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中国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2023-12-25 21:52蔡朋龙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系体育

蔡朋龙,汪 毅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应对复杂严峻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实现国家现代化具有长远和重要的战略意义。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任务的重要支撑。2019 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到2035 年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当前,中国体育产业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资源禀赋、人力资源、消费需求倾向、技术发展路径正重塑着体育产业发展新的格局;另一方面,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正处于努力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关键时期,但体育产业体系面临“有业态、无体系”“有链条、不畅通”“有要素、不协同”等突出矛盾[1]。如何攻克这一困局,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署,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成为时代所盼。审视既往研究,虽然诸多研究对我国社会特殊语境下体育产业发展现实状态的探讨能紧扣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这一关键点[1-2],但对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还缺乏系统分析。何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构建内在逻辑取向是什么?构建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位和体育产业发展新阶段,基于系统协同论、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等理论,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1 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产业体系通常被视为国民经济各种产业类型、环节、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整体[3]。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产业生产状态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则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提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从要素实体经济和要素投入关系赋予其新的内涵,提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下,提出“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阐述的变化,体现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点由偏重倾斜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态优化,向关键要素及其互动关系、支撑条件转变。关于现代体育产业体系,2019 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从产业链完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要素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实践要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相较于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相关政策阐述更加注重驱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产业构成和表现形态。这为全面把握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提供了根本依循。

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的界定需囊括现代产业体系的共性内涵。自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产业体系”概念以来,学界从结构优化[4]、产业融合与集群[5]、产业要素与实体经济[3,6-7]、开放经济[8]和国际竞争力[9]等视角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界定。虽视角和研究的产业层面不同,但从共性内涵来看,现代产业体系是一种具备面向未来发展趋势、更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产业发展架构,具有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协同发展的系统性、新型的产业跨界融合、产业链完整、竞争力强等特征[7,10-11]。

综上,本研究认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是顺应技术、需求、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依托技术、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通过创新实现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与现代体育服务业互动发展,达到高附加值、强产业关联、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强的新型体育产业系统。(1)价值引领。由改革和创新驱动的新型体育产业体系,能够锻造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力量,赋能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能够把体育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为体育文化服务力、生产力、创造力,肩负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重任。(2)创新驱动。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创新性不仅表现在驱动产业发展核心产业要素创新,更体现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的渗透加速,并不断衍生出新产业。(3)要素协同。灵活协调的现代金融、高效创新的人力资本,以及以大数据、5G 等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进步与体育生产、销售、消费深度融合并加速应用落地。(4)产业链完整。体现在纵向层面,形成完整的体育产业链并能够控制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和关键环节;在横向层面,体育产品服务供给与消费需求平衡充分;产业间融合互动性强,辐射和带动效应更加凸显;在空间层面,区域间能够实现产业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5)产业结构优化。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是以高效益、高价值延伸、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与技术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的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互动发展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6)强竞争力。体现在拥有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有序协同的组织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中竞争能力强;具有全球体育资源配置能力,能够嵌入全球体育价值链体系,并占据国际产业链高端地位;拥有高品质、高附加值、多层次的产品体系,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更加注重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并在幸福产品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优势。

2 新发展阶段下影响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构建的主要因素

2.1 需求升级:人们美好生活需求加速新的体育需求

体育需求与消费习惯必将引致生产方式、模式的创新,进而成为推动体育产业体系动态演化的首要变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阶段,体育消费需求、消费理念、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消费需求的个性化、集成化与便利化。个性化消费是满足自身消费偏好,且能够愿意消费的内容,仅为自己个人定制的产品与服务。当代体育呈现仪式化、社交化、分众化、碎片化和娱乐化等新特征,是个人按照自身需求和偏好定义体育[12],这就要体育生产提供垂直细分市场,完善分众化产品。集成化消费,是消费者分散的消费需求的一揽子集中满足。体育要符合并完成消费者对高品质、美好生活需求的表达,需健全体育融合化产品的供给,使体育产品贯穿于衣食住行。便利化消费,是消费者使自己分散碎片消费能够有效率、更方便地满足。随着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在体育产品垂直营销领域的应用,体育需求更加追求极致体验,迫切需要传统体育产品供给模式、商业模式转型。

