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修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智慧旅游平台宣传乡村民俗旅游,能让民俗文化焕发新生,丰富乡村旅游内容,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现分析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传承良性互动的路径,以此为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其中民俗文化更是绚烂多彩,包括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风俗、节日活动、仪式、生计方式、服饰、饮食、故事传说等,素有“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广大农村地区是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沃土,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民俗文化也逐渐成为全国各地开展乡村旅游的热点,甚至成为一些民族地区的核心竞争要素。在智慧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智慧元素,开始朝着智慧乡村旅游的方向发展。这需要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利用智慧旅游模式让民俗文化得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旅游业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的同时,能够让民俗文化通过乡村旅游的形式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光大,这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智慧旅游的发展背景及研究现状
智慧旅游来源于IBM公司“智慧地球”及“智慧城市”的理念,指的是将多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应用在旅游行业中的具体表现。2011年7月,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局长研讨会上首次使用了智慧旅游的概念,并指出我国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实现智慧旅游。2015年1月,原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分析了智慧旅游的发展路径和构建目标,并提出了五项保障措施,为发展智慧旅游保驾护航,也为智慧旅游模式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保障。随着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智慧旅游的发展,学界也开始开展相关研究。在CNKI数据库中以“智慧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2023年10月一共有7046条结果,进行分类总结之后发现,除了综述类文献之外,成果主要集中在关键技术、管理方式、实现路径和个案研究等方面。例如陳晓玲、戴辰在《智慧旅游、品牌塑造与乡村振兴》一文中指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是乡村智慧旅游的技术支持,智慧化管理系统是乡村智慧旅游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保障与核心前提。值得关注的是,智慧旅游活动也给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影响。
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及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乡村旅游开始在西方国家起步,并逐步形成了规模。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的基础上,还能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政府会为乡村旅游提供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相比西方,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在深圳举行的荔枝丰收节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全国各地争相效仿举办各种丰收节和采摘节,所以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最初是以旅游业与绿色农业相结合的模式出现的,随后各地也开始进行对乡村旅游的探索。在西南地区,以成都为代表的城市周边“农家乐”的休闲娱乐方式发展迅速,一度成为城市居民短途游和周末游的主流休闲方式。与成都农家乐的休闲娱乐不同,江西婺源一带的“怀旧”“乡愁”旅游也吸引了很多旅游者前往。可见,环境优美、生活惬意、传统民俗传承较好的农村已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随着国家“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我国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学界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两个方面。例如,2008年郭焕成、吕明伟通过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对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分别有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农家乐旅游模式、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休闲度假旅游模式、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和回归自然旅游模式。这七种模式涵盖面广,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可根据自身实际状况采取合适的开发模式。这也为后来乡村发展亲子旅游与研学旅游奠定了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通信网络在乡村地区得到普及,陈莎、邓俊淼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探讨》中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城乡之间在数字化沟通方面发生了差异减小、互动形式趋于多元、参与度增加等变化,因此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加快农村地区网络技术的普及,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乡村旅游。与此同时,通信基站建设和村道交通路线铺设可能会影响林地、农田或者村落公共空间的布局,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前期的规划设计并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传承的关系
民俗文化简单说来就是一定地域内特有的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集体创造、传承与享用的各种文化的集合。目前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是我国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经济发展就一定比城市落后,只是很多民俗活动都在农村地区被较为完整地传承了下来。民俗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独特资源,很多民俗活动都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和娱乐性,旅游者可以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参与不同的民俗事项,体验不同的特色文化。2021年12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强调要规范发展乡村旅游,深入挖掘、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区别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更加强调民俗文化的内涵与人文境界。乡村地区传承并保留了完整的民俗文化资源,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扎实的文化根基。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种程度上也会给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旅游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给村民的传统观念带来了影响;过度的民俗展演也会使乡村传统文化被扭曲甚至失真;乡村居民生活秩序被破坏;乡村环境受到一定污染。另外,一些乡村民俗旅游景区在开发时盲目跟风,缺乏必要的规划,会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努力保持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与地域性,寻求一条共赢路径,正确处理好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将智慧旅游模式融入乡村旅游中是未来乡村旅游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机遇。
