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孙吴军功贵族集团视角窥探孙亮、孙休时期的政治格局

2023-12-25 10:23韩轩
炎黄地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军功孙吴诸葛

韩轩

孙吴政权立国江东,建立了相应的领兵世袭制度,形成了拥有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的军功集团。孙吴的统治者为了协调各方利益,便挑起了一系列政治事件以限制军功集团。其中,“二宫构争”作为限制、打击军功集团的代表性事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孙权在临终前终止了对军功集团的打击,安排了以军功新贵诸葛恪为首的辅政大臣集团,但孙吴政权的内耗仍在继续,最后孙休除汰宗室,使军功集团的势力逐渐恢复。

孙策率领其父孙坚的旧部武力攻占了江东,为了维持统治,建立了世袭领兵制。唐长孺认为,孙吴政权必须采用一种相对合适的办法来控制东汉时期普遍存在的宗部组织,因此在分配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了领兵制度和复客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孙吴宗室及其附庸逐渐控制了土地和农民。成祖明等的《孙吴立国的结构性矛盾与文治化转型》从世袭领兵制下形成的孙吴军功贵族集团展开讨论,其观点结合川胜义雄提出的孙吴开发领主制的研究范式,對探讨孙吴的立国与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有重要意义。这一理论虽然与田余庆的孙吴政权“江东化”的理论有所不同,但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孙亮和孙休时期政治格局的探讨较为简略。因此,从军功集团视角探讨孙亮、孙休时期的政治格局对研究江东六朝政治变迁有一定的意义。

孙权临终前对顾命大臣安排与孙亮时期军功集团之间的继续分化

孙权临终前对顾命大臣的安排

孙权在临终前立孙亮为太子,并任命诸葛恪、滕胤、吕据、孙峻和孙弘五人为辅政大臣,嘱以后事。对于这五位顾命大臣,我们可以从其政治立场与早年经历展开具体的分析。

孙权在其统治的中后期发动“二宫构争”,导致孙吴朝廷出现了支持太子孙和,以儒学士人为主体的太子党,以孙吴宗室、寒族为基础的支持立鲁王孙霸的鲁王党。其中,诸葛恪、滕胤依附太子孙和,吕据、孙弘、孙峻依附鲁王孙霸。首辅诸葛恪的态度并不明确,为了保障自己的家族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能够得以生存,他将自己的长子诸葛绰打入鲁王一派之中,后诸葛绰以交关鲁王事,孙权将其交给诸葛恪,令诸葛恪私下处理。由此可见,孙权虽然在安排身后顾命大臣的问题上更依赖原鲁王党,但也不得不考虑滕胤等人的地位。

从五位顾命大臣的早年经历来看,诸葛恪早年从讨山越之役收降山越数万人,陆逊死后,迁为大将军,代替陆逊领荆州事,之后领大将军、太子太傅;滕胤,孙权早年拜其伯父滕耽为右司马,其父滕冑军国书疏,常令损益润色之,孙权称吴王后封滕胤为都亭侯;吕据父吕范,淮泗武人,吕范死时拜为安军中郎将,之后数讨山贼与曹魏,多有建功,孙权寝疾,以吕据为太子右部督;孙峻,为孙坚弟静之曾孙,其在年少时就表现出家族显著的武人特性,孙权统治末期,拜为武卫都尉加侍中,孙权临死前升迁为武卫将军;孙弘,会稽人,属于江南寒族,为中书令,孙权病重时领少傅。从五个人的早年经历来看,诸葛恪、滕胤和吕据应当属于孙吴的军功贵族,孙峻为孙吴宗室,但是同样在早年从事过军事活动,孙弘为中书令,管理宫内事宜。

尽管孙权晚年策动“二宫构争”来打击军功贵族,特别是迫害了孙吴军功集团的代表陆逊,导致孙吴的军功集团势力遭到严重打击,造成主从关系之间的分裂。由于孙吴政权的掌权者激活了本来就存在于开发领主制中的分离化倾向,因此其不得不重新启用军功新贵以弥补主从关系的分裂,维持政权的稳定。但事实上,整个顾命大臣集团并不稳定,而且最先表现出军功贵族与非军功寒人之间的矛盾:

(孙)弘素与(诸葛恪)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孙)权死问,欲矫诏除恪。(孙)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于坐中诛之,乃发丧制服。

