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价值、人格:课程思政的三重意蕴

2023-12-26 07:30:00王怀民梅珂英
教学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师

王怀民梅珂英

(1.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2.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挖掘各学科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课程思政正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有效途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遵循“三全育人”理念,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全面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接受思政教育,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之间的关联度,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身专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步提升。当前,在高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表现出思政焦虑、认知困惑、泛化施行、生硬植入、解读随意等偏差问题,曲解甚至误解了课程思政的本来含义,进而对课程思政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为了有效消除这种不良影响,本研究拟从内容、价值和教师的行为三个维度对课程思政进行分析和解读。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内容和价值的合奏,内容至上、价值为王,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勤勉的学术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感化学生,发挥无形的思政效果。三者之间的统一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从而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明确定位:引导教师走出认知偏差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认识是正确行动的先导。课程思政施行过程中,部分教师因误解或是没有完全理解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而产生举措上的偏差,从而偏离课程思政的正常路径。因此,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定位,走出认知偏差。

1.1 明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课程而言的。正确认识课程思政,首先需要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思政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政教育属性,比如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中学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等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课程思政是从课程内容中自然解读出跟多数人认知相符的结论,辩证解读出好与坏、对与错、正与反等不同角度的结论,或深度解读出能带给人反思、思辨性质的结论。这是教师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含义的过程,也是教师在课程之间搭建思政“桥梁”的过程。课程思政是思政育人体系中的实施路径之一,是将思政元素包括思政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上海市自2014年起逐步在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出台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认为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对中央“16号文件”提出的“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简洁而具象化的表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是不同的育人路径,是思政共同体,两者的核心都是为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育人的概念到“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演进,体现了对高校育人本质的认识深化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要求[2]。

1.2 厘清课程内容和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课程思政,还需要弄清楚课程内容和价值的关系。课程思政理念提出后,部分教师认识不清、把握不准、施行不当,使得课程思政不仅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难以实现对大学生更深的教育,反而迷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本义。一是思政焦虑,很多课程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教师不知道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贯穿思政,又担心被认为不积极、不作为,从而引发焦虑;二是生硬植入,表现为“硬性地让专业课程去对标思政课程的概念,机械地向各类课程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术语”[3];三是任意解读,解读出的价值曲解、偏离授课内容的内涵,使得结论有违和感;四是选材不当,选用的素材不能被广泛认同甚至政治倾向错误;五是用思政主导课程内容,把思政当作课程的出发点而不是落脚点,导致课程“思政化”。

课程思政,包含课程和思政两个层面,课程内容是本,思政是由内容自然延伸出来的价值表达。没有内容筑基,就不会阐释出价值。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责任感、使命感教育。学界和教育界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较为一致,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

2 精确定标:推动课程思政内容引领

内容是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思政的源。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教学立得起来的基础。课程思政是从知识自然延伸出来的教育元素,是知识的迁移,也是知识的精、深发展。因此,要精确定标,推动课程思政内容引领。

2.1 把准课程思政的“源”

知识的走向有三条:一是认识世界,提高生存技能,比如学习了数学可以算账,学习了地理懂得日夜更替,学习了生物懂得食物变质;二是改造世界,知识向学识、见识转化,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三是建构价值观,实现思想价值引领,这是知识的质变。没有科学知识打底,教学就是空中楼阁,学识、见识的提升就会大打折扣,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就会理不直、气不壮。教学的根基在内容,思政是课程教学的走势或目的而不是原因,认识上的违和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偏差,进而伤害到教学本身。

把课程的基本内容讲清楚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也是自然反作用于人类的历史。人类在与自然的共生、斗争、改造、反作用活动中不断总结、归纳和创造出知识、技能,进而创造出不同的学科、课程。因此,每门课程本身就是知识发现史、发展史、创造史,闪耀着人类适应、斗争、创造的美学光芒。比如从鲧用堵的方式到大禹用疏的方式治理黄河水患就是一部水利史,李冰治理都江堰是水利史的进一步发展。每门课程都是一代代人经验的反复探索,蕴含着丰富的、艰苦的、恒久的探究精神。

传授知识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不是终极目的,否则教师就成了知识的“传声筒”。从课程的基本逻辑上看,知识转化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知识的迁移,是知识向精、深发展。同样以治水为例,鲧的治理方式和大禹的治理方式暗含疏和堵的哲学元素,进而可以延伸到社会治理也需要疏而导之、减少围而堵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进一步印证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使得疏和堵的效果不是孤证和偶然。教师需要把基本知识的科学、文化内涵拓展出来,激发出知识的活力,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有效表现形式。

