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瑶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3-12-25 22:21:57梁翠霞刘梦乐
江苏商论 2023年11期
关键词:瑶族传统文化

梁翠霞,刘梦乐

(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16)

一、瑶族文化概况

瑶族在中国总人口中约有285 万人, 瑶族的民族主体在中国,部分在外国。瑶族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贵州地区、湖南地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由于瑶族的来源传说、生产方法、居住地和衣着不同等特征的差异,形成了三十多个不同的称谓,比如盘瑶、过山瑶、白裤瑶、茶山瑶、红头瑶、黄花瑶、花蓝瑶、平地瑶等。 瑶族支系称谓繁多,这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比较罕见。

在历史上,瑶族是一个以山为伴的山地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瑶族就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共同体,他们的先祖相传是在公元前221 年的秦朝时期就生活在湖南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 后来随着战乱向南迁徙。 现在的瑶族人大多散布于湖南、广东、广西、云南、江西等的崇山峻岭之间,村庄也大都在海拔一千米的山地密林里,房屋的建筑特色有草屋、楼房、青砖瓦房和吊脚楼等。 千百年来瑶族人民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为维持生存和发展只得住山吃山、以山为伴、一山为生,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开出一条求生发展之路。民间有句俗语“岭南无山不有瑶”,就是对瑶族居住状况的一个生动描述。 平地瑶是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盘瑶的一个支系。历史尽管和盘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又具有自身的历史特殊性和相对独特性。平地瑶原来是在山上居住,但到明代的时候从山上下来到平地上居住, 受汉化影响比较大,因此也就称为平地瑶。 蓝靛瑶也叫“山子瑶”,在山里过着定居生活,所有布料都是自己纺纱,用的是原色棉料土布。古时,人们偶然看到了一种叫作蓝靛的草本植物,蓝靛草能够将布染成蓝色,从此穿上蓝色漂亮衣服的“山子瑶”就称为蓝靛瑶。 这种长期的迁徙流动和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使得瑶族形成了本民族的地域文化和支系文化以及文化多样性。

在饮食方面,瑶族以玉米、稻米为主食。 在接待礼仪方面, 一般身穿精美传统瑶族服饰的瑶族姑娘会摆拦路酒、唱迎客歌,等宾客在村外喝了拦路酒,瑶族姑娘才能迎客进门, 这是拉近主客距离的一种见面礼。

瑶族服装号称“五色衣”,染色、刺绣、挑花、织锦等民间工艺水平极高,颜色主要以蓝色、黑色、白色等居多;款式也丰富多彩。 因分布较广,各区域略有不同。虽然不同族称的瑶人服饰有着许多不同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五彩斑斓一直是服饰的重要特征和风格。 瑶绣是瑶族在悠久的社会发展中所积累形成的传统手艺,不论是巾帽、襟领、胸背部、腰带或是绑腿直至伞袋、挎包等,均绣有五彩的图案花样,非常艳丽。 图形来源于自然生活,如飞禽走兽、行云流水、山花野草以及各类自然界中的奇特景色,这些都被加入瑶族女子巧夺天工的绣花当中。 瑶族服装是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结晶, 而浆染也是瑶族最传统的印染方式之一, 主要流传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一带的白裤瑶中。 在南丹县里胡瑶族乡生长一种叫作粘膏的红树,当地人用刀把茎皮割破后,使树汁缓缓地滴入器皿中,拿回家煮制,便成了涂料。然后再用自制的铁质染刀沾煮制过的树液, 在白毛毡上描画印花图样,最后再将布置在蓝靛缸中浸染。整个描画图样的步骤中,虽没有量尺、圆规等,但所表现的线条都整齐而均匀。而且因为树汁的保存,绘成图画纹理的部分都未被蓝靛染色, 形成了蓝黑分明的树浆染成品。 这些民间工艺既表现了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又表达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瑶族的独特民俗方面,有歌舞表演、打油茶、做糍粑等习俗。 “度戒” 是瑶族社会非常重要的习俗,在瑶族地方,凡男子成人之时,都要受到氏族长者们的度戒考验, 这也是一个传递瑶族文化和进行伦理教化的重要典礼仪式。 “度”就是传授应遵循的原则,“戒”就是控制束缚人的条规,只有通过度戒才能进行婚姻成家和参与社会。 “度戒”是古代瑶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礼仪,包括道德、教育、族史、族规等教育,对于传承瑶族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瑶族山歌,意即赛过了花朵的语言,是瑶族群众传递信息、互相沟通的第二种语言。瑶族的民歌曲调和谐委婉,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平民小事,大至社会历史沧桑,小至农事婚丧喜庆,脱口而出,都有好文章,通过对歌来物色对象最具特色。 在中国广西凤山县,由于蓝靛瑶和壮族长期杂居, 与壮族的传统习俗文化相融合,瑶妹们用壮语来唱山歌,音乐高亢急促、清越昂扬,音调特点显著。走进平地瑶的聚居地,随时都能够听见瑶族的蝴蝶歌, 它是平地瑶一个主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是他们之间交流心理、交流生活经验的主要方法。 蝴蝶歌将汉族与瑶族的传统文化融合到一起, 在演唱时产生的歌声仿如昆虫在展翅舞动时产生的优美之音, 同时也是富川县瑶族人民在劳作之余,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妙中表达的丰富情感。 因蝴蝶歌在传唱的过程中, 沿袭并保留着大量有关瑶族的生活风俗、 生产劳作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被国内外的人们喻为“瑶族文化发展史诗”。

