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林,李 钢,刘 蕾
(河南工程学院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信息技术在不同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颠覆性的“新业态”已初露端倪,建设新工科,完成“老工科”的“升级改造”刻不容缓。针对“老工科”的“升级改造”,在保有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长期以来,高校课程以线下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拓展出的网络教学模式形式固化,对学生吸引力不足,在应用技术型高校中运行良好的寥寥无几。如何将“新业态”与传统专业课程融合,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新机遇,同时也是新挑战。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以下简称固废课程)是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教育工程认证要求开设的课程之一,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课程体系需要与毕业要求形成关系矩阵,课程目标需要与毕业要求形成相应支撑,以河南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和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固废课程为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与培养目标间的支撑关系,同时设置了“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实验”(以下简称固废实验)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以下简称固废课程设计)两门课程,与理论课程形成课程集群。
然而,随着环境专业技术的不断革新,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迭代和扩充,与之形成的矛盾是培养计划中的学时不断削减[2]。同时,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异化与“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结合2015年至2017年固废课程的教学反馈、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结果,笔者对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教材内容与当前技术发展不匹配,课程内容需要迭代更新;二是配套实践课程存在严重的“一锅烩”现象,学生得不到充分训练;三是在线教学资源匮乏,与线下教学没有形成互补。
固废课程在改革前使用的教材为宁平主编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一书,该书初次出版为2007年,教材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固废领域的相关概念、技术原理和工艺设备介绍得比较全面,是国内众多高校选择的经典教材,但在选用时该教材已经出版10余年,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都有了较大发展,课程教材和内容均需要迭代更新。
与“958”和“211”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生产实践,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但由于实验资源的不足和学生人数的激增导致固废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松散,时常出现做实验和课程设计时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他学生旁观,无法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
固废课程内容的增加导致原本32学时的课程时间严重不足,大量工艺流程、装置设备的内容只能在课程中进行简化讲解或者要求学生自学,但多数学生由于无法正确获得相关教学资源而并未进行自主学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传播时代的到来,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迫在眉睫。
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固废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河南工程学院环境专业在2018年成立了固废课程组,着力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固废课程的新模式探索。
社会“新业态”的发展促使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融媒体影响辐射范围逐步扩大。尤其以“00后”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成长于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年代,对互联网和融媒体有巨大的依赖性[3]。融媒体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主流传播方式,对高校大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影响力巨大。
目前,国内高校正逐渐将融媒体应用于学校的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收效显著。
而长期以来高校“暮气沉沉”的线下教学和利用率偏低的网络教学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主要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传统在线教学建设费用昂贵。每个高校只能分批上线一些有影响力、有长期积累的精品课程,但固定单一的授课模式也难以被大学生所接受。二是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开展网络教学后,大多数诸如固废课程这样的专业课程教学只能采取线下授课、线上自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严重背离了网络教学的初衷。三是培养目标差异明显。与科研型和教学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但传统教学与一般的网络教学受限于客观条件,并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融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及时性、海量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4],可以从多个方面弥补传统教学方面存在的弊端,构建出全新的课程模式:一是构建教学形式的新模式。传统固废课程教学形式多为教师输出的单向模式,学生大多数时间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借助于融媒体的特点,学生可以运用网络与任课教师或教师之外的不同群体进行联动,将多方资源进行整合。在课堂内无法展开的内容可以借助融媒体的广泛平台对学生进行输出,将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构建者。二是构建教学内容的新模式。传统固废课程内容烦琐且有一定难度的工艺设备等内容极易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枯燥。相较于刻板生硬的教材和PPT演示而言,当代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来实现对知识的获取,究其主要原因是网络较传统教育方式而言,内容的输出更为有趣,获取的时间和空间更为灵活,因此充分利用融媒体的这一特点,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有趣多样化的形式进行传播,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三是构建教学载体的新模式。由于高校实际应用场景训练的缺乏,多数大学生在创新和创业活动中做不到学以致用,这一现象也严重违背了应用技术型大学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教育的初衷。融媒体教育模式下,原本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能够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辅助以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
在充分结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传统教学为基础,借助融媒体为平台,以“双创”竞赛为抓手,建立一种基于“立”(夯实基础)、“趣”(增加趣味)、“升”(提升能力)的传播性快、融合度高的复合型教学新模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具体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融媒体—“双创”竞赛协同构建新工科教学模式
在遵循教育和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工程教育认证等相关要求,以环境专业必修课程为重点对象,整合优化传统教学体系、精简教学内容、升级评价体系。
改革以来,固废课程拥有了1套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课程大纲和电子教案;针对教学中涉及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了教学视频的录制,共计时长192分钟;以理论课为基础,单列实验和课程设计2门实践课程,自编了指导书,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凸显了教学模式的“立”(夯实基础)。
在不违背学生管理准则的基础上,以抖音和微信两大主流融媒体为依托,重点打造服务于专业知识的高速传播平台,将传统课程中知识点、重点和难点以多种形式呈现在融媒体介质中。
课程建设以来,在抖音和微信平台打造的专业知识高速传播的信息资源平台累计关注人数达到了1 326人。截至2023年1月,抖音发布视频的累计观看次数达到387 026次,最高单次点赞人数超过了14万,在高校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传播度,充分凸显了教学模式的“趣”(增加趣味)。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程的原则下,以“双创”竞赛为切入点,围绕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进行新教学模式构建,实现“以赛促教,以教参赛”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内化知识能力。
截至目前,以固废课程内容为依托,学生获得“挑战杯”竞赛金奖1项、铜奖2项,“互联网+”大赛省级三等奖4项,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8篇。充分凸显了教学模式的“升”(提升能力)。
通过固废课程“立”“趣”“升”方面开展的新模式,实现了课程夯实基础、增加趣味和提升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课程集群的构建实现了固废课程的全面融合,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在进行新教学模式探索的5年间,学生评教成绩均在90分以上;学校和学院督导组对教学效果做出的共性评价是模式新颖、重点突出,师生互动好;课程于2021年被确立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自“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进行融媒体—“双创”竞赛协同构建新工科教学模式探索以来,受到了同类高校同行的关注。湖北工业大学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学生培养过程也收到了一定成效。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和新技术的涌现势必会对高校传统的课程模式造成颠覆性的改变,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也终将会从线下的教材课本逐渐转移到了各类线上资源平台。新工科背景下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流程中“双创”竞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教师应当适应社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应对当代大学生的新诉求对传统教学进行升级改造,积极运用“融媒体”平台和手段,将融媒体与“双创”竞赛协同,构建新工科教学的新模式,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