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3-12-25 15:12常瑞英
文化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腰鼓安塞文化遗产

常瑞英

一、安塞腰鼓的起源与演变

(一)安塞腰鼓的起源

安塞县位于山西省延安市北部,设立于距今771年的南宋淳祐年间,2016年改为延安市安塞区。关于安塞腰鼓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与安塞区的位置、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根据对相关资料的整理,比较可信的说法主要有战争起源说与宗教起源说。

1.宗教起源说

安塞在历史上经常会有天灾人祸,人们的生活环境困苦。根据县志记载,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安塞都发生过较大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割蓬而食,人口锐减。当人们在生活的困境中无能为力的时候,祈求神明保佑就成了老百姓唯一能做的事情,而安塞腰鼓就是人们在祭拜神明时的一种活动形式[1]。安塞腰鼓节目拜庙歌、抱娃歌、转九门等,都是百姓为了讨神明喜悦的曲目,这也是安塞腰鼓起源的主要说法。

2.战争起源说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皇帝与蚩尤大战就使用了鼓来驱赶野兽,声传千里,威震天下。鼓在战争中对指挥战斗、提振军队士气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安塞自古就是军事要塞,在秦朝被称为“北门锁钥”,历朝历代均设有重兵。而在军民交往的过程中,鼓逐渐传到民间,成为了歌舞的伴奏乐器并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如今的安塞腰鼓[2]。在安塞腰鼓的曲目中,也有三角军、十八军等曲目与战争相关,因此,有了安塞腰鼓起源于战争的说法。

(二)安塞腰鼓的演变

安塞腰鼓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但是具体起源于何时还待考究。在秦朝、汉朝时期,腰鼓对军队而言就非常重要,而且在安塞县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一件宋朝时期的腰鼓石雕。

1.名称的演变

安塞腰鼓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主要作为扭秧歌时的一种乐器和道具,人们称之为“花鼓”,真正开始叫安塞腰鼓是从《黄土地》这部电影开始。陈凯歌和张艺谋在1984年拍摄了这部电影,在电影中他们用安塞腰鼓这种歌舞形式来表现生命的原动力,也让安塞腰鼓第一次出现在了电影中,从此就有了安塞腰鼓的名称。1987年,安塞腰鼓走进了春晚,“安塞腰鼓”这个名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传播。

2.动作的演变

安塞腰鼓在20世纪70年代前之所以被叫作“花鼓”,就是因为在秧歌表演中,腰鼓的动作没有具体的规范,表演非常随性,可以说表演者动作越是凶猛花哨,越能博取观众的眼球,获得全场喝彩。在新秧歌运动时期,鲁迅美术学院曾经对腰鼓的动作进行了革新,将腰鼓的动作难度降低,用于欢庆胜利[3]。安塞腰鼓动作真正开始规范是在1990年亚运会期间,因为安塞腰鼓被选为亚运会的开幕式表演项目。安塞县政府对此特别重视,从全县选出腰鼓好手进行集中训练,但是腰鼓本来讲究的就是花哨、随性,选手又来自不同的乡镇,所以动作各式各样,非常不统一,为了圆满完成开幕式的表演任务,陈永龙作为延安市文化馆副馆长,带领各个腰鼓派系的代表对腰鼓的经典动作进行了融合编排,统一规范。至此,安塞腰鼓的标准化动作规范出现了,之后的各种表演也以此作为基础的动作。

3.服饰的演变

安塞腰鼓的传统表演服饰类似于古代战士穿的马冠、战袍和马靴,鼓队中还有用来寓意风调雨顺的伞和扇子等道具,封建色彩浓郁。新秧歌运动时期,对安塞腰鼓的服饰道具进行了革新,服装变成了白肚兜和红腰带,道具也变成了象征农民和工人的镰刀、斧头,这种表演服饰的变化使安塞腰鼓从文化内涵上脱胎换骨,输出了新的文化思想,跟上了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具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文化发展,如今的安塞腰鼓为了跟上时代潮流、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地观众,服饰颜色和花样也开始越来越丰富,呈现出一种新的时代特征。

