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融合强“五链”打造栖霞科创新引擎

2023-12-25 13:03
中国科技产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栖霞区栖霞科技

◎ 本刊记者 白 静

南京市栖霞区位于南京主城东北部,东邻镇江、北临长江、南依钟山、西融主城,占地395.44 平方公里,下辖九个街道,常驻人口约70 万。因境内有江南第一名秀山——栖霞山,每临深秋,丹枫似火,灿若凝霞,故名“栖霞”。栖霞区是南京重要的科教中心和航运中心,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科技、人才集中区。2022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6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79 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南京市前列。

栖霞区作为南京市重要的科技创新主战场、策源地,具有特殊区情,区域内既有位列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十强的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又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的仙林大学城。近年来,栖霞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南京市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最强增长极”、建设“最美新栖霞”,因势利导,推动行政区、开发区、大学城的三区联动,加快推进协同链、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服务链“五链”融合,深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提升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全力以赴促融合,构筑发展新高地!”早在2023 年开春,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就对栖霞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作为经济大区、科教大区、人口大区,兼有行政区、经开区、大学城三大板块的栖霞区,一直以来都是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一周之内推动两家企业上市科创板;集中签约落地一批批优质项目;在全市“五拼五比晒五榜”首榜中斩获“拼经济比贡献”红旗激励;2023 年第二批科技型入库企业645家,两批次累计入库企业达1282 家,同比增长67.49%;外贸进出口进度位居全市前列……2023 年上半年,栖霞区成绩斐然。

站在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风口之上,栖霞区将破题之笔点在了“创新”上,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做强做优主导优势产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的发展路径已跃然纸上。

三圈融合,构筑区域创新协同链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不竭动力。自从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其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区域科技创新重要中心的脚步愈发稳健。作为南京创新研发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栖霞板块坚决扛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重大责任,发挥好大学城创新圈、行政区孵化圈、经开区产业圈“三圈叠加”优势,以实干实绩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栖霞区委、区政府坚持系统思维、因地制宜,通过创新要素的有机叠加和耦合聚变,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完整生态链条,释放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具有栖霞特点的“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产业化在开发区”科、产、城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格局。

强力推动仙林科技城转型发展。栖霞区聚集有18 所高校,其中仙林大学城拥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12 所驻区高校、20 万师生,是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区。依托大学城的科教人才优势,加快向科技城转型,南京大学、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7 家单位拥有1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00 多个,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到60 件。南京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被授予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综合指标连续四年全市第一。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孵化功能。全区累计建成科技园区16 个,建筑面积550 万平方米。孵化平台7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共计17 家,累计孵育服务企业团队超5000 家。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创新推行“孵化+投资+产业”新型模式,打造有较大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龙头科技孵化平台,为招引科技型企业、孵化优质创业项目落地提供空间承载基础。

全面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了新型显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及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未来产业。其中,光电显示产业产品领域涵盖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超1000 亿元。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700 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200 亿元。近年来持续引进了爱尔集新能源电池、蔚来XPT 三电系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部企业,产业规模超600 亿元;打造中国(南京)智谷,落户人工智能企业400 多家,核心产业规模超80 亿元。

校地联动,共建科研体系创新链

充分利用驻区科教资源,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让高校科技创新资源走出校园,探索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路。

联合攻关促攻坚。按照“人才科研团队+转移转化平台公司+产业链项目公司+产业基金”四位一体合作模式,与国内外高校共建市级新研机构57 家,汇集科研人员1413 人,孵引企业1500 余家,发明专利申请936 件,2023 年实现营收90 多亿元。图灵、地理信息、先进激光、南邮信息等6 家高水平新研机构在孵育引育、技术转移等方面成绩突出,连年绩效评估优秀。高校、院所和企业以科研平台建设为着力点,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硕果累累。2023 年,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建安装、国能研究院等36 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

人才交流通渠道。依托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栖霞团团员、“百校对接计划”科技人才专员等124 人作为校地合作的组织员和联络员,帮助企业精准对接知名高校院所科技资源。累计聘请135 位高校高层次人才前往康尼机电、海陵药业等重点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带领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科研成果从“象牙塔”走到车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涌现出了例如中建安装与南京工业大学、英田光学与南京大学、华威医药与中国药科大学等众多校企合作优秀案例。以“院士暖心行动”“羊山湖化学生物学论坛”为契机,加深与院士间的交流互信,进一步发挥驻区院士团队的领军作用,加快形成重大科技成果策源地。

校地共建引双创。统筹布局全区550 万平方米孵化载体,其中南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南师大科技园、南邮科技园、南工双创大楼、南信院科技园等高校科创载体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集聚各类企业8000 余家。布局建设南京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枢纽区、南大产业技术研究总院、南京南邮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推动高校优质学科资源与科技成果落地。分别联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签订全面深化科技合作协议,开启校地创新融合发展新局面。

