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鸽 蔡文军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传统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机会、新前景、新平台,并为清远瑶族八音突破传承困境,绽放文明新活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现以数字化技术应用为核心,融合多学科、多领域,从传承、转化、体验以及发展等四个维度出发构建清远瑶族八音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路径,进而提出突破、融合及展望探讨。
数字化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更成为推动文明发展以及文化繁荣不可或缺的重要驱动力。其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依托数字技术手段延续非遗的生命力,并以全新的理念和视野赋予其更深邃、更弘博、更接地气的价值和意义,这无疑成为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激发新动能、实现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推进非遗救助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非遗传承及开发方式实现创新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换言之,让非遗真正走出“家门”,以崭新的姿态走进现实生活,实现普及推广,数字技术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一点在数字技术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归因探讨中,更倾向于是一种“发现”,即以数字技术突破非遗传承的阻隔与边界,赋予其全新的转化、体验和发展,使其更具价值,这不失为非遗突破传承困境、实现创新发展的一条新路径。基于此,清远瑶族八音的数字化传承思考及路径探析便有了清晰指向,即坚持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在突破中拓传承、开新路,在融合中强转化、增体验,在展望中促发展、启新程。
前瞻:清远瑶族八音——非遗文化中的一抹“惊鸿”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带着浓厚历史气息和民俗韵味的一抹“惊鸿”,清远瑶族八音的厚重底色和精神镌刻虽无形却永远不可复刻。毫无疑问,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和生存的重要血脉根基,其沉淀与承载着的文化和精神印记涵养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精气神。
自称“哵惞”的瑶族八音,诞生并发展于瑶族先民的生活实践中。自瑶族迁入清远以来,作为一种音乐类民间民俗非遗,瑶族八音既是民俗文化节日中重要的音乐呈现,又真实记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和美好愿望。当然,瑶族八音丰富且多元的器乐及演奏形式也是人们对其偏爱的原因之一。早期的瑶族八音,吹打器乐“不一而足”,唢呐、皮鼓、小钹、中钹、小锣、沙锣、牛角等应有尽有,凡是嫁娶、寿诞、乔迁等吉庆之事,都少不了“八音”助兴。
瑶族八音早已深深融入民俗活动中,并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每遇喜事,最不能少的便是艺人献艺,其演出曲调与流程密切衔接,可谓精彩纷呈,淋漓尽致地演绎了瑶族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地域文学中,瑶族八音的独特气质令文人墨客沉醉,其将音乐与文化深度融合,使瑶族八音走进诗歌,以特色地域文学的形式参与到传统诗歌文化节中,打造了一场音乐与文化相结合的盛宴。
在精神表达中,瑶族八音沉淀了瑶族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智慧以及源自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其将这些积淀融于创作、植入曲调,以传统娱乐方式深入民间,与民共生。诸如瑶族婚礼中的《迎亲曲》《大开门》等,曲调蕴含了瑶族人民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表达,欢快的节奏也表达了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许。
传承:清远瑶族八音的困境与突破
2009年10月16日,瑶族八音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基于瑶族八音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如何突破瑶族八音传承困境,成为值得展开深入思考的話题。
古往今来,非遗传承多为口传心授,传内不传外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之瑶族八音并无现成曲谱可供研习,因而后继乏人的现象不胜枚举。受市场经济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及娱乐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远离故土,追逐梦想,传承人子女的学习意愿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愿意留在当地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在客观上造成了传承人青黄不接的事实。传承人断层问题愈发突显,这是对传统师徒制、亲子式传承模式的极大挑战。
在对瑶族八音传承困境进行剖析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以下情况。一是理念更新不到位,未做到与时俱进。现阶段,瑶族八音存在简单的“复制传播”现象,尽管越来越多的传播者认识到了数字化手段的积极作用,但此类数字技术只是对瑶族八音进行简单的复制,缺少对新时代传承环境的关注和思考,尤其是未能做到与现代流行韵律有效衔接、融合以及创新。二是受商业化思维的影响,瑶族八音的传承过程中客观存在偏离的现象,即瑶族八音经过创新改编后由于人为因素失去了其独有特色,对瑶族八音的传承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清远瑶族八音的音乐形态及文化底蕴极其丰富且厚重,在数字化背景下,如果传承人的观念不能变通,尤其是对数字技术的作用及优势认识不透彻、不深入,势必会错失瑶族八音借助数字技术东风实现传承发展的机会。
在突破路径上,一是对瑶族八音展开深入挖掘,认真梳理其文化内涵和独特性,并借助数字技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同时兼顾新时代背景下瑶族地区民俗活动呈现的新变化、新趋向,以及当下社会大众对音乐需求表现出的多样化特征。换言之,数字化时代下,瑶族八音的传承突破既要注重传承渠道的多样化,又要不断扩大传播范围,唯有真正将瑶族八音的“传统”与新时代音乐特征的“现代”和“时尚”结合起来,找准突破点,才能打破瑶族八音的传承困境。例如,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瑶族八音的展示空间,让更多群众有机会接触到瑶族八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认同并接纳这一独特的非遗。二是要在传承人上下功夫。瑶族八音的传承发展既要打破旧有的传承模式,又要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例如开设在线学习课程,通过以教代“传”的方式,让更多青年人成为合格的优秀传承人。
同时还应看到瑶族八音数字化传承路径的优势,以及数字化背景下瑶族八音保护与传承的新机会。受数字技术驱动,非遗传承有了新的突破。一是地域突破,社会大众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共享非遗资源,既突破了时空限制,也扩展了大众的了解途径;二是形式突破,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非遗因技术手段拥有了全新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提升了音乐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审美效应。
融合:清远瑶族八音数字化传承的融合路径
关于清远瑶族八音数字化传承的融合思考,应把握好转化与体验两大要素。
首先从数字化转化层面来看。推动清远瑶族八音数字化转化无疑是实现瑶族八音创新发展的关键。从转化路径来看,要善于跳出固有思维,坚持数字化思维,构建瑶族八音传承发展新样态。例如可以借助影视综艺、动漫游戏、数字藏品等,通过利用瑶族八音的非遗元素符号,全力构建瑶族八音的数字化传承发展新生态。