千百年来孕育的瑶族文化,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变迁,整个的瑶族文化就是一个大融汇、大包容的文化。

二、瑶族文化现状

(一)瑶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成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之所以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 最深层的原因在于各自文化的不同。 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深层、最基础、最可靠的力量,深深地植根在社会、民族中的精神血脉之中,称之为文化DNA 即文化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与文化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它不但对于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和进步有着重大价值, 同时也对揭示人类精神发展的多样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盘王大歌与瑶族长鼓舞都是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庚妹是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大歌”的第十一代传承人。 盘瑶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 包含了瑶族大部分人口, 因信奉盘王而出名。 盘瑶的另一种典型文化特色,就是以长作为祭奠舞蹈,在祭奠仪式中不断地表演舞蹈动作,传播范围也非常广泛。 瑶族为缅怀先人而制作的长鼓,以及为祭奠先人而跳长鼓舞,是瑶族主体文化的重要特征。 长鼓舞在瑶族流传近千年,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也是瑶族传统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鼓舞大部分表现出瑶族民众的生活风俗,也表达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有着瑶族独特的文化风貌。 从表现形态上充分展示了瑶胞的性格特征与气质。 每逢新年或传统节日,瑶族民众都会即兴而跳,一呼百应,场面十分壮观。

除长鼓舞以外,瑶族刺绣同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绣在2015 年被列入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精美的绣片曾被联合国选用在商务笔记本的封面上,作为联合国赠送各国的礼品。 房春花就是瑶族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刺绣经验。 她掌握了八排瑶绣和各种图案的刺绣方法,在设计瑶绣图案和瑶族衣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瑶族服饰传承人庞伊蔓认为瑶族的图案和花式意义有很大讲究。 近年来,含有民族元素的服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成为人们穿搭的首选。 对瑶族服装的穿着度、接受度、认可度在逐步上升。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现了全面专门经营瑶族服装的服饰店, 不仅能够把服饰文化传承下去,而且可以让外界看到瑶族丰富的民族服饰。

瑶族金锣舞具有很好的民族研究价值和舞蹈艺术研究价值。 为了让瑶族金锣舞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百色市田东县建立了瑶族金锣舞传承基地, 积极推进瑶族金锣舞进课堂的活动2014 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瑶族金锣舞被列为第4 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未来的保护措施中,田东县还成立了文化传承展演中心, 通过手耳相传,来掌握金锣舞的动作要领。 田东瑶族金锣舞为认识当地瑶族的历史、社会、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提供了宝贵资料,它保持民间舞蹈所固有的原始艺术风格,与当地瑶族的生产活动、节日活动和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让其持续稳定地发展。

此外,瑶族人在长寿、美容与医疗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造诣水准。 在古代的中国南方,生长着许多茂密的植物,喜爱居住在山里的瑶族,对山中植物的属性颇为熟知,产生了傜医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瑶医药的传录方法均凭口耳相传和指药相传。 同时,瑶浴也是瑶族最重要的外用医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命脉,至今仍然是瑶族地区妇女保健的良方。 在2008 年,瑶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务院和当地政府正在逐步深入地推动全国瑶族历史文化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 努力建设好瑶族样板的历史文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尤其要把瑶族中一些很有意义的历史遗迹加以保存、修缮和充分利用,不仅能保护瑶族历史遗址不受到破坏, 同时也可以使之更增辉添彩,以便传给后代子孙。

(二)瑶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随着中国现代文明的传承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瑶族支系较多,部分瑶族支系的传统文化习俗面临着失传和消亡的困境。

在多民族杂居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受多元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瑶族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 瑶族金锣舞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 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经商打工,在大石深山里还能跳金锣舞的人大多年事已高,甚至已经过世。 瑶族金锣舞的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 学生全部搬去外面读书,年轻一辈对瑶族民歌缺乏学习兴趣,唱山歌的人比较少,瑶歌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一代人会唱。 有的认为难学,没有耐心学,以至学到一半就停止了。山歌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仍然存在,因此部分瑶歌面临着失传风险。 部分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瑶族的盘王大歌和长鼓舞。