2.2 搭建课程思政的“桥”

好的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是编剧加导演。教师要善于“搭桥”——精美设计和完美施工,把貌似不相干的素材编排到一起,把“游击队”素材精心编排出集团军的效果。编排内容包括解读出知识背后的学科价值,也包括教师精心选择貌似不相关实则有潜在逻辑联系的教学素材。很多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也没有逻辑联系,是各自独立的存在,在不同的时空闪耀着孤立的光辉。如果教师精心选择、精心编排、精心发掘,就能够把如同散落的珍珠一样的素材串联在一起,找到它们之间形散而神聚的暗合关系,形成熠熠生辉的聚合效应。

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科类课程可以完美契合,但与非思政的专业课程融合存在天然困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完美契合是逻辑必然的关系,与非思政课程融合存在天然的困难只是表面现象。从教书育人的一致性上看,不存在逻辑上的根本抵牾。所有的课程都包含思政元素,把课程背后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智识可能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些课程看起来跟思政不沾边、不搭界,但可以牵线搭桥构建其联系,进而顺理成章地实现思政效果,比如可以用数学模型建构中国共产党史、用3D技术还原敦煌文物等。“视听内容创作综合实践”是武汉大学广播电视专业一门技术课程,授课教师布置了以“红色武汉”为主题的视听作业,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合。拍摄视频的过程也是学生们代入历史的过程,课程思政自然植入其中。学生表示:“在完成视频作品的同时,通过了解红色历史、沉浸红色场景、体味红色文化等方式,深刻感受到英雄武汉的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升了自身的红色文化涵养。”

所有的社会存在都有可能暗含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做有心之人,用慧眼发现联系的纽带,从而创新教学过程。比如河南省新乡市郭亮村的“挂壁公路”、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湖南张家界盘山公路之间没有任何时空交集,似乎没有任何共同点把它们串联在一起,更遑论它们跟思政有任何关系。但如果教师倾心挖掘,可以发现“路”作为它们之间的联系纽带,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中国特征。“挂壁公路”是愚公移山的现代样本,是中国人不屈从恶劣自然环境的束缚,撼天动地、战天斗地精神的体现。港珠澳大桥以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闻名于世,是中国人克服众多国外技术封锁完成的伟大工程,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张家界的盘山公路不只是满足登山者欣赏风景的需要,还兼具超强的美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物这个层面的体现。“挂壁公路”体现了中国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抗争精神,港珠澳大桥展现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张家界盘山公路把人们从物的层面带到美好生活追求的层面。三条路是中国人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惊天动地的“路”,串起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奋斗史、科技发展史、美好生活创造史,是可以整合和聚变的优秀思政素材。

3 准确定事:促进课程思政价值思考

发掘基本知识的教育功能有两条路径:一是正向解读,二是反向思考。正向解读是求结果,由教师主导。反向思考是归因、溯源,以学生为主体。解读和反思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课程的价值和思政的实效。

3.1 正向解读思政结论

正向解读相当于桥梁的引桥,是课程内容导入和结论导出的有机统一。思政的本质是讲道理,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发掘道理和阐述道理。从知识解读出思政内涵,是课程的价值深化和升华。教师授课,既要知识传授,更要价值引导。知识传授是教师授课的基本要求,价值引导是知识的升华,大学教育的真谛就是知识和价值双重层面的师生互动。知识拓展思维,价值触动心灵。知识是价值的质感,价值是知识的美感。《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5]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融合,体现为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课程思政不是勉强地、生硬地解读出思想教育的涵义,而是自然导出。课程思政有三重境界:一是课程本身具有的思政元素,教师自然讲授其涵义,这是应有之态;二是课程背后隐藏的思政元素,教师挖掘出其含义,这是可有之态;三是课程内容蕴含的多重含义,引导学生悟出符合期待的结论,这是可期之态,也是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

一个事物可能解读出多个结论,如何让大学生对教师解读出的结论心服口服,进而由衷赞叹,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创造性思维有着较高要求。教师只有把内容弄通才能讲得深,有独特体验才能讲得精,有独特招法才能讲得活。“如何用3D思维讲内容,用5D方式实现最大效果?”[6]就是讲历史要有现代感,讲现代要有历史感,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贴近当代青年的特点,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课。比如选择故事,古代的不如现代的,现代的不如当代的,当代的不如当前的,当前的不如眼前的,这是一条原则。同时,还需要教师有对一件事物可能得出的不同结论进行学理解读、研讨和价值引导的能力。比如网民提出的“同样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为什么没有‘666工作制’?”[7]同时,还需要用科学眼光解读道德问题、用现代眼光解读古代问题,用不同学科视角解读社会现象,努力以立体的方式呈现课程素材的多重意蕴。