会稽人孙弘并无名望,出自寒门,有一定的佞倖特质,且在“二宫构争”中极力迫害其他军功贵族,如江东军事将领朱据“左迁新都郡丞。未到,中书令孙弘谮润据,因权寝疾,弘为诏书追赐死,时年五十七”。张休愤恨孙弘佞伪险诐,“弘因是谮诉,下诏书赐休死,时年四十一”。孙弘通过迫害军功集团的方式得到统治者孙权的宠幸,因此军功集团的领袖诸葛恪与这些人的关系紧张是可以理解的,这也使得孙弘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中处于十分孤立的地位。在这一情况下,他选择先发制人,谋害诸葛恪以制造混乱,乘机控制政权。与此同时,孙峻背后有孙权的爱女全公主的支持,她将孙峻当作自己操纵政治的工具。全公主适全琮,全琮与全尚同族,峻姊为全尚妻,全公主与孙峻处于同一裙带关系,他们之间的利益是趋于一致的。可以说,尽管孙权在生前安排了以诸葛恪为首的辅政大臣集团,但在幕后控制整个孙吴政权的是全公主,以全琮为代表的钱塘全氏以军功闻名,后全公主向孙权“数称述全尚女,劝为(孙)亮纳”,孙权死后,全氏“为侯者五人,并典兵马”,其家族势力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曾经支持鲁王霸的全公主和全氏在孙峻的背后操控时局。为了维持军功集团的稳定,他们必须选择与曾经的太子党人团结一致,如此才能防止政权的迅速崩溃。孙峻协助诸葛恪诛杀孙弘,其目的是维护军功集团的统治地位。

另外,这一时期的军功集团内部成员成分十分复杂,成员之间无法保持长期的合作,其原因是“二宫构争”造成了军功集团内部的明显分化。这种不可逆的分化使得在表面上掌控政权的诸葛恪、孙峻等人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孙峻政变与宗室政治

为了缓和军功集团的统治危机,首辅大臣诸葛恪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并发动了北伐,讨伐曹魏,结果伤亡惨重、损失巨大,加剧了军功集团的内部矛盾。后诸葛恪在人事安排上大规模任用亲信,同时准备继续北伐。这些举措触犯了多方利益,加剧了军功集团的分化,其势力受到了严重削弱,诸葛恪本人也成为众矢之的,这让孙峻获得了夺权的机会。孙峻“因民之多怨”,在宴席上杀害了诸葛恪,并对其同党加以清算,钱塘全氏等其他军功贵族也参与其中,“孙峻之诛诸葛恪也,(孙)壹与全熙、施绩攻恪弟公安督(诸葛)融,融自杀”。可见,谋害诸葛恪一事并非孙峻单方面对诸葛恪施压,而是整个军功贵族集团之间的内斗。嘉平三年(251),胡三省于《通鉴》卷七五《魏纪七》注云:

此时通吴国上下皆以恪为才,而峻荐之。峻本无杀恪之心也,恪死于峻手,其罪在恪。

诸葛恪作为军功新贵在明面上掌控国家,除了其自身的问题外,该辅政集团也存在严重的分歧,即军功集团无法团结一致,一旦出现不稳定的因素,矛盾就会激化,难以恢复到最初团结对外的状态。孙吴的主从关系是维护孙吴政权下江南社会的枢纽,是对孙坚、孙策、孙权三代君主与其随从将军之间形成的任侠习俗的升华,但这种关系并没有上升到对富春孙氏整个家族的影响上,即以孙权为主导的主从关系会随着孙权的死而逐渐解体,这种领主开发制也难以继续维持。但胡三省所论并没有谈及这一观点,其观点只是流于表面。

另外,这场政变最大的受益者是孙峻,孙峻在此之后取代了诸葛恪成为丞相,同时领大将军、假节督中外诸军事成为孙吴政权表面上的最高军政长官。孙峻掌控军权后,为了巩固地位继续对北方曹魏展开攻势,但同样损失惨重。孙峻虽然与军功集团在军事指挥上存在诸多矛盾,但其在政治上仍然需要依附全公主和她背后的钱塘全氏。《三国志·吴书·孙峻传》提到:

是岁,蜀使来聘,将军孙仪、孙邵、林恂等欲因会杀峻。事泄,仪等自杀,死者数十入,并及公主鲁育。

又案《三国志·吴书·朱夫人传》:

全主因言朱主与(孙)仪同谋,峻枉杀朱主。

由此可见,孙峻尽管与军功集团存在诸多矛盾,但是仍然要受到全公主和她背后军功贵族全氏的节制,全公主仍然是孙吴政权的实际掌控者。早年朱公主反对全公主“废和立霸”的主张,与其夫朱据支持孙和,与全公主及其夫全琮对立,双方冲突不断,在“二宫构争”结束、孙亮即位后仍然矛盾重重,因此全公主将这次政变嫁祸于朱公主,以达到其报复的目的。孙峻与朱公主也存在裙带关系,即朱损妻是孙峻之妹,朱损父为朱据,故可以推测,孙峻杀朱公主并非自己的意图,而是全公主指使的。