瑶绣来源于瑶族历史,来源于爱美天性的瑶族妇女对大自然的热爱、观察和理解思考。 瑶绣基本都是代代相传的,不过有一些传到几代之后,就没有人愿意去做了。 瑶绣是瑶族人民的古老手工艺,一针一线反映了瑶族妇女的匠心独具。 由于社会发展的变化,瑶族的传统服装制作习俗也在悄然地进行着变化。 随着一些瑶家女子在外工作或远嫁他方,刺绣习俗开始逐渐弱化。

由此可见,一个民族要壮大,就一定要保存和发扬好自身的民族文明。瑶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流传,因此要重视对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对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承已经成为重大课题。

三、新时期瑶族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承

现在国家提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作为瑶族的后人, 应该把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使其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加完美。

(一)满足精神资源传播和精神再生产需要

如何使瑶族文化、瑶族服装、瑶族工艺、瑶族刺绣等重新活化,能在新的时代变成新的民俗,从而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将瑶族优秀传统文化束之高阁,并不是传承。 要全面了解瑶族文化,让瑶族元素能够促进孵化研发中心和众创空间,在校企合作的中,共同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在新时代立足于文化创意和工艺美术的发展需求,依托瑶族丰富的手工技艺非遗项目, 深入挖掘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加以传播。 对瑶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让一些停滞的瑶族文化标本成为破圈的现代艺术,使得瑶族的一些非遗文化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只有瑶族文化走出去,吸收先进营养,才能更好地发展瑶族的文明。

(二)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封建社会,瑶族历经苦难。 新中国成立以前,金秀大瑶山的一些地方仍然是刀耕火种,瑶族同胞得不到平等的政治权利, 生活贫苦。 20 世纪50 年代初,大瑶山瑶族5 个支系之间由于贫穷,时常为争夺山林、耕地和水源发生争斗。 在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在新时期加强了瑶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开发,把文化软实力变成促进少数民族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硬基础。

乡村旅游,文化是魂,应要重视文化的振兴。 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非遗在旅游中的科学利用,既符合非遗传承规律,又符合旅游元素开发需要。 在文旅结合下,“非遗+旅游”不仅能够使文化传承的工艺得以继承与弘扬, 更能够为本地的文化旅游企业加分,形成发展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满足瑶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千年瑶寨是中国国家文化历史传统名寨,体现出了连南瑶族乃至整个中国瑶族地区古老而深厚、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 为能够更好地继承古老民俗文化, 提升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形成维护非遗的良好氛围,连南千年瑶寨进行非遗展演旅游文化节。 该文化节把当地的非物质传承民俗艺术文化活动充分整合在区域内,众多具有瑶族特色的“非遗”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表演和艺术展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游客们能在游览观光的过程中直观地去感受和体验。 这同时也为当地的民众创造了很多的商机,给当地的瑶族同胞带来比较可观的收益。 除了开展具有瑶族文化气息的展演之外,许多瑶族手工艺品,都可以在观众面前展现。 这些清秀精美的工艺品都具有瑶族文化气息,可根据游客的不同喜爱进行定制。 这些工艺品的销售,是本地瑶族同胞的另外一种收入途径,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乡瑶族大寨村曾经是贫困区,在通过政府扶贫政策和他们自己的共同努力下,当地农民充分发掘了农耕文明和瑶族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形成了梯田景观,吸引不少国内外的游客。 许多农户发现了新商机,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回乡创业, 村内的民宿和餐饮业快速发展,农户们过上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观光”的崭新日子。 梯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这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瑶族文化也得以保护和传承,在旅游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瑶族文化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传播的路径研究

将瑶族优秀传统文化束之高阁,并不是传承。只有让瑶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瑶族民众的心中并记住,这才是让瑶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关键。

(一)推进瑶族文化发展理念创新

相传在很早以前, 瑶族的祖先生活在山区,那里的鸟雀繁衍甚多,在熬过冬天之后,就会偷食人们种在地里的种子。 其中,一个叫盘云寨的地方,遭受鸟灾最为严重。 然后,寨主带人向盘英姑寻求办法。 盘英姑认为这些鸟雀与瑶族人民为邻,虽然给寨子带来了麻烦,但是人应该选择用温和的手段来驱赶这些鸟雀。 用歌声将鸟雀引到山上去,聚在某一地,既不伤害鸟雀,也能防止粮食被鸟雀偷食。 后来,瑶族人民就将唱歌赶鸟的习俗延续下来。 从瑶族赶鸟节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新时代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新中国成立之后, 解决金秀大瑶山同胞的生存、民主平等和政治权利等问题,是当时中央访问团的工作重点。 中央访问团与金秀大瑶山瑶族五大支系的246 名代表开会协商,缔结了《大瑶山团结公约》,公约按照瑶族“石碑制”的组织形式,镌刻在石碑上,成为人们遵守的“石牌法律”,逐渐地使得瑶族文化具有新时代背景下的维护民族团结的精神。 瑶族人民历来有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甚至改编成歌曲进行传唱,比如“水有源来树有根,为人要报父母恩;孝顺好比屋檐水,点点滴滴不差分”,在传唱中把孝老爱亲的传统传递下去。