3.2 反向思考缘何错失

由课程内容发掘出思政结论、实现价值引领是正向输出,是教师主导的过程。由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反思是反向输出,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共同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无论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动,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的提升、责任感的提升正是课程思政结出的果实。

在历史发展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但也错失了一些宝贵的发展机会。历史成绩固然让人自豪,历史的错过也值得深刻反思。教师授课,既要讲清中国有多好,更要讲清中国有多难;既要呈现成就增强自豪感,也要不回避历史的遗憾以引发深度思考。教师在授课中,可以着力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上抓住了哪些机会、错过了哪些机遇、原因何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我可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比如中国作为火药的原产地并没有因此发展出先进的军事工业,中国作为指南针的发明国并没有发展出近代航海业。再比如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领先世界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可是被明清王朝扼杀掉了,从而使中国错失了实现近代工业化的可能,进而被西方国家甩开,导致后来的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

历史机会的错过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大于抽象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埋头走路的思维远大于抬头看天的思维。科学思维的基因不足导致中华民族错过的机会远远大于获得的机会。正如耶鲁大学校长彼得·萨洛维(Peter Salovey)在2022年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所讲的:“伟大教育的标志不仅在于我们对于新知识的探索抵达到了多远,还在于我们对现有观点有多少重新的思考。”[8]教师可以就历史机遇的丧失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历史发展的走势,进而思考自己如何有所为。

4 正确定行:内化行为思政入脑入心

课程思政,可以是课程内容自带的,可以是课程内容解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行为散发的。行为思政,是教师行为散发的思政魅力,不是思政的有意,而是思政的无形。行为思政不是课程内容的题中之义,而是学生对教师人格魅力、学识引力的感知。正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9]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引力可以深刻感召和指引学生的思想、价值和行为,即入脑、入心、入行。

4.1 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散发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包括教师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多个方面,是外在形象和内在修为的综合反映。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和指引力。列宁说:“一个人早期在思想上所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其成长影响极大。所以教师更应以自己完美的人格魅力为学生做榜样。”[10]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自述费孝通先生的一句话对他有终身影响——知识分子是有追求的,就是“一间房,两本书”[11]。大学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做好教学,备课精心、内容精彩、语言精美,所体现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行为本身就是思政。教师客观、理性、严谨传授知识本身就是思政,意味着教师授课不虚言、不妄言、不粉饰、不贬损。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若干年后,学生回忆大学往事时,还清晰地记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格形象、人格魅力和人格感召,就是最好的、最成功的课堂思政。

武汉大学前校长窦贤康院士坚持给本科生主讲基础课,2018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窦贤康趁休会日请假回来给学生上“热力学”课。付出了感情、释放了热情、倾注了温情,总是会在教育对象身上埋下向真、向善、向美的种子。心系学生、心系课堂、准时站在讲台上足以树立起一道行为思政的标杆。教师严谨、认真的态度体现出对职业的敬重和对学生的尊重,是一种无形的思政力量。梅贻琦先生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12]教师对待教学、对待学生的态度内含着教师的内在品质和科学精神,如同科学之光照耀和指引着大学生前行的路。

4.2 教师勤勉的学术态度散发学识引力

好教师的标准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扎实学识是对教师专业和业务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的内核。教学是教师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外显,教师学术的精深是教学元气满满的基础,教师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应用于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支持。学术在本质上是对“道”(真理)的领悟和把握,是长期思考、研究、积淀的结果。思想诞生于学术,归根结底就是有研究。为此,教师既要深入钻研本专业的学问,也要努力拓宽相关专业的知识,还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时势,以保证教学的深度、宽度和新度。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是不是真学术、新学术?教师在课堂上是认真还是敷衍?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是真方法还是表演?学生是能够感知到的。美国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研究学生书信,发现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他喜欢还是不喜欢教书”。对教师来说,“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13]。常教常学、常教常新是一名优秀教师最基本的追求,是对抗惰性、对抗固化、保持新鲜的“捷径”。勤勉的教师不会停止学习的步伐和钻研的节奏,会在课堂上说行话而不是外行话,说当然的话而不是想当然的话,说新鲜的话而不是陈旧的话,避免说瞎话、闹笑话。勤勉的教师会在学生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正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所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14]

5 结语

党的二十大指出,青年工作是“战略性工作”。课程思政,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课程思政,不神秘、不生硬,没有固定的“套路”,需要教师用心、用情、用力,对学生特点深入研究,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对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从而激活课程的思政意蕴。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