4.唱词的演变

安塞腰鼓作为一种民间的文化载体,唱词的演变一直与时代变革紧密相关。在新秧歌运动之前,安塞腰鼓唱词的封建色彩比较浓厚,表现的是对神明的祈祷,对荣华富贵、升官发财的向往;在新秧歌运动之后,安塞腰鼓唱词更多地是歌唱共产党给人民带来了新生活,军民一家亲战胜困难的场景;而今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安塞腰鼓的唱词则是更多地歌颂幸福生活,体现时代的美好。总的来说,安塞腰鼓的唱词是与时俱进的,是人们对社会发展认知的一种表现手段,紧跟社会主旋律。

5.参与者的演变

女性在封建社会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封建礼教对女性束缚极多,所以安塞腰鼓的表演者都是男性。但是从新秧歌运动开始,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革命与生产之中,秧歌与腰鼓表演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女性表演者,并逐渐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展现出了腰鼓柔美的一面。如今,女性作为腰鼓的重要参与者,涌现出非常多优秀的选手和教练,为安塞腰鼓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安塞腰鼓的传承现状

安塞腰鼓在我国的传承主要在陕西省内,重点在延安市的安赛区、榆林市的衡山和米脂等地;在国外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例如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

(一)传承组织状况

1.文化文物馆

2004年6月,文化部将安塞县文化馆评定为二级文化馆,对于安塞腰鼓的保护和传承,安塞县文化文物馆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馆对安塞腰鼓的发展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存档,目前,安塞县文化馆留存建档的纸质档案已经有十余本,并建立了电子档案,包括安塞腰鼓的各种图片及影音资料,同时对安塞腰鼓及服装道具的各时期实物也有收藏,可以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安塞腰鼓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感受其魅力。

2.安塞腰鼓艺术协会

对于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艺术协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协会是由安塞县政府组织成立的,其重点工作就是加强对安塞腰鼓技术的培训和传承,并安排对外的表演工作。安塞腰鼓艺术协会一般都是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作为会长,并在各个乡镇设置艺术协会分会,有独立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在保护和传承安塞腰鼓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安塞腰鼓队

安塞腰鼓队大多数属于民间组织,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有腰鼓队,随着安塞腰鼓在春晚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安塞腰鼓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安塞腰鼓队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了,安塞县腰鼓队差不多在200支左右,像真武洞镇的腰鼓队数量就达到了30支左右。政府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腰鼓队比赛,对冠军队进行奖励,这也促进了腰鼓队的的发展。但是随着普及程度的提高,比赛的举办次数却逐渐降低,对腰鼓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主要传承人

目前安塞腰鼓的主要传承人主要有三大谱系,分别是马增奎、张三成和高向成。三人均参加过重大的赛事及庆典演出,例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演出、1997年香港回归演出、1999年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演出等,具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在安塞腰鼓传承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影响力。

三、安塞腰鼓传承的困境

(一)保护体系不健全

200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陕西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有非常重视,安塞腰鼓的影响力扩展到了国内外很多地方,对安塞腰鼓的普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关于安塞腰鼓传承保护方面却缺乏健全的保护体系。

一方面,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了地方文化名片,政府对于一些大型演出、接待外宾等活动非常重视,会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培训演出。但是大型活动的场次及参与人数毕竟都不是很多,而对于真正涉及范围较广的中小型活动,政府更多的是给予鼓励,缺乏足够的扶持力度。

另一方面,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缺乏规范。安塞腰鼓分南、北、中三个流派,表演技法多种多样,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但任教老师没有统一的培训资格证,这就导致谁都可以组织培训,培训的水平也就无法保障。而且,关于安塞腰鼓的制作要求缺乏规范,导致安塞腰鼓形态各异,尺寸大小不同,都对安塞腰鼓的保护与传承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传承人出现断层