与此同时,宗室孙峻与军功集团之间的矛盾仍在不断激化:

其明年,文钦说峻征魏,峻使钦与吕据……自江都入淮、泗,以图青、徐。峻与至石头,因饯之,领从者百许人入据营。据御军齐整,峻恶之,称心痛去。

孙峻本人“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其掌握大权之后触犯了军功集团的利益,双方矛盾加剧。孙峻在死前将后事托付给了同族孙綝,孙綝取代孙峻之事引起了军功集团的强烈不满,淮泗武人吕据联合其他将领表举滕胤为丞相,并计划联合滕胤消灭孙綝,由此引发军事冲突,最后吕据、滕胤被害,孙权在临终前设立的辅政大臣集团终于崩解。孙綝作为孙吴宗室的代表,其与军功集团的矛盾持续激化,又不断尝试脱离全公主和孙亮的控制,以实现政治上的一家独大。孙綝权力的不断膨胀,引起了孙亮和全公主的警觉,《三国志·吴书·孙綝传》记载:

亮内嫌綝,乃推鲁育见杀本末,责怒虎林督朱熊、熊弟外部督朱损不匡正孙峻,乃令丁奉杀熊于虎林,杀损于建业。綝入谏不从,亮遂与公主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议诛綝……(綝)使光禄勋盂宗告庙废亮,召群司仪曰:“少帝荒病昏乱,不可以处大位,承宗庙,以告先帝废之。诸君若有不同者,下异议。”皆震怖,曰:“唯将军令。”

案朱异妹系孙峻之妻,朱损、朱熊者系朱异堂兄,孙綝是孙峻的继承者,继承了孙峻的裙带关系,故孙綝与朱损、朱熊之间关系紧密。全公主将“朱公主见杀”的责任推卸给朱熊、朱损,体现了全公主与吴郡朱氏之间的矛盾。朱熊、朱损二人被害,使得孙綝与孙亮和全公主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由此可见,孙綝虽然在政治上实现了一家独大,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对军功集团的拉拢。军功集团虽然在“二宫构争”和孙亮统治时期的政治事件的影响下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任何主政者都无法忽视其蕴含的政治能量。

孙休上台后军功集团地位的变化

孙綝废孙亮、驱逐全公主,虽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宗室政治,但也彻底改变了孙权安排的政治格局,导致政局混乱,必须选立新君即位,以稳固朝中局势,于是他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其配偶朱夫人,与朱熊、朱损同父。由此可见,孙綝的目的是凭借裙带关系来稳固自身地位。

但这并没有使政局稳定下来,相反,二人之间还存在十分激烈的权力争夺。由于孙休在被立为帝之前长期在建业以外居住,使得他在统治中心缺乏政治基础。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他将曾从属于自己的旧臣张布扶植上台,并安插进中央机构。案《三国志·吴书·孙綝传》:

綝奉牛酒诣休,休不受,赍诣左将军张布。酒酣,出怨言曰:“初废少主时,多劝吾自为之者。吾以陛下贤明,故迎之。帝非我不立,今上礼见拒,是与凡臣无异,当复改图耳。”布以言闻休,休衔之。

可见,张布在朝中的作用是为了限制孙綝,同时了解政局。张布本人并非军功集团成员,是完全隶属于孙休的旧人。與此同时,孙綝与军功集团之间的矛盾仍在不断激化,军功集团与孙休的利益趋于一致,双方在这时开始合力打击宗室,希望恢复原来的主从关系。将军魏邈向孙休告发“(孙)綝居外必有变”,武卫士施朔告“綝欲反有征”,魏邈、施朔二人事迹不详,但通过职务可以推断出二人皆属于军功集团。可见,长期遭受打击的军功集团对孙綝十分不满,故而选择支持孙休。后在淮泗武人丁奉的支持下,孙休以政变的方式成功消灭孙綝,为之后军功集团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孙綝死后不久,孙休就为受到宗室孙峻、孙綝迫害的诸葛恪、吕据、滕胤等人平反,军功集团的势力开始恢复,其后进者开始进入统治核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来自吴郡陆氏的陆抗、陆凯、陆胤。其中陆抗于永安二年(259)拜镇军将军,负责西陵军事;陆凯,陆逊族子,早年从讨山贼,孙休即位后拜为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与陆抗同样进入孙吴的军政系统中;陆胤,陆凯弟,早年在“二宫构争”中依附太子和,遭到迫害后连坐下狱,复官后镇守交州,永安元年(258)征为西陵督。除陆氏之外,丹阳施绩在永安元年(258)升迁为上大将军、都护督。会稽人虞汜,虞翻之子,孙休即位后,拜为散骑中常侍,后拜交州刺史、冠军将军。