2.2 政策支撑:体育产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体育产业政策虽不是直接的生产要素,但具有优化和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引领体育产业体系的演变。近年来,《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密集出台,体育产业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路线日益清晰。国家对体育产业定位的表述表明,体育产业在产业部门性质上实现从复合型产业到幸福产业的转变;国民经济的地位实现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转变,并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将不可替代。但从产业发展阶段而言,我国体育产业虽呈现后发优势明显、数量增长迅猛,依赖于要素驱动下数量的粗放式增长,难以兼顾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时代诉求。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1.1%,与同期旅游、文化、养老等幸福产业(4.1%、4.42%和5.51%[13])相比,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不显著,急需探索体育产业体系升级的现实路径。

2.3 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加速渗透推动体育产业体系变革

科技重大进步必然导致产业创新发展,促使产业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推动下,体育生产方式、体育市场结构、服务流程贴近、资源配置方式和市场商业逻辑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体育产业重整和再构加速进行。如线上线下体育场景的有机结合,创新体育消费场景;体育智能化装备与场馆、数字化体育零售等新业态和新产业模式发展,进一步催化体育市场组织方式变革。总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渗透,推动体育产业生产方式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构成了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技术基础。

2.4 国际贸易影响:应对体育国际贸易形势不确定性的重要举措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不断演进下,若创新利用国外资源、塑造国际合作与新竞争优势,需使本国产业体系做出相应调整[14]。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剧,加之全球体育产业供应链出现收缩性调整与重组[15],我国部分外向型体育用品企业面临外部抵御风险的同时,在关键技术研发、引进与扩散等方面也将受到较大冲击。体育服务业在投资和消费两端承压,极大地波及国际体育合作项目的投资、全球高端优质体育人才和我国体育资源市场的国际化。在国际秩序大变局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对体育产业体系做出相应调整,应对体育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以提升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构筑体育产业“外循环”的重要举措。

3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现实取向

3.1 产业要素取向

当前,驱动体育产业发展创新要素还存在不少短板,且各要素与体育产业间不协同瓶颈突出。(1)科技创新对体育产业发展贡献份额较低,尚未形成科技创新与体育产业紧密发展的局面。数据显示,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在体育科技发展与运用各领域只占4%左右[16]。相关测度显示,2006—2020 年中国体育产业增长动力的贡献依次经历了出口、投资和消费主导期,但科技创新还未成为体育产业增长动力的主要驱动力[17]。(2)现代金融支撑能力不足。聚焦体育行业特点的融资政策尚未落地,且体育金融改革滞后,尚未形成有助于体育企业融资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小型体育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12]。(3)体育人力资源“质与量”不足。受社会人口结构变动影响,我国充足的体育人力资源优势正在减弱;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严重匮乏,限制体育产业人力资本的知识溢出和技术外溢。数据显示,2021 年上半年国内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者中,从事体育制造业加工和销售、体育培训等技术要求相对简单的工作的比重较大,其中参与一线培训、运动指导等教学类人才约占全行业的70%,而涉及体育赛事IP 管理、赛事运营、体育营销推广、版权管理和数字技术等复合型、高端人才不足25%[18]。(4)数据要素支撑薄弱。数据要素是体育数字化、智能化内容创新与模式创新关键变量,也是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覆盖价值链、供需链和企业链的产业数据链,特别是体育基础性统计数据库,如大众健身数据库、运动生物技术和运动健康数据库建设滞后[23],这对产业专业化、智能化、生产柔性化升级形成了掣肘。

在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发展阶段,塑造和培育基于创新要素的内生动态比较优势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不仅需要促进体育产业由要素投入驱动型向创新要素驱动型转变,更需要促进体育产业各要素与产业领域的协同互动。