智慧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良性互动的路径构建
智慧旅游能够为传统旅游市场带来新的动力和市场活力,一些率先开展智慧旅游的地区实现了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智慧旅游逐渐成为当下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发展的理想方式,而充分发挥智慧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数字化发展模式,能够提升乡村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智慧旅游是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姚国章指出,智慧旅游需要从服务、商务、管理、政务等多个角度出发,其以智慧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出发点,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根本任务。也就是说乡村旅游景区要发展智慧旅游,需要以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为依托,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而乡村要进行长远的发展必须获得政府的相关支持与政策保障。2018年,云南省推出了“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其是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域旅游智慧平台,提供了旅游景区地理信息查询、导游导览服务、景区直播、旅游投诉处理等服务,实现了“一机在手,全程无忧”的目标,既为游客出行提供了便利,也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这是政府主导下政企合作推广智慧旅游的一个典型例子。
乡村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农村智慧旅游,首先需要解决基础设施的问题,要积极打造便利的“物联网”和“互联网”,完善农村地区的配套设施,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只靠乡村旅游景区或者旅游企业筹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乡村景区的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对那些有意向智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转型的乡村要重点帮扶。对于一些观念传统的乡村,要加强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智慧旅游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通过智慧景区建设提高游客的参与感、满足感,建设或改造旅游接待设施,避免因停车难、吃饭难、住宿难等带来不好的体验。在民俗文化传承方面,对于一些无法进行现场展演的活动,可以借助智能终端向游客全方位展现或还原民俗事项,彰显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让民俗文化在互动中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无限动力。
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乡村的文化服务体系,从而激发民俗文化的内生动力,使民俗文化为乡村旅游所用,这要求乡村旅游企业在开发与经营过程中遵循“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的理念。具体来讲,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和设计必须根据乡村独特的文化习俗、生产方式、生态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将这些转换为能够吸引游客的文化旅游资源,将原有的传统村落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智慧乡村旅游景区。例如,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可以打造生态主题公园,结合特色民俗开展节庆活动,结合具体的生计方式开展相关的观光、采摘活动,现在南方很多乡村开展的稻田鱼养殖就将稻作文化与捕捞乐趣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游客的体验和娱乐效果。还可以开发村里闲置的资源用于旅游接待,例如,把闲置的民居和院落改造成特色民宿、乡村主题咖啡馆、特色休闲中心、民俗文化展示馆、非遗传承中心、乡村特色餐厅等。在文化体验方面,要想实现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就要在改造硬件的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由本地原住民参与民俗文化展示或表演,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让游客体验到民俗文化的本真性。
建设乡村旅游智慧平台
在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发挥纽带作用,配合乡村旅游景区联系知名度高的OTA平台,为乡村智慧旅游寻找平台支撑。首先,政府部门的官方门户网站可以设置“乡村旅游”专栏,用于发布乡村旅游信息。在运营过程中要做好统筹规划,可以设置相关部门或者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积极发布乡村旅游景区的餐饮、住宿、交通、购物、观光游览、娱乐体验等信息,为游客出行提供信息服务和保障。尤其是要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特色民俗活动等进行合理的介绍,提前进行宣传,让游客可以通过浏览政府网站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
另外,如果选择与飞猪、携程、去哪儿网等发展成熟的OTA平台进行合作,政府人员或景区负责人就需要和网站负责人进行对接,要提前了解平台的合作机制和运营机制,针对乡村旅游产品、村落布局、民俗活动、旅游服务等进行交流,协商双方的合作事项,有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或团队进行乡村旅游整体规划设计,这样一来,便可利用平台的知名度与客流量提高乡村旅游的宣传效果。
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在乡村发展智慧旅游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除了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之外还需要引进多方面的人才。首先,在流量经济大潮之下,乡村旅游应当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常规民俗项目和特色节庆文化活动等均可利用短视频平台提高曝光率,打造“网红”提高景区吸引力。其次,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需要人才,例如,云南优质三农领域创作者“滇西小哥”和刚刚回归公众视野的“李子柒”,都是致力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博主。在发展乡村智慧旅游时,各地可以尝试打造自己的内容创作团队,或者与这些知名博主合作。另外,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还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服务人员,其既要熟悉本村的民俗文化,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服务过程中对特色民俗文化进行传播,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吸引了人才回流,传承了民俗传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乡村旅游朝着智慧旅游的方向持续向好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景区存在问题,例如,民宿的运营管理不够专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等。这就需要各地在保持民俗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引入智慧旅游方式,通过制定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统筹规划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与资源,确保乡村智慧旅游发展的整体方向;另一方面要注重景区内部餐饮、住宿、物流等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以完善服务细节,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真正实现乡村智慧旅游与民俗文化传承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丽江文化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