在以前桂北的大山里,有很多红军伤员在百姓家中居住,他们当时条件艰苦,又没有完备的医疗用药,瑶族姑娘赵正妹就用当地瑶族治疗一般创伤的方式,把茶叶熬得浓浓的,用来帮这些红军伤病员清洗伤口。 然后再用茶叶的渣渣,把它捣乱以后敷在伤口上。 这体现出瑶族人民具有扶危济困和感恩的品质,也正是新时代所提倡的优秀道德品质。

在新时期,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使传统瑶族民族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文明相适应,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和谐,创新发展瑶族文化理念,使瑶族文化在传承转化中得到发展。

(二)着力培养瑶族文化人才

瑶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的人才,应着力推动瑶族文化在学校的落地生根。 对于瑶山的民族小学,几乎85%的学生是瑶族,当地学校应大力实施非遗进校园的活动。 通过将生动有趣、独具特色的瑶族传统节日以及民俗文化引进校园活动, 将瑶歌、刺绣、陀螺、猴鼓舞等特色民俗文化引入学校课堂教学,能提高瑶族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荣誉感。 开展瑶族长鼓舞课堂教学,让民间的“鼓王”艺人给学生授课, 在讲授过程中不但讲制作要领,还应注重让学生全面了解这门技艺的产生源头、文化符号等蕴含的深层内涵。 成立校园瑶族铜鼓舞表演队,表演队成员可涵盖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儿童。 开展瑶族刺绣课堂,设立“小小传承人”活动项目,对学生进行一针一线的传承教学。 瑶绣以做工精细、工艺考究而著称,针法和绣法有十多种,用色鲜艳、纹样多姿多彩,技艺精湛的瑶绣图案从正反两面来看都很精美。 民间的瑶绣艺人在平常的空闲时间,可以接受学校的邀请到学校给学生进行刺绣培训,不断提升学生的刺绣水平。 传授瑶族刺绣的基本针法、绣法、穿针引线法等,让学生大开眼界。 同时,学生可以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了解瑶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年轻一代认真学习瑶绣的技法、色彩运用和图案构造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这既是对瑶族文化的弘扬,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刺绣技艺如何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探索。

做好瑶族人才在民族工艺方面的专业技能培养工作,将非遗保护和瑶族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工作有机衔接, 使广大瑶族青少年近距离地接触非遗、了解非遗,从而实现瑶族非遗文化在青年世代身上的传承和发扬。

(三)加强瑶族文化传播平台建设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为瑶族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一个有效、高效的平台。 在当今移动网络时代,怎样把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高效地传递给社会大众,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互联网在保护、整合和利用瑶族文化资源上,正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 我们应运用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创新瑶族文化的现代传播方式,提高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现代转换力与传播力。

在当今高度数字化的网络时代,为了瑶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创造与发扬,“互联网+传统文化”无疑是助力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向前发展的有效形式。 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网络时代下瑶族民俗文化发展课题,提高瑶族群众的民俗文化意识和能力,推动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民众的心中并走向世界。 借用兴盛的互联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能够找到新的语境、新的形式,能够找到很好地诠释文明的方式,形成现代人理解的语境、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 例如,95 后的年轻人徐维笙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级瑶族芦笙制造技术的主要承传人。 他长年苦心专研瑶族芦笙制造工艺技术,自研创新,制造出了色彩各异、形状多变的芦笙。 他在找古籍、绘图、打音片、钻孔、选青竹这一道道作业中留下了勤劳的汗水和满满的希望。 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仅能够把他的作品推广出去,而且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

结语:瑶族世世代代在深山繁衍,形成了宝贵的瑶族传统民俗文化。 热情奔放的瑶族舞蹈,生态自然的生存模式,古朴美丽的文化情感,构成了瑶族浓郁而完整的民族文化。 传承和弘扬非物质传统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瑶族的源远流长和浩瀚璀璨的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新时代,我们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把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活化好、传播好,继续保持鲜活,使价值能够获得普遍认同。

猜你喜欢
瑶族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瑶族织锦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瑶族舞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