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论”又名“和谐论”或“同一论”,初创于19世纪中下叶,形成于20世纪初,发展于20世纪中期,以英国斯宾塞和法国涂尔干为主要代表人物。从传统社会功能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仿佛一架“社会控制”的机器,教育者将需要传播的思想放入机器中,按照规制程序运行,以规训受教育者,完成思想教化。但这种以社会“再生产”为导向的“机械主义”功能论往往会将人“物化”,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活动实质的“育人”价值。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围绕“时代培养什么人,以什么样的内容教育人”的根本问题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强调了自然科学之外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知识”的重要价值,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之“大德”价值导向与“育人”社会功能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立德树人”话语体系与新功能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促进身心人格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政治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与功能导向。其功能一方面在于教育与思想的实质价值导向传递,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于人的社会化公民角色的维持和推进,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恩格斯曾言:“一个民族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2]这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思考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并能够自由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透视规律、审视世界的独特视角。人教版教科书《哲学与文化》中包含有大量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辅助文,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隐性”的育人功能。因此,如何挖掘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实现“重教”“引导”“立志”“自信”“素养”的有机统一,办好“大思政课”,是教科书能否实现“立德树人”社会功能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教版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哲学与文化》辅助文主要体现于“名人名言”“阅读与思考”“相关链接”中,较原版删除了“专家点评”部分,将其合并在其他部分之中。理解和应用这些辅助文对学生理解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思考人性、感悟人生,以科学方法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如今高中思政课对教科书辅助文的分析仍存在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联系脱节等应用问题,使得教科书辅助文的社会隐性功能隐而不彰。
本册书“名人名言”一栏中包含大量历史人物的名人语录,意在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社会联结。历史人物即杰出人物,是指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等在内的能够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利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与组织者。在教科书《哲学与文化》中“名人名言”的辅助文涉及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荀子、韩愈、别林斯基、爱因斯坦等国内外不同领域的伟大人物言论。其中,教材大多选取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进行重点阐述,比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将书中深奥的哲学理念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发展相结合。教材在“矛盾问题的精髓”一讲中引用毛泽东语录,“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将书中的哲学理念融入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以伟人历史经验为镜,展示矛盾的斗争性原理以及矛盾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处辅助文若将哲学矛盾引入社会历史发展之中,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视角看待哲学矛盾问题,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文本理解力,更有利于学生深化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命运共同体联结之情。但目前有许多思政教师忽略对名人名言部分的衔接与引导,这就容易导致书中的哲学思想与我国实际相脱节,学生无法将哲学与实际紧密结合。
本册书“相关链接”类辅助文作为教材延伸拓展部分存在,意在促进学生构建社会变革与历史沿革的文化联系。在《哲学与文化》一册中,相关链接类辅助文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名人思想、社会现实、词义词源等,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相关链接类辅助文与正文的关联虽不如名人名言类紧密但相比于相对枯燥的正文内容,相关链接的内容更为生动有趣,研究性、科普性较强。如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讲的“相关链接”中,教材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追溯,历经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推理以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讲中,教材引用了《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对“实事求是”一词的释义,以故事的形式交代了“实事求是”的中国历史渊源与每一个字的具体含义,即遵循客观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侧面论证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证性。目前许多教师囿于应试压力往往对相关链接类辅助文进行筛选讲授,只注重事例部分,容易忽略对词义词源相关链接辅助文的解读,这容易导致学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面对不断变换的思想内容无法从根本上把握其思想的本质内核,这也逐渐脱离了本册教材编写的初衷。