3.2 体育产品取向

随着居民消费的升级,体育需求层次不断上升,但能够满足大众体育需求的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并不高,供需结构失衡问题突出。(1)体育高品质、强文化品牌产品供给缺位,幸福产业市场比较优势不明显,体育消费外流日益显现。体育与其他文娱产品之间存在的替代性选择,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后工业休闲文化大发展时期,各种文化现象层出不穷,体育有效供给不足,新型多元素文化娱乐产品抢占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19]。数据显示,我国拥有由14 亿人口、超5 亿体育人口构成的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但2021 年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仅为2 万亿,与旅游、文化消费规模(5.3、9.8 万亿)有较大差距[13]。(2)融合性产品整体质量不高,有效供给不足。在技术与需求变革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体育融合化产品日益多元化,但缺乏有层次、整体化、个性化的产品。如体育康复产品,我国健康服务仍处于“以卫为主,以治疗为中心”的阶段,健康服务主要来源于医疗及医药、器械,而体育领域提供的运动治疗、康复、运动养生保健等诊疗手段或运动健康服务占比很低[1]。(3)分层与分众化产品缺失。目前,体育领域针对特定人群、特定体育需求的垂直细分市场还有待完善,体育产品同质化供给严重,造成体育市场产品与服务品牌多、杂、质量低、数量多等问题日渐凸显[20],在满足新时代消费者高度个体化、个性偏好的需求方面存在供给不足。

我国已进入内需驱动发展阶段的关键期,确保体育能够满足“以人为本”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的重任,要不断健全以体育文化为引领的体育产品体系。确保产品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不断优化体育产品的供给力,提升体育产品品质。

3.3 产业组织取向

体育企业是推动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建设的创新主体,其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掌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直接决定体育产业体系的可持续竞争水平。目前,我国体育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弱的问题。2018 年末,体育产业法人单位共23.8 万个,其中体育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分别占99.34%和99.78%[21]。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本质是科技、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集聚形成的产业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相互支撑的体系,这一体系实现的主体依赖于具有产业链控制与全行业整合能力的“链主型”体育企业和聚焦垂直领域、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企业的协同配合。但目前我国缺乏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全行业整合能力的体育企业,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但由于现有规模企业缺乏行业标准和共享技术资源、品牌市场等要素,还未能在产业链中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各节点企业间的关系。同时,中小型体育企业由于市场集中度不高、创新能力弱、市场定位不准、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尚不具备“专、精、尖”的生态位优势,无法与大型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22]。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出发,围绕体育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科学布局体育产业的企业链,进一步引导龙头企业主导、“专、精、特、新”协同的产业组织生态,不仅是促成产业创新发展、形成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创新主体所在。

3.4 结构取向

产业发展的周期演变中往往会经历“结构性陷阱”的问题。所谓“结构性陷阱”,指传统产业虽占据整个产业体系的重要地位,但增长不断下滑,新兴产业虽然在成长,但缺乏技术与人才、缺乏创新能力而发展不起来[9]。体育产业体系发展也不例外。体育用品制造业是我国体育产业体系中成熟度最高、国际比较优势显著的传统优势产业部门,但因低端代工发展模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自《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 号)颁布后,其增长速度不断下滑。体育服务产业作为后发“先进”产业,虽然产值规模总量已远超体育用品制造业,但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休闲健身等核心产业发展滞后,且创造就业岗位数量低、产业创新能力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23]。同时,以数字体育为代表的新兴体育服务业态尽管成长迅速,但因数字技术应用不足、数字化人才短缺、优质内容不足、数字鸿沟下市场开发下沉“难”等问题,发展受到阻滞[24],使产业体系步入“结构性陷阱”。

避免产业体系发展的“结构性陷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打破传统产业体系的划分,明确现代产业体系是以制造业为实体经济根基。《“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将“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作为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应突破传统固有的“三次产业”划分理念,围绕现代体育服务业与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有机产业群,架构协调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这是体育产业体系跨越“结构性陷阱”的核心逻辑。