其次从数字化体验层面来看。要想真正实现瑶族八音的活态传承,离不开社会大众的感知与体验。其中,基于数字技术手段的应用,瑶族八音可以更为轻松便捷地打破时空限制,契合社会大众的观看习惯,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例如,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云展览、数字文旅等,利用VR技术、短视频技术等打造围绕瑶族八音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景。如此一来,数字技术不仅帮助广大群众链接了瑶族八音的数字化体验场景,而且也推动了瑶族八音的数字化创新发展。
从清远瑶族八音的转化与体验两大数字化传承发展的融合路径来看,不论是对于推动数字化转化的深入开展,还是对于数字化体验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相应体制机制的“保驾护航”。基于此,研究认为有必要构建针对清远瑶族八音数字化传承发展的引导和保护机制,以机制建设為抓手,推动数字化传承发展实现转化与体验的深度融合。
在策略方面。一是地方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好自身职能,通过健全保护机制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可以说,清远瑶族八音要想“走出去”,实现更大的发展与跃升,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为此,有必要将瑶族八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年度总体规划中,在给予其政策支持的同时还要落实好责任,完善考核体系,为瑶族八音的传承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二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法律法规,通过强化法治保障为瑶族八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在这一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还需加强实地立法调研,整体研判清远瑶族八音传承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据此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法规。三是要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通过构建常态化保护机制,营造全社会重视非遗、保护非遗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凝聚强大合力,尤其是对于瑶族八音传承人的诉求和意愿要高度重视,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促使越来越多的传承人参与进来,为瑶族八音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四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瑶族八音传承发展活态化,还需要加强与教育教学领域的合作。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开设兴趣班、培训班,加强瑶族八音课程建设,让这一非遗走进校园、深入课堂,让广大中小学生近距离感受和体验瑶族八音的独特魅力。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例如通过完善数据库建设丰富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创新瑶族八音的数字化呈现形式,使其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兼顾数字化师资力量的建设,对于数字化教学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的学校,要注重加强教师队伍的系统化培训,以此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职业素养和技能。
展望:清远瑶族八音数字化传承的未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为突破非遗保护与传承困境,党和国家出台了基于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一系列措施。200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要“鼓励地方通过大众传媒等手段普及非遗知识,促进社会共享”。2010年10月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旨在借助数字技术手段使我国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也进一步指出,要“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鼓励商业网站与相关专业网站设立网络销售平台,帮助推介传统工艺产品”。2020年《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强调,“必须遵守数字产业化的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也强调加强非遗数据采集标准化研究,制定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规范。
由此可见,数字化技术已成为新时代保护非遗的新手段和新举措。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方面,数字技术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打破地域限制,增进大众对非遗的认识与理解,提升非遗的生命力。此外,针对清远瑶族八音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清远市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明确提出瑶族八音要坚持多元化传承方向。
展望未来,数字化传承路径无疑是清远瑶族八音的重要发展方向。研究认为,在瑶族八音数字化传承的未来发展方向上,有必要加快构建非遗数字场景,即通过借助数字化技术加快构建虚拟化空间,并以此为载体,建立起瑶族八音的本土和跨域场景,以瑶族八音的当代保护、传承与创新实践作为主要内容,以传承人群体、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学界以及社会大众等为主体,进而构建起清远瑶族八音基于数字化传承方式的全景式、体验式、立体化的创新传播方法。
清远瑶族八音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还要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快变革与创新。例如借助数字化工具不断丰富瑶族八音的多元化呈现方式,通过不断加强对瑶族八音的宣传引导,让瑶族八音真正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同时,还要使其与文旅产业相结合,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与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让社会大众可以在线“畅游”瑶族八音,了解瑶族八音的方方面面。还要加强文创产品以及衍生产品开发工作,让四方游客感受到瑶族八音的独特魅力,以文创产品为媒介,走进瑶族八音,传播瑶族八音。
总之,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人们要高度重视清远瑶族八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特别是要把握好数字技术带来的新机会,综合研判和分析瑶族八音的传承发展困境,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瑶族八音的数字化传承。与此同时,在依托数字化手段推动清远瑶族八音传承发展的进程中,还要破除旧有的传承模式,通过以教代“传”的方式培养传承人,同时加强瑶族八音与现代流行韵律的有效衔接、融合及创新,并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深入挖掘。在数字化传承融合路径上,要把握好转化与体验两大要素,推动清远瑶族八音的数字化转化,构建瑶族八音数字化传承发展新样态,并注重大众体验,通过丰富数字化体验场景推动瑶族八音数字化创新发展。还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和完善非遗保护传承相关法律法规,为瑶族八音传承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瑶族八音活态传承的人力资源保障。在未来传承发展方面,要以党和国家的政策为指引,借助数字化技术加快构建非遗数字场景,汇聚多元主体力量,推动清远瑶族八音全景式、体验式、立体化创新传播。还要与文旅产业密切结合,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融合发展模式。
本文系2023度清远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数字化视阈下清远瑶族八音的传承研究”(编号:QYSK2023062)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