本册书“阅读与思考”辅助文以内容导入形式出现,意在推动学生主动建构辩证思维与加强理性思维分析。在《哲学与文化》一册“社会历史的发展”一课的阅读与思考中,提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社会。”以启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下社会结构与生产关系的思考。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讲中,提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与劳动异化的批判及对劳动者历史主体的重视,进一步引发对人本质的思考。阅读与思考类辅助文的教学价值较大,通常是正文内容与现实联系的思考索引。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阅读与思考内容、正文及社会现实的联系与衔接,局限于“原理+方法论”的解题框架中,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简化为联系、发展、对立统一简单相加的辩证法,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批判创新。[3]教师在讲解时要格外注意这类辅助文,并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仔细讲解澄明关键概念,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辨别,能够辩证地分析问题。在运用这类辅助文时最好能将其熟记于心,在讲解正文知识点时能够结合实例将其作为概念理解灵活切入,以便于学生在初次学习时就能对这些概念形成更加深刻与清晰的认知。
基于辅助文应用现状,更需要重视教科书辅助文在育人方面发挥的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辅助文是在教材中分布在正文之间、与正文相对、字号略小的、大多以黑色楷体字出现的辅助性文字,所起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为“隐性”。如若不将其加以挖掘、淬炼和提取,将会使其应用价值与育人功能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不仅要注重教科书正文主要知识理论的讲授,更要发现辅助文中蕴含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之宝藏,建立教科书整体功能的有机联系。
“隐性”育人潜隐于哲学文本之中。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是时代经济政治生活在精神上的反映,我们不应把哲学与时代文化割裂开来。[4]在《哲学与文化》教材的第一课“追求智慧的学问”相关链接中提到了哲学的含义,对于哲学概念的解读也是理解本册书内容的关键。哲学(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爱(Philos)与智(Sophia),意为“爱智慧”,哲学即为“爱智之学”。在古希腊,哲学始于对世界的“惊奇”与“困惑”。[5]在本课的“阅读与思考”中也引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阐述哲学诞生的开端,哲学离不开生活,每一种哲学问题并不是世界本身产生出来的问题,而是人产生出来的问题,是反思“我是谁”的追问过程。问题是哲学的本性,也根植在人类的精神之中。古代哲学家们正是因为有了对世界的惊奇与好奇才会去“爱智慧”,去思考“何为世界的本原”,也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才诞生许许多多不同观点的哲学流派。教师在授课时要对“爱智慧”含义的辅助文进行解释,并明确哲学意义上“爱智慧”中的智慧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知识”的区别,强化辅助文的隐性功能,使学生辩证地看待当代社会中“哲学”与“求知”的内在价值本质,形成辩证、理性的社会价值判断。
“隐性”育人潜隐于论证思想之中。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中的“阅读与思考”里,引用了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的“谷堆论证”。黑格尔运用这一比喻阐明了历史的发展性的质量变关系。黑格尔关于哲学是“黄昏起飞的密涅瓦猫头鹰”的论述阐释了哲学的“反思性”特征,即哲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的发展是“线性”知识积累的过程,而哲学更像是围绕“智慧”圆心而不断进行的圆周运动。关于哲学问题各式各样的解答方式都有“平等”的价值,因此在哲学史上没有一个哲学家能说比另一位哲学家更加高明。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便是对古代哲学家思想的不断反思、不断深化的精神性思考,历史上的哲学思想是哲学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发展而没有终极答案。黑格尔的这一观点阐明了哲学的历史性与反思性特征,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点,因此具有唯心性。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相比于具体科学,哲学更具思想性、价值性与差异性。教师对这类思辨性辅助文的讲解更便于学生树立思辨意识,以清晰理性的思维看待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艺术之间的矛盾关系。
“隐性”育人潜隐于实践反思之中。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反省的生活不值得过。”哲学精神来源于人对现实中事物的观察、思考与不断反思。《哲学与文化》教材的辅助文建构遵循哲学思想历史流变的规律与顺序,从中西古代哲学家对“何为世界本源”的思考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从中西哲学智慧流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理解。在《哲学与文化》教材的“相关链接”中,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集体学习时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这一链接,将意识的作用与党的思想建设结合起来,将哲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要通过现实类辅助文搭建哲学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引领学生加强实践反思、以小见大,从理论知识出发联系到现实生活,思考并解决现实问题,明确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本质。