3.5 空间布局取向

由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且地区间行政区隔约束与体育产业政策规划布局的协同性差,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城市间平衡发展问题愈发突出。以“核心”引领模式,即以发达城市(群)作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增长极,成为目前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形式[1]。但是,把发达城市(区)作为培育区域增长极,往往因发达地区“回波效应”吸走不发达地区的资源与人才,且体育产业发展与经济水平的互动性,使得出现“马太效应”,进一步扩大区域间和城市间的差距。近年来,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内在体育赛事、师资与技术等各类资源的虹吸能力过强,不仅对周边相对落后区域的外溢效应不明显,且区域内体育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25]。

着力优化区域体育产业布局,是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这就客观要求在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过程中,立足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统筹东中西部地区、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区域间体育产业协同互动发展,以充分利用空间扩散效应,实现区域体育产业区位提升、空间效益的溢出。

3.6 产业链取向

根据产业生态理论,体育产业体系是由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组成的产业生态圈体系。这个圈层以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为产业内核,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用品制造业为基础载体层,以体育与教育、体育旅游、体育健康与运动康复服务等为产业拓展与融合层,由此构成多重交织互动的产业链体系[27]。这一链条体系中,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关键在于产业融合、拓展层。但目前体育产业因自身市场主体不成熟、本体产业规模不大,在与相关产业融合过程中缺乏业态融合体育元素的深层次开发。或因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行业壁垒所产生的行业间共管、共建、共享的局面不健全,许多跨界资源配置还没有共用;或因乏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行业标准规范和人才支撑缺乏,导致融合的技术创新、资源的分配、整合与利用效率低。

现阶段,体育产业将进入“大融合”的新时代,依托数字化技术,体育与相关产业间关联互动加强,体育产业也呈现出载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发展;体育与文化、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赋予体育产业新的“体验感”“质感”“美感”,改造和提升传统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新兴产业裂变性成长。如何顺应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深化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形成的“体育+”“+体育”业态成为体育产业链完善的重要举措。

3.7 价值链取向

能够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科技源源不断地涌入,并在产业链不同增值能力的各个环节占据高位,是国家或地区体育产业体系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制约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攀升。(1)体育进出口贸易结构失衡,削弱体育产业的影响力。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00 亿美元,达到227.8 亿美元,同比增长44.1%,但对外以代工、贴牌和加工贸易为主[27];2017—2019 年我国体育服务进口总额为4 189.66 亿元,出口额1 159.64 亿,贸易逆差达到3 030.2 亿元,对外进口依赖性较高,体育服务产业的核心资源还未引起外资关注[28]。(2)我国体育产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能力较弱,面临“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入力度较低,技术研发引进较多”“跨国投资流出多、流入少”“高端体育人才能够引进来,但留不住”等突出矛盾。如体育资本跨国投资,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产业海外投资,体育产业投资占比超过50%;海外投资规模由12.73 亿元增加至70 亿元(2019 年)左右[29]。

构筑全球体育产业增长共赢链、利益共同体,是构筑体育产业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以高水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逐步走出全球体育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并在全球体育产业发展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构建高度开放的、体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的产业体系,成为必然取向。

4 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构建的内容框架

“协同发展”是党的十九大针对我国现行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迈进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其理论支撑突破了传统产业理论的简化还原论束缚转变为系统科学理论[13],为各领域现代产业体系建构提供了约束框架。基于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立足“协同发展”这一约束框架,遵循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体系演化的规律与取向,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应是由现代体育产业要素体系、体育产品体系、产业组织体系、产业结构体系、产业布局体系、产业链体系、价值链体系7 大子体系复合而成的产业系统(见图1)。

