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晓莉 于海滨
(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作为滨海城市的泉州,具有良好的生态、海洋、旅游、文化等资源禀赋,体育产品及制造等相关产业基础雄厚[1],其滨海休闲旅游业已有长远的规划并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品牌影响力较大的特点[2]。此外,海丝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特色旅游等休闲旅游也带动了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逐步开始多元融合发展。这些都为泉州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基础更为坚实。泉州市滨海休闲旅游资源从地理区域上可划分为泉港—惠安、环泉州湾、环深沪湾和环围头湾等4 个组团[1]。四个组团各具自然和人文特色,相关的滨海休闲旅游活动均得到了丰富展开并取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如崇武滨海休闲小镇被认定为“福建省首批滨海休闲度假福地”,其中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的崇武海岸具有优质沙滩资源,是国际沙滩足球大奖赛的举办场地,由此带动了滨海民俗文化旅游、滨海体育赛事及相关健身休闲产业的如火如荼开展以及训练基地的建设。
以晋江为核心的环深湾组团,在体育赛事举办、全民健身、休闲产品制造、休闲体验与服务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发展。《泉州市加快发展建设休闲产业实施方案》中晋江的发展定位是全国知名体育城市,并着力打造“一心三核三带”的健身休闲产业空间布局和闽南特色的体育服务综合体。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举办,推动了泉州市体育赛事品牌建设、泉州湾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打造海丝文化旅游、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生态休闲与乡村旅游等旅游线路,台商投资区休闲旅游项目的种类愈发多样,在促进休闲旅游生态圈建设的同时带动了台商投资区生态保护、工业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宣传、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等。
泉州市2019年旅游业发展情况显示,泉州旅游业的国内外影响力逐渐快速增强,体育旅游带来的经济增长显著。由此反映出,泉州市滨海休闲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休闲旅游业升级转型、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与开发等方面有巨大贡献。伴随着台商投资区八仙过海大型休闲旅游项目、乐活休闲小镇的开发,以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晋江的召开,泉州体育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旅游经济将迎来快速增长。
泉州是一座知名的海滨城市,全年气候宜人,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如特色鲜明的沿岸海岛、高品质海滩、海洋产业等)和滨海文化及名胜古迹[1]。近期完成的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督查报告中显示,泉州市滨海体育资源种类比较齐全,基本涵盖了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管理、体育竞技表演、体育文化、休闲体验与服务、休闲产品制造等方面[1]。特别是涌现出众多国内外耳熟能详的体育用品及产品制造企业(如安踏、特步、乔丹等),这为泉州市滨海休闲旅游业全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产品支持、经济支撑以及品牌效应。
由此不难看出,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雄厚,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在福建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政策红利频出。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分别出台一系列引导和推进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性的政策文件,在促进体育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行业规范等方面有重要指导性意义。《泉州市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实施方案》中提出,要通过建设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线路,特色鲜明的体育小镇,培育一批品牌赛事等带动全市体育产业发展,构建“健身休闲+”产业生态圈实现融合互动发展的理念。其中产业生态圈的提法既具有可操作性,也彰显出泉州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理念的创新。《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0年)》中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部署,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响“海丝泉州”品牌,建设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这就为打造泉州市体育旅游品牌提供了保障。品牌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无形动力,积极打造体育旅游品牌是保持泉州市体育旅游产业长期繁荣的重要内容。
此外,近日出台的《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制定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提出,积极发展滨海旅游、海丝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发展生态农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构建以文化和旅游、健康服务为重要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全域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由此可见,当前泉州市体育旅游政策红利频出,为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也为今后文、体、旅、康养等方面的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品牌打造等方面奠定了政策基础。不过,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尤为重要,这需要一套完善的“调研考查—咨询建议查—制定政策查—贯彻实施查—评估监督”体系加以保障。