项目引领,升级科技创新产业链

围绕产业抓创新,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加速布局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全面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聚焦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推动产业向“高、精、尖”攀升。海陵药业、恒电电子、英田光学等承担的16 个重大项目获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1.43 亿元,22 个项目获得省重点研发项目资金支持4182 万元,27 个项目获得市重大科技专项、生命健康专项、双碳专项、国际联合研发、新研机构联合攻关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2799 万元。

鼓励建优建强科研平台。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产业联盟、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以政策供给鼓励逐步推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共建。推动13 家国重实验室与地方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对接,以国家级科研资源辐射赋能地方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建有国家、省、市级企业科研平台225 家。近年来,13 家省级以上企业科研平台绩效评估为优良等次,获省级奖励资金总计830 万元。

引才育才扩充研发智囊。围绕全市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战略部署,聚焦高端人才引进,打造招才引智“强磁场”。全区集聚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800 余人,其中诺贝尔奖、图灵奖、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89 人,江苏省双创人才(创新类)200 多名,市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近3000 名。提档升级紫东国际人才街区建设,吸引海外留学人才361 人,全力支持海外人才落地创新创业,持续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22 年9 月,南京市栖霞区被确定为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省级试点。自设立试点以来,栖霞区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青年创业就业、生活安居等方面,实施“青春五优”行动计划,推出一系列普惠政策和改革举措,以青春五优助力青年无忧,让栖霞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栖霞更有为。

要素组合,优化区域创新生态链

通过科技政策引导、联盟资源碰撞、数字工具提效,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努力打造创新氛围最浓、创业成本最低的地区。

加强科技政策赋能。连续两年整合出台“科技创新22 条”、《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速释放区域科教活力、促进校地融合、助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支持,促进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2023 年全年累计下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超1 亿元,高企享受高企所得税减免金额约8 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超6.5 亿元,切切实实帮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组建区域创新联盟。创新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区域特色产业联盟,集结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服务机构共享资源、共谋发展。仙林大学城11 所高校和5 家科研院所成立仙林科技城发展联盟,充分释放大学能量,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和良性互动机制。组建栖霞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联盟科协、集聚生物医药企业930 家,入选2022 年省社会发展(生物医药)项目、2022 年市生命健康专项15 项。组建栖霞双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结会员单位45 家,推动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实现技术交易673 项,金额达5.44 亿元。

探索智能服务手段。打造“栖智宝”交互小程序,让全区创新主体通过指尖即可发布、查询、共享科研成果、技术需求。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联合区内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开发超级产业智库《栖霞科创情报云图》,深入采集、挖掘、分析相关大数据情报,对产业要素、资源特征和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建模,形成产业经济全息数据图,围绕“产、学、研、用”的功能模块,形成了从研发成果到场景应用再到产业落地的全方位情报网络,为拓展产业创新资源、探索应用领域、预判产业趋势提供了重要抓手。

市场主导,完善技术转移服务链

采取第三方外包全市场化运营方式,打造“霞科行”栖霞区技术转移市场,加快建设完善区域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市场化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集成多方服务资源。“霞科行”技术转移市场实行线上平台、服务大厅和市场运营体系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有效互动。创建38所高校院所参与的栖霞高校技术转移联盟,设立南京大学等12 家高校技术转移分中心,疏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引进60 家涵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金融投资等多类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建“企业科技专员”“企业科技副总”“高校科技联络员”“专业技术经理人”四支专业技术转移队伍765 人,活跃在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一线。

活跃技术交易氛围。建立四大数据库,累计收集“科技成果信息库”18827 项、“企业技术需求库”895个、“高校院所专家库”1780 名、“校企科研平台库”274 个。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举办企业高校行、高校专家巡诊、企业家沙龙等“栖智荟·霞科行”品牌产学研交流和技术转移活动300 余场,参与省J-TOP 创新挑战季、省成果(专利)拍卖季、技术经理人培训及沙龙活动等多项活动,进一步激活创新创业氛围,释放科技市场活力。

发挥基金引导作用。积极推进栖霞区“信易贷”专场推介会,联合中国银行、南京银行开展“融资直通车”“创鑫行动”等专场活动。2023年全区累计服务478 家科技企业,科技贷款授信金额45.34 亿元,为企业注入金融“活水”,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底气”。完善成果转化和并购引导基金体系,探索建立具备政策、环境、功能支撑的基金产业生态圈,吸引更多市场化基金和专业机构落户,切实提升科技金融支持推动实体经济能力。

未来,栖霞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相结合的创新资源配置体系,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和成果转化全链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扩大“朋友圈”、赋能“创新圈”、做强“产业圈”,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发展态势,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潜能”,为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猜你喜欢
栖霞区栖霞科技
栖霞区燕子矶街道:“三线三心”绘就最大侨心圆
南京市栖霞区徐家村M4 出土器物
南京市栖霞区徐家村M1 出土器物
科技助我来看云
丘陵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规划探讨——以栖霞古镇都村为例
科技在线
南京市栖霞区“8.29”医疗废物非法处置案
科技在线
赵学敏书法作品
赵学敏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