另有临淮步骘子步协、步阐,步骘卒于赤乌十年(247),其子步协继承其地位。步协死后,其子步玑继承了其爵位,其弟阐继承官位,担任西陵督,直到凤皇元年(272)孙皓即位后,“召为绕帐督。阐累世在西陵,卒被征命”。可见,在孙休在位时期,临淮步氏已经在外领兵多年,具有很大的名望。

此外,原孙休的一些属臣也进入了统治上层,其中濮阳兴在孙綝被消灭以后担任丞相一职,濮阳兴早年是否有参与征战并无史料记载,但“及休即位,征兴为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可知,濮阳兴凭借早年与孙休的关系地位有所提升。但后来“兴迁为丞相,与休宠臣左将军张布相表里,邦内失望”,可知,濮阳兴并无名望,应属于军功集团新晋成员。

孙休在位时期,陆抗等军功贵族在外领兵,坐镇长江防线上的各个军事要地,是影响孙吴政治的重要一环。虽然坐镇中央的是濮阳兴这种没有名望的军功新贵,但是这些拥有大家族背景,以江东大族为核心的军功贵族的势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和发展,在后续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为后世孙吴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孙休时期的文化事业发展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孙亮时期政局动荡不安,宗室乱政严重,导致经济、文化凋敝,直到孙休即位,恢复军功集团名誉与地位,同时尽力推行孙吴的文治化转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在永安元年(258)设置学官,《三国志·吴书·孙休传》:

诏曰:“古者建国,教学为先……其案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其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第,加以位赏。使见之者乐其荣,闻之者羡其誉。以敦王化,以隆风俗。”

孙休设置学官,立五经博士,通过选拔考试的方式吸收人才,改变了孙吴立国以来长期以军功来评定官职的标准。与此同时,很多原本从属于军功集团的后进之士也开始将仕途发展道路转移到对国家内部的治理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如薛综之子薛莹,薛综早年遂吕岱开发广州,具备一定的学术功底;薛莹早年担任秘府中书郎,在孙休即位后升迁为散骑中常侍,元兴元年(264)担任左执法,后迁任为太子少傅、选曹尚书。又如贺邵,会稽山阴人,贺齐之孙,贺齐早年参与平定山越,战功卓越;贺齐子贺景担任灭贼校尉,同样从事讨伐山越;贺景子贺邵在孙休即位时,担任散骑中常侍,后迁中书令。

综上,薛莹在担任文官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促进了孙吴文化学术事业的繁荣,《三国志·吴书·薛综传附孙薛莹传》载右国史华覈上疏曰:“大皇帝末年,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始撰《吴书》。……至少帝时,更差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及臣五人,访求往事,所共撰立,备有本末。”《隋书·经籍志》载:“《后汉记》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在孙休时期,一些军功贵族不再担任军事将领,开始转向撰写书籍,足见孙休时期文治化转型开始走向正轨。

孙权在统治末期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对军功集团整治和打击的适可而止,反映了孙权对军功集团为立国之本的清醒认识。其在安排自己身后的辅政大臣时也考虑到了军功集团的实际影响力,但是考虑到军功集团在“二宫构争”中大受打击,其代表人物陆逊遭到迫害致死,为了弥补损失,孙权启用军功新贵,以诸葛恪为首辅大臣,以改善统治者与军功集团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中央政府的掌权者触发了开发领主制内本来内在的分离化的倾向”,加之辅政集团内部成分复杂,矛盾重重,导致该辅政集团迅速解体。虽然孙峻通过政变杀死了诸葛恪,实现了名义上的宗室政治,但是这时的孙吴政权仍然由全公主控制,全公主身后的钱塘全氏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钱塘全氏以军功闻名,故当时政权仍受军功集团掌控。

孙峻死后,孙綝取代其地位,并杀死滕胤、吕据等辅政大臣,实现了自身势力的一家独大,脱离了全公主控制,并废孙亮、驱逐全公主和全氏,最后立孙休为帝,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宗室政治。但在孙休和军功集团的合力下,这种宗室政治很快被剿滅,军功集团也再次接近权力的中心,孙吴的文治化转型也进入了正轨。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猜你喜欢
军功孙吴诸葛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赵盾擅权及其影响
Design of Creative Incentive Contrac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hain from Dual Perspective
诸葛羽扇
骑风火轮的跑片员(短篇小说)
古代军队如何计算军功?
军运会:让友谊之花绽放赛场
诸葛南征
孙吴“赤乌改元”考论
论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长江防御体系
朱绍侯与军功爵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