教科书的“隐性”育人功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新知,也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深化知识技能,同时又需要社会引导学生沿着符合国家和民族乃至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正确方向成长成才。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的对象是社会的人、能动的人、可变的人。[6]基于新功能论的价值性育人目标决定了育人工作绝非凭借社会主体一己之力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多方社会主体的合力推动,以优化的手段来实现育人工作的时效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清辅助文设置的意义与用途,明确辅助文的隐性社会教育功能与社会实践价值。对于名人名言类辅助文,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论据使用,并紧密联系正文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书中的微观哲学道理窥见社会发展的宏观规律;对于相关链接类辅助文,教师可以作为引申的知识普及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讲解,通过相关链接中的生活事例更加生动地描绘知识的重难点;对于阅读与思考类辅助文,教师可以与同学开展讨论与辩论,以辩证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刻记住相关概念的重要内涵,诱发哲学兴趣,导引哲学思维,表征哲学精神,传递文化精神。[7]在《哲学与文化》一册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教材正文中的哲学理念,更要联系实际,通过辅助文引领学生学会联想并自发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注重生命的成长和生活智慧的丰富。[8]让学生以问题为起点,树立问题意识,从问题视角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去思考。例如,在“事物的发展”一讲中,教师可以从历史变革角度,启发学生从自然事物的发展联想到社会历史的发展,列举时代变化新事物的案例并说明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差别。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哲学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式,不能说某一个哲学流派的思想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每一个流派都是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的。教师可以在课上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联系问题思考,根据问题分析,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自主构建哲学思维,辩证思考问题。雅斯贝尔斯曾言:“在学习中,唯有被灵魂接纳的事物才能成为自身的财富,其他的一切都停留在心灵之外,无法获得真正的理解。”[9]要想让知识扎根于灵魂与心灵之中,仅仅借助外力是远远不够的,灵魂转向同样需要自我的顿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辅助文设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建构哲学思维,并学会以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事物皆有矛盾,矛盾皆有两面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关注一件事物的矛盾两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教授的不仅仅是书中的知识,更是人生的态度。正如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人生的价值”,我们学习《哲学与文化》不只是学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流派,更重要的是建构全新的、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式,以乐观的心态找寻人生的价值。为建构这种思维,教师单纯的讲授式授课并不能完全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教师采用更加多元的授课方式,如课堂辩论、课上讨论等,可以结合辅助文中的某一个案例或者名言语句,组织班级分析巩固知识点。在“运动与静止”一讲中容易混淆的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与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分析其内在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事物运动与静止的理解,起到思维建构的作用。不仅如此,教师要关注词源性辅助文,教导学生学会从事物本身出发,抓住问题的本质与事物的实质,从事物的本源与根本出发看待问题,学会实事求是。
教材在辅助文的设置上要更加注重辅助文的生动性与全面性,并及时调整与更新辅助文。《哲学与文化》一册辅助文主要面向的是高中学生,在辅助文设置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在事例型辅助文处及时更新、适时调整、紧跟时事热点。在引用名言、名人事例时尽可能地添加故事背景与时代背景,注重辅助文的全面性,以便于学生站在哲学家时代中,站在哲学家立场与背景下思考其观点与提出的问题,并宏观构建哲学思考方式与思维模式,理清发展脉络。在有关概念辨别的辅助文上,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增添图文事例,体现“非文字符号”的生动性,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概念与概念间的区别所在。[10]教师在课堂教学讲解时,也要注重灵活运用教材辅助文,将辅助文与时事结合讲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同时,也要分清主次,明确辅助文的“从属”地位,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课堂,以思维框架、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书中内容的脉络,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到底先进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到底在哪儿、当今时代所运用的科学技术对人类而言有哪些利弊以及我们又该如何以发展与矛盾的角度看待它们。这些也是本册书真正想让学生了解与思考的,辅助文的意义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