4.1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要素体系

以创新产业要素为基础,促进体育产业与各类要素协同互动,进而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体育产业要素体系。(1)加大科技要素培育。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体育“新基建”的布局,重点推进体育云端信息处理、大数据应用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现代技术在体育产业中集聚与应用场景落地。设立一批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参与、体育院校参与的体育科技基础研究中心,完善一批体育企业科技孵化平台与科技成果转换基地,着力解决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低的问题。(2)建立服务体育投融资的新机制。通过灵活运用税收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提高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体育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以拓展体育融资渠道。通过持续性创新孵化平台、多元化体育金融平台,如设立体育发展基金和创投基金体系,完善服务体育投融资的新机制。(3)加大体育产业人力资源培育。以“人才红利”接棒“人口红利”,加快构建“运动的专业技术人才+体育运营管理人才+运动师资+智能体育服务、体育用品为代表知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规范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案。进一步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吸引和汇聚多学科跨界人才、科技领军人才进入体育领域,以实现新型人才的增量集聚。(4)畅通数据赋能机制。完善以数据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政府在数字体育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中的积极作用,推进体育产业、大众健身、运动生物技术和运动健康等大数据库建设,着力解决体育数据孤岛、平台孤岛和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周期与经济成本的约束问题。

4.2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产品体系

紧扣“更高水平供需平衡”的主线,畅通体育供需链,实现体育市场容量提质,构建“文化引领、品质提升、体系完善”的现代体育产品体系。(1)丰富以文化为表征的体育产品。让体育成为影响人、激励人的媒介并转化为消费的符号,充分利用项目文化、赛事文化、体育人物与典型事迹,推动体育文学、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影视、体育动漫、体育标识等文创产品的生产与交易,使体育释放与人的精神深度融合而具有的社会渗透性和引导性,锻造体育产品核心竞争力。(2)完善高品质、多样态的体育产品。深化“体育+”“+体育”多业态深度融合、多场景叠加的产品供给,以实现体育附加产品拓展和服务功能再造,全面触达体育消费长尾需求。(3)完善分众化体育产品。以重点人群为突破口,健全青少年群体的体育培训市场,女性的“她”经济市场,填补满足现代化都市居民回归自然、欢度闲暇时间的中青年休闲市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老年人体育服务市场,实现精细化供给。(4)创新体育服务供给模式。适应技术革新带来的消费方式革新,抓住特殊时期“宅经济”的发展时机,发展居家健身、云赛事等新兴体育服务供给方式,搭建体育消费互动、产品数据分享和家庭体育消费的新场景,拓展多维立体的“在地、在场、在线”相融合的消费模式。

4.3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组织体系

以产业组织协同为基础,加快构建“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有序协同的现代体育产业组织体系。(1)做好企业提质升级。实施“体育领军企业”工程,从技术创新能力、行业标准制定、品牌效应和市场控制4 个层面系统构建“链主”企业培育标准,打造一批“链主型”龙头体育企业。以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体育项目为引领,加快培育“精专特新”的中小型体育企业。(2)培育体育企业良性发展的协同生态。强化“链主型”体育企业在产业生态中的主体地位,可通过政策引导助其掌握标准制定权,逐渐培育其形成产品和企业品牌效应,实现产业链自主以及行业优势整合。建立中小微体育企业的追踪服务制度,通过企业准入、规划、用地、环评等前期事项和经营给予业务指导和支持,积极引导“精专特新”型中小体育企业主动融入“链主型”体育企业供应链,为大企业协作配套,强化其在创新链、技术链、数据链的补链、固链和强链,最终形成龙头引领、梯度协同、优势互补的现代体育产业组织体系。

