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红姗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基于“天人合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选择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道路,这条康庄大道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
天地人本为一体,在古代治国理政中直接表现为君臣一体、君民一体、家国一体、天下一体的共同体观念。《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贞观政要·议安边》云:“君临区宇,深根固本,人逸兵强,九州殷富,四夷自服。”对内施王道、行仁政,以义道使民,修己以安百姓,惠而不废,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对外立己达人,以仁义之心关照天下,故能得到民众和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拥护。以王道治国,仁德使其他国家愿意亲近,义举使其他国家崇尚向往,威严使天下人不敢侵犯,遂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
“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指亲近仁义而与邻邦友好,是国家的重要法宝。以仁爱友善的原则与邻国相处,是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协和万邦”出自《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古人认为治国安邦要举用族中德才兼备之人,使族人团结一致;族人既睦,辨别彰明百官中的贤德者;百官既明,使诸多邦族和睦相处。
先办好自己的事才能办好世界上的事,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代中国传承“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中华优秀传统外交文化思想,立足国际国内两大变局,形成了以和平发展为外交底色,以“亲仁善邻”、和合共生为文化底蕴,以世界大同、“协和万邦”为价值追求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外交之道。
关于“仁”,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自己想立身于世,也要使别人立身于世,自己想做事通达,也要使别人做事通达。关于“邻”,古人解释为两个维度:一方面指地缘上的邻居、邻里,包含亲密、亲近、亲善之意。古人云“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矛盾冲突的关系,而是唇亡齿寒、相互依存、团结互助的亲人伙伴关系,这种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另一方面,“邻”亦指道义上相近、相通的国家。《论语》有言:“德不孤,必有邻。”有道义的国家,一定不会孤立于世,会吸引志同道合的国家与之相交,形成万邦汇聚、共商大计的美好图景。“亲仁善邻”是古人和谐周边、追求天下太平的国家智慧,其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一直贯穿始终。
彼此尊重、和而不同是亲仁善邻的重要前提。古人很早就主张“睦乃四邻”“富以其邻”“聘交邻好”的外交理念。春秋战国时期,齐宣王问孟子:“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曰:“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体现了邻里、邻国的良性相处方式。同时,《孟子·告子下》中讲到一个国家间交往的反面案例:白圭认为自己的治水功勋比禹还大,在孟子面前得意地炫耀,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意思是大禹治水遵循水的道路,是以四海为蓄水的沟壑,所以造福了九州的百姓。而你却把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这种做法是典型的自私自利行为,是“不仁”的行为,把本国利益凌驾于邻国之上,转嫁国内危机,失去道义,以为这样可以解决自己国家的水患问题,结果水逆向而行,就变成了洪水,这种“以邻为壑”、嫁祸于邻的做法最终损人亦不利己。
《中庸》云:“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国与国相交亦是如此,每个国家都想在国际社会上获得尊重,希望他国尊重自己的主权独立和内政外交,所以更不能以任何理由与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一定会有所不同。“和而不同”是指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和而平等。何谓平等?“无大小国,皆天之邑”,平等不是强国一家之言的平等,平等是道义的平等,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性,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国无大小,民无多寡”,寻求彼此契合点,聚同化异才是正道。多样文明和谐发展、公平、公正是地区国家人民的美好愿景和一致追求,人们只有肤色语言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周礼》中载有“比小事大,以和邦国”。老子谈到国家间关系时,亦曰:“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墨家亦主张“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即国家之间应做到不以大压小,不以强凌弱,更需团结互助。
贵信重义、合作共赢是协和万邦的题中之义。信,诚也。古人云:“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中国人自古对诚信非常看重,追求讲信修睦,把诚信作为人生而为人、立身处世的必备德行之一,失德失信就是失义。古人提出“利者,义之和也”,意思是若想追求利益,必须与道义相统一。国之相交,分歧摩擦在所难免,解决利益分歧的方式更彰显国家外交政治本色,一旦解决不当,极易产生战争。中国古人历来主张慎战,《孙子兵法》开篇首句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为战争会使民众“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战乱带来的危害是不可计量的。所以中国主张坚持正确义利观,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以对话消弥分歧,以合作超越竞争,以和平与发展解决纷争与贫困。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人和”促发展,以发展保障“人和”。《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为“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规律,“和”才能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国泰民安。《六韬》云:“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国家间相交亦是如此,世界不是某一两个国家的后花园,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国与国相交,不应是零和博弈、你死我活的关系,而应是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促世界繁荣稳定,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享受到世界发展的成果与幸福。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古人一直追求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理想不谋而合,是对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集中体现、历史性延伸、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中国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