目前安塞腰鼓的主要传承人是第二代,他们在腰鼓的技艺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年龄都比较大,在第三代、第四代传承人上逐渐出现了断层的趋势。虽然国家对安塞腰鼓的传承人按照国家级和省级每年会有10000元和8000元的补助,但这些补助却无法支撑传承人的生活,有些具有商业头脑的传承人可以通过商演或培训提高收入,但更多的传承人是改行做其他工作了。真正专心研究安塞腰鼓表演的人越来越少。

(三)部分传统技艺失传

随着安塞腰鼓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安塞腰鼓已经成了地方文化名片,政府更注重的是对外的大型演出,通常都是团体表演形式,在技法上更注重整齐划一,在节目编排时,会去掉难度较高的技法。这虽然对安塞腰鼓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很多具有特色的表演技法却逐渐失传。另外,很多安塞腰鼓的表演者没有经过系统培训,腰鼓技术不完善,有些高难度动作没能掌握或者根本没有学过,例如“二起脚”这种传统高难度动作就已经很难看到了。

四、安塞腰鼓传承与保护的策略

(一)建立专业、稳定的传承队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一支专业、稳定的传承队伍,安塞腰鼓的保护与传承就需要以此为基础。

首先,要从基础教育入手,把学校作为安塞腰鼓传承的重要基地。随着安塞腰鼓普及度越来越高,很多中小学生会在寒暑假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腰鼓,因此,将学校作为安塞腰鼓保护和传承的平台,不仅可以保持传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还能够促进我国体育教育改革。

其次,从高等教育角度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陕西省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在大学开设安塞腰鼓的选修课程,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的人才,包括腰鼓理论、教育、表演等方面,从而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学校可以聘用具有国家级或省级资质的安塞腰鼓传承人作为教师,或者组织教师到安塞腰鼓发源地向传承人学习,如此既可以提高老师安塞腰鼓教学的专业性,又可以提高传承人的作用与积极性,对安塞腰鼓的传承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安塞腰鼓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精于此道的人,只有通过建设一支系统、专业、稳定的专业队伍,才能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持续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规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一方面,虽然200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但是地方政府也要加强专项法规的建设,甚至可以针对安塞腰鼓建立适用性和灵活性更强的专项法规,从而使安塞腰鼓的传承和发展得以保护。例如对安塞腰鼓的服饰设计、各类腰鼓的设计以及各种赛事活动的标志使用,以商标权和专利权为基础,进一步规范、保护安塞腰鼓相关事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对安塞腰鼓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提高对安塞腰鼓传承人的制度保障,真正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将安塞腰鼓这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系统化、专业化。

(三)创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模式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单方面努力,还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将非遗传承与市场化相结合,与当地的文化、旅游、体育发展相结合,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安塞腰鼓保护与传承的内生动力,增强安塞腰鼓传承从业者的传承信心。同时,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的传承保护与市场化相结合,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非遗传承保护的资金也会随之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4]。当然,将安塞腰鼓与市场化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安塞腰鼓这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避免为了过分迎合商业化而丢失安塞腰鼓本身的文化内涵,避免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

(四)发挥全民健身的助力作用

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拥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而安塞腰鼓具有的健身性和娱乐性非常符合全面健身活动的要求。将安塞腰鼓的传承发展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可以对安塞腰鼓的发展起到快速推动作用。

一方面,要加大安塞腰鼓对健身价值的宣传,打破安塞腰鼓的地域性。一方面挖掘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与健身价值,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尤其是自媒体平台,通过通俗易懂的视频教程分享来传播安塞腰鼓的健身价值。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相关的演出、赛事等形式加强对安塞腰鼓健身价值的推广,传播文化健身理念,展示安塞腰鼓的魅力。

另一方面,要想使安塞腰鼓成为全面健身的项目,要对安塞腰鼓的技法化繁为简,简单易学,组织专业人员编排出一套既能保留安塞腰鼓特色,又能简单易学、具有健身价值的基础动作,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猜你喜欢
腰鼓安塞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安塞剪纸
啊,腰鼓山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安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治理技术探讨
文化遗产保护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