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莲丝(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 215000)
劳动教育是一种利用劳动教育活动和劳动教育反思全方位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和提高他们生活生存技能的教育形式。新时代教育下的劳动教育课程被独立出来,目的是更好地突出劳动教育价值,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程普及性,让劳动教育可以和其他课程教育一起发挥协同作用,从而让学生不但具有学习能力,更加具有综合劳动素养和一定生存能力。
当前,各大中小学都按照教育部安排开设劳动课程,劳动课程开设从根本上围绕“十大劳动任务群”推进,这些任务群主要来自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三个范畴。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紧扣这些任务群去设计一日劳动活动。根据常规教学反思和学校之间进行的劳动教育实践交流,要将德育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校本活动中,探索劳动教育创新。
劳动教育校本活动的创新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从教育教学制度、目标、内容、评价等诸多方面做出探索。
学校制订劳动教育的相关制度,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以及评价标准。通过制度的规范和引导,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活动中。学校在实践中注重鼓励劳动参与,建立节点性、岗位性、空间性的劳动“认领履职”制度,把校园一日生活——一草一木、一角一落、一职一责充分切分到人,如义务劳动、社区服务、志愿者工作等细致分工,让劳动成为一种制度性的存在。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和价值感。
一是培养劳动意识。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各班级在劳动教育专题活动中通过组织劳动实践、主题讲座、示范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二是培养劳动技能。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要学习和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如园艺、手工制作、维修等。各年级在学校统筹的目标体系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相应的劳动技能课程或俱乐部,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培养机会。三是培养劳动习惯。劳动习惯是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通过安排适当的劳动任务,引导学生养成有序、认真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勤劳、自律、团结等良好品质。
学校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素质评价的范畴。评价包括对劳动成果的评估、对学生劳动态度和技能的评价等,通过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劳动的重视和自我提高。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采取过程性参与评价和终结性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日常劳动以打卡实践为核心,重在建立日常劳动监测制度;月末、学期末以劳动现场比武、成果展示为核心,重在建立劳动等级评价制度。
实施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个人品质,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要对传统劳动教育进行改造,转而以校本化的劳动教育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活动,从而将浅层次的道德教育上升为深层次的道德浸润,让学生在较好的劳动体验中切实感悟到“勤俭节约”的品格之美。
案例1:在引导学生上了一堂课——为爸爸妈妈做一碗清汤面之后,教师与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取得联系,并引导学生提前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的“舌尖上的清汤面”。
学生看了清汤面的制作视频以后,表示这些看似普通的面条却色香味俱全,中国饮食太神奇了。在学生答题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又向学生讲“阳春面”的故事。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古人也喜欢朴素和节俭吗? 于是告诉他们:勤俭节约,拒绝奢靡浪费是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美德。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做出以节约为主的“清汤面”。
学生被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6 个人,每个组会得到一份食材,包括蒜苗、葱、细面条、调味品,选择一人作为组长,按照课堂学习内容来分配学生的具体工作(择菜、切菜、烧水、下面、调汤等);经过一段时间实践,30 分钟后,各个小组都弄出了属于自己的清汤面,教师通过现场拍照、取样品尝以及学生汇报来评定出前三名的清汤面小组,然后要求大家分组分食自己作品,且不能浪费一滴水一粒粮。最后,还要打扫了烹饪厨房,养成勤俭持家、勤俭节约的良好品格。课后,要求学生设计出一份优秀的家庭作业——回家后,自己亲自在厨房为爸爸妈妈做一份清汤面,并结合网络寻找一份赞美勤俭节约的诗歌和自己的清汤面配图,打印上交,学校评出最美“劳动者”并予以奖励。
烹饪劳动“以‘三品’(品德、品质、品位)教育为抓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价值体现较为丰富:烹饪需要细心、耐心和坚持,学生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并且保持清洁和卫生,培养责任感和自律能力;烹饪通常需要多人协作完成,学生在团队中分工合作,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烹饪是一门艺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学生尝试不同的食材、配方和烹饪方法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烹饪也是创造性的活动,学生通过烹饪制作出美味的菜肴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劳动认识也有一些淡漠。农耕生活的远离让人们劳动日常,劳动技能也变得生疏了不少,尤其是新生代学生,更加需要参与到多元化的校本劳动中,不但重新感悟劳动价值,还可以通过研学形式的校本劳动活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案例2:利用“一日劳动”教育向学生讲解简单的电器修理知识,为更好培养学生的工匠品质和吃苦耐劳的劳动品格,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日常的电器修理实践中去。首先,以学校为名义,联系到校外维修技师,邀请他每周三、周五两天到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给学生讲述“简单的修理灯具、自行车、家庭线路以及收音机和家里的常用工具等”。学生刚开始非常感兴趣,但是进行几周后,当师傅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一些学生就开始喊累喊脏。师傅手把手地分组引导学生感受在苦累之后可以让自行车、收音机、古朴的桌凳重新获得生命后的幸福感和快乐感。接着,劳动教师引导学生外出去学校附近的大型修理部,以学徒工身份体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维修技术劳动。校本教育和校外研学结合,不但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还基于多样性培养学生认识科学劳动的意义(电器、木工、机械维修知识和技能),培养艰苦劳动品格,让立德树人切实落到实处。
电器修理劳动“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与立德树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参与这种劳动体验,学生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和服务意识。
首先,通过参与电器修理活动,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了解电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维修技巧和方法。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修理电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其他人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修理工作,在过程中明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此外,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种劳动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价值,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和满足感,培养劳动精神和服务意识,使自身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意愿和能力。
“现代教育改革提出了‘五育并举’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将单纯的文化教育转化为技能教育,情感教育”。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创新实践的路径有赖于以校为本的融通开展。
其一,打通课程的边界,融入课程教学:将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其二,打通校园与家庭的边界,强化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劳动教育。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家庭作业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劳动情况,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其三,打通平台的边界,创设实践平台:学校建立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或社区服务站等实践平台,提供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场所。同时,学校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开展实践项目,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其四,打通评价的边界,梯级奖励机制:建立劳动教育的梯级激励机制,通过评选优秀劳动者、颁发荣誉证书等方式,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进阶式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在劳动教育中实施以上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