4.4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结构体系

以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与现代体育服务业“互促”,构建现代体育产业结构体系。(1)以运动项目为引领。抓住运动项目这一“元”问题,推进体育产业由大产业的业态向运动项目产业向下深耕,通过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培育参与者、消费者、生产者、传播者参与的链条,实现产业价值链两端环节转移。(2)以高端化体育用品制造业为支撑。夯实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实体经济,通过新一代智能体育制造技术与产品,推动体育制造业柔性化生产、智能化制造和个性化定制发展,推进体育产业链向现代化、高级化延展。(3)以现代体育服务业为主体。以数字体育为抓手,推动体育服务设计流程、产品价值链、销售渠道、营销推广方式创新,实现体育服务业“上云、用数、赋智”,不断丰富体育服务业的现代化元素。围绕体育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两大核心产业,引导高级生产要素与无形资产集聚,打造高端化、专业化的体育中介咨询、体育金融服务、体育信息服务、体育创意营销等现代体育服务部门,以协同集聚核心要素,实现体育服务业跨越式发展。(4)以两大产业互动融合为核心。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与体育服务业融合发展,既是未来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也是提升体育产业体系聚合质量、实现产业间互补、规模递增效应的内在要求[23]。支持体育用品企业向“产品+服务”,再向“智能产品+信息增值服务+生态链服务”模式转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组织模式,打破现有产业边界,实现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与现代体育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4.5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基础、体育文化为依托,抓住国家发展的战略区、城市群、都市圈等现有成熟的经济区域,加快构建“T+N+X”式协同发展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其中,“T”为领头性体育产业功能区(核),主要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承担体育数字化产业、现代体育服务产业等产业集聚发展功能,以打造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增长极,发挥其产业辐射带动作用;“N”为潜导性体育产业区(轴线),主要顺应城市群、都市圈快速发展的新态势,以各类城市为基点或区域中心城市为枢纽,围绕区域某一核心优势产业、或承担某一项目的国家体育发展形成潜导性体育产业区;“X”为特色体育产业功能区(面),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以支持中小城市、中西部体育发展为抓手,打造各类特色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区、户外运动功能区、冰雪运动休闲功能区、体育旅游示范区、高原体育优秀后备人才选育区等。这种“雁阵”区域产业部门,既有利于强化各地区特色体育产业、找准比较优势,也可实现空间范围内产业的合理层次分工和优势互补的协调发展。

4.6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链体系

以产业协同为基础,构建跨界融合的现代体育产业链体系。(1)突破行业壁垒、条块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下产业融合层次低等问题。在宏观层面以“多元”主体协同顶层设计制定“体育+”的行动计划,重点在产业发展规划、复合型人才培养、市场秩序规范、投融资机制构建等方面加大整合力度。(2)突破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跨界资源配置整合度低的问题。在行业层面,以集团化的运营方式将分散的资源统合于市场主体共同组织,变博弈市场为共赢市场。(3)纵深推进“破圈”融合,实现体育产业融合的接口多元化。在产业融合方式上,深化实施“体育+”工程,借助“体育+平台”“体育+品牌”的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体育+服务+特色”的体教文商载体、“体育+技术+服务”的数字化场景等载体建设,通过体育与相关行业在内容上交织互补、渠道上联通共用、平台上复合多用、场景上交融互衬,以促发产业边界的模糊,进一步催生新产品、新市场和新业态。

4.7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价值链体系

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逐步走出全球体育产业价值链上的低端环节,提升全球体育资源配置能力,建立现代体育产业价值链体系。(1)促进高端体育资源更好地“引进来”。抓住近年全球体育产业调整、优质体育资源价格下滑的机遇[15],依托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国家高新科技中心城市、自贸区建设、体育开放程度高的优势,承接全球成熟体育产业体系的中高端生产环节与要素,形成错位发展。支持国内体育企业开展国际并购,吸引、集聚一批国际品牌体育服务企业、国际体育行业组织在华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以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和产业分工体系。(2)构筑全球体育产业增长共赢链,促进我国体育产品与服务“走出去”。依托“一带一路”战略,重点推进体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体育用品制造业承接转移、体育旅游产业嵌入发展、体育赛事产业联合发展、“互联网+”新兴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等领域的开放合作,充分利用我国“基建”和组织国际大赛能力强、体育装备产品种类多、市场规模大等优势,推进体育企业向沿线国家拓展市场,打开国际市场,提高我国体育产品的品牌地位和影响力。支持发展一批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贸易、体育中介等跨国公司,通过产业链整合、资本运作、联合经营,构建我国体育产业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进一步攀登国际体育产业价值链的高地。

5 结束语

加快发展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有力支撑现代经济体系、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产业要素、产品、结构、组织、空间、产业链、价值链“7 维协同”勾勒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核心内容框架。囿于篇幅所限,笔者只选择其中重点方面进行理论性探索,很多方面只是提出方向性的建议,冀希本研究能够为后续研究抛砖引玉,并与广大学者共同进行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内容构成更全面、更系统的后续研究。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体系体育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