滋养。因此,作为有着多重视角的多元化审美意蕴的历史本体,家国情怀是其精华所在,而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建构以家国情怀为视角进行设计优化,能够使学生在历史学科本体美的牵引下实现对真善美内在价值的深度挖掘和追求,进而从历史学科育人角度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建构现状

1.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在历史教学中的效果有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2 年修订)》中指出,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追求的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高中历史需以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作为重要教学目标。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审美意识的缺乏使得其无法深刻向学生传递历史学科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德育价值,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无法通过表面内容实现真正的触及。同时,基于应试教育压力,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更侧重于实用性,教学模式趋于机械化,在此教学环境下历史学科之美无从展现,中华疆域波澜壮阔的变迁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史、近代中国的受侵略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等所带来的震撼学生也无从体会,历史长河中流淌的崇高、自由、解放等审美形态和审美追求无法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故而,通过历史教学实现学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转化任重而道远。

2.历史教学对学科价值与审美建构的挖掘不够深入

作为高中历史学科诸多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其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困境源于对学科价值和审美建构的挖掘层次不够深入,对学科育人价值的理解过于狭隘、片面,对历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理念的探究过于表面化,更多地是让学生机械式地死记硬背和刷题。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和落实,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发生了重大改变,但部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落后,教育方法过于陈旧,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无法真正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的同时,家国情怀和中华美育精神的培养和弘扬效果也会受到弱化。

三、 以家国情怀为视点的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建构路径

1.立足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追求

历史教师应立足课本,将家国情怀素养与历史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并在课堂活动中对其充分展现,以实现历史育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美和民族审美特质得以充分展现,历史教学审美化建构雏形才算真正意义上形成,进而为下一步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提供系统化框架。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通过历史教学情境化设计将审美要素渗透于课堂之中。家国情境的创设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历史讲解环节审美要素的融入更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审美探究,描述历史事件时要声情并茂,富有感召力,学生的多重情绪在家国情怀的持续升腾中才能得以充分调动,对国家、民族的高度使命感、认同感、责任感、自豪感也越发浓烈。教师还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审美要素,通过问题探讨、鉴赏式评述、赏识教育等让学生对求知的快乐有更加深刻的体验,进而促使学生在自我认同、自我提升中实现历史学科审美观念的培养。例如,在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中,教师可围绕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引出这一运动的主要思想——民主与科学,让学生从中了解到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和探索救国仍未停止;通过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相关片段,以情境导学方式营造家国情怀氛围,让学生从“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身上感受那场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文化觉醒和民族觉醒,进而为历史课堂家国情怀审美情感基调的奠定做铺垫,并在家国情怀意蕴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追求。

2.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引导学生审美超越

高中历史的审美价值与教师的审美教育理念息息相关,教师可依托于历史审美观点引导学生对个人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以多维视角进行深层次地审视,并站在个人立场感受历史解读的形象化,引领学生通过对自身历史价值的思考去探寻历史审美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自主探究、文艺表演等活动的创设循序渐进地指引学生自主追问历史审美,这种审美教育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家国审美情感的再度升华,学生对历史的审美能力也由表及里实现从兴趣探索到学习志趣的转变,并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

例如,在高中历史“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课中,教师在探究家国情怀的审美方向时可以以文化为中心开展,以现实意义为着力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及历史意义加以详细阐述,并将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讲到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时,教师可通过播放话剧《海棠依旧》向学生讲述战乱年代故宫博物院文物的迁移史,“海棠”既象征着美好,也象征着故宫人用生命延续中华文化的精神。在中华民族戏剧之美的冲击下,学生用心感受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守护国宝的精神之美,进而在深刻解读历史审美价值中实现审美超越。

3.家国情怀审美要素渗透在学习内容中,深化学生审美解读

历史教学内容融入家国情怀审美要素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审美解读的进一步深化,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能够自主运用主客观的统一性对历史事件进行唯物探究,对其中所包含的家国审美意蕴也能够用辩证思维去感知和体会。历史本体所承载的多元化深层次的家国情怀之美则需要学生以多维视角去感悟历史审美符号,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的革命精神之美,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中华文化传承之美,有岳飞精忠报国、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等的品格之美,有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之美。通过对历史审美要素的不断挖掘,学生在层次性审美观点中受到启发,进而对历史之美的主观解读更加深入。

例如,在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对汉唐、宋元、明清等这一时间发展主线向学生讲述中华民族法治与德治的发展和变迁,进而引出课堂立意,从礼法之争到礼法分离,再到礼法结合,最终中华法系确立及其给东亚带来的影响。通过历史的时空观念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等审美符号加以展现,将儒家思想中的“和”与约束之美对中国古今法治思想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并对其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思想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结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实现历史魅力和时代风采的绚丽展现,最终在家国情怀的渗透下促进学生审美解读的深化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高中历史教师要立足于课本,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将家国情怀渗透到学习内容中,促使历史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的充分体现,进而不断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的建构,最终有助于历史学科美育价值的彰显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
略谈“家国情怀”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