(一)产业发展不充分。泉州市2019年旅游业发展情况显示,全市旅游总收入1312.68亿元,占当年泉州GDP的比重约为13.2%,所占比重比较大。虽然目前体育旅游产业无法详细界定清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其占所有旅游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小,占GDP的比重更低,也就是说,体育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率不充分。不仅如此,由于泉州市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存在品牌赛事少、开发力度不强等较多问题,导致核心赛事产业发展不足,也无法有效带动赛事的上下游产业。
(二)品牌效应不足。由于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惯性,泉州市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大且形式简单,无论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解读或传播,还是相关的宣传都相对薄弱。这是制约泉州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泉州市体育旅游产业资源相对分散,品牌影响力的集聚性较弱。目前虽然已经有环泉州湾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但是作为海丝文化的起点,其海丝文化品牌在泉州的品牌独特性不突出,社会影响力、群众的参与度均不高。
(三)专业人才紧缺。人才是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但是当前,体育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尤其是跨界型和融合型人才更为稀缺。主要体现在:一是体育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和投入运行后,时常出现专业人才匮乏,或者设备管理人才无法胜任等问题。二是导游及服务人员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不足,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相关产业统筹发展的人才储备意识不强。随着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涉及的相关行业也会不断增多,对复合型和特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更高。结合泉州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状态,培育一批专业能力强、有服务意识、具有统筹发展观的特定人才是推进泉州市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四)系统开发意识薄弱。泉州体育旅游业依据地区特色而开发,资源相对分散而且特色不够鲜明,进而造成系统开发意识薄弱。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文化、体育、健康、旅游、交通运输、融媒体、餐饮等多个行业部门。因此,泉州市需集中地区优势统筹开发,采取多元融合式发展模式,才能凸显地区特色和休闲旅游业的品牌效应,实现体育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
(五)后疫情时代的威胁。毫无疑问,新冠疫情对国内外体育旅游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体育旅游产业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比如,为了严格限制人群聚集,一些重大体育赛事、体育培训、休闲体验等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体育健身与休闲旅游活动被迫取消或转为线上开展。体育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明显下跌,面临用工困难、经营业务接近停滞等状态[3]。互联网数据统计发现,疫情期间运动健身APP 行业活跃用户规模快速上涨至8928 万,同比增长93.3%,仅2020 年2 月健康管理APP 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152.8%[4],疫情催生出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交互融合。受疫情影响,2020 年东京奥运会被迫延期一年举办,给日本以及全球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业带来了隐性亏损和良机的错失等巨大损失,给赛事的筹备带来巨大压力[5]。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成常态化特征,对疫情的研判、预防和应急反应都达到了高水平状态,长期以来我国疫情发生率较低,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恢复迅速并得到了快速提升。而国际上,感染率居高不下,经济大衰退,失业率不断攀升表现出人心惶惶的现状。这都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尤其是开拓国外游客的市场,造成了重重困难。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后疫情时代泉州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也迎来了众多的机遇。2020年6月以来,我国在重大体育赛事、体育旅游活动、体育培训等方面迎来快速地恢复和发展。而且,全民进行体育锻炼、健身、休闲旅游的意识空前高涨,体育旅游业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这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体育旅游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机遇。
泉州体育旅游产业具有高质量发展的潜力。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旅游、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海丝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项目,迎合了后疫情时代广大消费者的需求。2021 年第3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泉州晋江召开,其巨大影响力也将为泉州休闲旅游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不能忽视防疫工作。随着国内外运动员和游客进入泉州,泉州的疫情防控将面临巨大挑战,后疫情时代泉州休闲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同行业的竞争都将面临巨大压力。
(一)对标需求,以体育消费助推产业发展基础。首先,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应提供更为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充实体育旅游消费的内容。“十二五”末期,全市老年人口已达95.3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2.68%。至2016年底,全市老年人口数达98.7万人,占户籍人口数的13.3%。因此,要加快培育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运动干预,制定运动处方,发布运动指南,健全体医结合机制。
其次,提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现代感强的体育消费产品,重点培育中产阶级体育消费市场。中产阶级已经成为我国引领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在体育消费市场,中产阶级体育消费市场的培育应采取以下举措:增加优质产品供给,注重高端化、多元化、多层次的项目开发,合理制定政策加以引导。
最后,瞄准学生等年轻人群体,提升其技能水平和欣赏水平,适度开发年轻人体育消费市场。少年强则国家强。着力提升年轻人群体体育消费市场,最终目的是为了青少年的强身健体。具体可采取下列措施:重视学校体育,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合理引入社会资源,完善体育培训市场;挖掘竞技人才,发挥示范作用。
(二)整合资源,以数字经济助力产业深度融合。后疫情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5G、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支付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后,数字技术引领经济发展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可增强抗冲击的抵御能力和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促进数字经济与休闲产业融合发展,是后疫情时代泉州体育旅游业首要的发展路径。
具体来讲,泉州市可有效整合海洋、生态、海丝文化、体育用品及制造、公共休闲旅游基础设施等优势资源,重点打造若干个具有闽南特色的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同时,构建泉州体育休闲旅游业数字化平台,并利用大数据、融媒体等技术,展示和管理体育休闲旅游活动,注重消费者的参与和体验。比如,可以利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采用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系列深度报道等方式,积极宣传泉州滨海体育旅游产品,让域外观众体验线上体育旅游,辅以健身运动培训、电子竞技赛事等其他项目活动。此外,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领域的高端人才,重视对高科技体育旅游项目平台的研发,不断丰富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提升体育旅游业科技含量和治理水平。总之,在数字经济大潮中,要以多种营销模式,扩大泉州体育旅游业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引导体育、文化、旅游、健康等多部门的深层次融合,将泉州市体育旅游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
(三)协同治理,以体医结合丰富产业发展内涵。伴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康养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泉州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疗养问题也逐渐增多。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健康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为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新冠疫情的防控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家更加重视全民健身议题,并着手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上人民大众对健康疗养的需求的不断增强,促使康养产业成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可以预计,在健康中国的行动框架下,促进体育康养结合,是后疫情时代的一种“新常态”。因此,应打造康养产业体系来提升全民健康指数,积极探索康养与体育旅游的协同治理路径。
近些年,康养旅游迅速发展成为大众旅游的常态模式之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出行旅游,不单单是观赏风景,更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这就为康养产业与休闲旅游业的协同治理和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相关部门可以藉此机会,促进康养产业与体育旅游产业加强协同治理,在泉州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中注入更多的康养理念和元素,探索开发康养旅游项目,打造品牌体育旅游赛事,做好体育康养旅游后勤保障工作,逐步形成泉州市“产品制造+项目开发+品牌赛事+星级服务”的一体化治理模式。譬如,在建设运动休闲小镇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历史、健身、养生等理念,连通产业上下游部门,制作围绕小镇核心竞争力的辅助项目或产品,注重参与式体验,做好消费者的后勤保障工作,不能“因小失大”。此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设者应着重从休闲度假旅游、乡村休闲旅游中入手,积极探索乡村旅游这个广阔的大市场,以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多“亲近自然”的需要。如,借助泉州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通过开展茶园旅游线路以及开发养生茶等产品,实现康养产业与乡村旅游振兴融合发展。再比如,在项目中要融入“乡土情怀”,与基层的乡村治理相结合,既要让消费者满意,也要符合项目周边村民的正当利益诉求。由此可见,体育旅游产业的协同治理发展,并非简单的部门结合,而是集战略规划、政策工具、社会资本、治理理论等多个领域的协同作用。
(四)人才为本,以复合型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动力。首先,构筑开放多元的体育旅游人才储备体系。单独的体育人才,或者旅游人才,在当前竞争激烈、需求提档升级的情况下,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体育消费群体的需求。但是完备的人才储备体系尚未建立,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应打破固有思维,强化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在人才引进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培养复合型、跨界型人才提供坚强的保障。其次,从各级学校及培训机构中挖掘高水平人才,形成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资源在全社会体育资源中的比重是较高的,因此充分挖掘其中的高水平人才,可以就近、从速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后疫情时代的体育旅游产业,要更加注重多元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多部门协同治理——“抱团取暖”。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出泉州市体育产业进行“体育+旅游”协同治理、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后,将从泉州市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入手,继续探索体育产业更为成熟、更为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