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文成
年画最早被称为“纸花”“画片”“画张”,肇始于五代北宋。据清人李光庭《乡言解颐》一书中载:“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而王树村在《中国年画发展史》一书中,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廓清了年画的概念:“狭义上,专指新年时城乡民众张贴于居室内外门、窗、灶等处的,由各地作坊绘刻的绘画作品;广义上,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
木版年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也是大众百姓传播新思想的有效媒介。它的衍变与当时社会状况紧密相连,也是社会风俗及文化变迁的真实映射。本文从苏州王荣兴《琵琶有情》、陈同盛《玉堂富贵》、上海小教场《玉堂富贵》三幅题材相同的年画出发,通过对苏州和上海相同题材的仕女年画图像的细读、梳理、对比,探讨这三幅年画产生衍变的背景及其原因。
早在北宋崇宁年间(1102),苏州就已出现了雕版刻印的《陀罗尼经》。逮至明代,戏曲小说插图版画盛行,可以说这也是苏州桃花坞年画的萌芽期。苏州年画真正之创始,当在明万历(1573-1620)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中称叶少蕴云:“余所见当今刻书,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蜀本行世最寡,闽本最下,诸方与宋世同。”①文人笔记虽为一己之见,且只评及刻工之精粗巧拙,但是以苏州当时的经济地位和人文荟萃的优势,刻书业、出版业的发达自在情理之中。当时,由于苏州手工业商业繁荣,吴门画派影响亦相应宏大,艺术创作十分活跃,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画师与雕工。清代初期的苏州木版年画即已有手绘和木版套印两种。画店作坊集中于阊门外的山塘一带。至清代中期,艺术水平较高的年画便可在北寺(报恩寺)和桃花坞一带的年画制作中体现出来。此外手工绘制者,画谱集中在山塘一带,内容有神怪、人物、戏出、故事等,题材虽大致与木刻相同,然在艺术手法和程式上更多体现出桃花坞年画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早期的桃花坞年画风格较为雅致,尤其在处理仕女、景物、花卉等题材时,多采用传统册页和立轴构图,从中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影响。一部分花卉、人物的画法又显然是受宋元以来特别是明代仇英人物画的影响。在雕版方面,和“金陵派”②的风格很相近,同时又带有“建安派”③精致的成分。苏州桃花坞具有“窈窕淑女,吴侬软语”特点的仕女年画就应运而生,并发展起来。
清末道光年间,苏州地区年画发展迅猛,鼎盛一时。后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清兵攻陷苏州,山塘和桃花坞年画铺店皆遭火劫,画版尽毁,虽有几家仍维持生计,但是木版年画刻印整个行业受到重创。因此这一时期,进行年画题材的创新或是邀请著名画家起稿刻印就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获利,苏州桃花坞画店之间,甚至不同地区的年画产地便选取好的题材内容,进行模仿改造,因此便出现了许多主题相似,细节略微不同的年画。苏州王荣兴字号的《琵琶有情》和陈同盛字号的《玉堂富贵》两幅年画便是这样的情况,虽主题相似,但题款与画面细节略有不同,其原始底稿应出自同一画师的画稿。
弹词俗称小书,起源于苏州,盛行于江浙沪一带,以说、弹、唱为艺术手段,题材以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为主。上举图中新春日暖,牡丹花开,闺中妇女请来评弹艺人演唱弹词消遣,孩童绕膝,乐声阵阵,人物清秀,景物幽雅,画出了闺房妇女消遣之景象。几位女子皆晚清装束,上身着褂襕,下身着长裤,从裤脚间隐约露出三寸金莲,通过眼神表现出三位女性的内心活动,花瓶中插着的牡丹花、菊花和百合花,象征富贵吉祥、夫妻和合。
两幅年画同一题材,相似版式,刻绘方式略有不同:首先,概观轮廓,王荣兴的《琵琶有情》线条流畅、细腻,起承转合有度;陈同盛的《玉堂富贵》线条略显刻板粗笨。其次,从细节上看,又有以下几处不同:
(1)脸型。两者的脸型都属于典型的鹅蛋脸,蝤颈削肩,下巴微尖。但是王荣兴《琵琶有情》中的人物,脸部饱满,下颌圆润;陈同盛《玉堂富贵》中的人物脸型、下颌勾勒略显呆板。
(2)眉眼。苏州年画仕女皆细眼柳眉,伴有忧郁无寄的眼神。仔细观看,王荣兴《琵琶有情》中的仕女眉毛眉头有分叉细节的刻画,眼神柔和;陈同盛《玉堂富贵》中仕女的眉头没有细节,丹凤眼更为上挑,多了媚态。
(3)发型。王荣兴《琵琶有情》中仕女的额发相较于陈同盛《玉堂富贵》中仕女的额发更加浓密柔顺,发饰也刻绘得十分清晰。
(4)四肢。王荣兴《琵琶有情》中右边仕女拨弹琵琶的手指指节纤细分明,似能弹出珍珠落玉盘之音色;陈同盛《玉堂富贵》中弹琵琶的侍女,指节不分,僵硬无度。
[清]《琵琶有情》(苏州)47×30cm 木版套印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清]《玉堂富贵》(苏州)47×30cm 木版套印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5)衣纹。王荣兴《琵琶有情》中仕女的衣褶有起笔、顿笔、转折、行笔等用笔细节,刻画到位;陈同盛《玉堂富贵》中用笔潦草,线条亦断断续续。
(6)摆设。王荣兴《琵琶有情》将方形花盆摆于花架上,放置在左边抱狗仕女的背后,整体画面左高右低,且右边留白题款,使得画面平衡和谐。陈同盛《玉堂富贵》大花瓶立于中央,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构图。
(7)设色。两幅年画设色基本相似,但王荣兴《琵琶有情》中衣领、罩衫以及裙摆处多了纹样的装饰,更为雅致。
(8)题款。一般年画的画稿作者不会留名,而是每家画店会刻上自己的铺号名称。王荣兴《琵琶有情》上款题有:“琵琶亦是寻常韵,纤指挥来便有情。”陈同盛《玉堂富贵》仅有“玉堂富贵”四字题款。
[清]《玉堂富贵》(上海)47×33cm 木版套印
两幅桃花坞年画画面中的女性皆显示出江南女性秀美娇柔的特点。通过以上对这两幅年画细节的对比可以看出,王荣兴《琵琶有情》的画版应更接近画家原版的式样,细节充分,描绘细腻,线条流畅,构图饱满。陈同盛《玉堂富贵》则是在百姓对此类仕女图需求增大时候,比葫芦画瓢,由民间匠人进行了再加工、再创作。这也从一侧面说明人们对世界观的认知发生了转变,起初是一小部分文人画家描绘,随之被广大百姓所接受并广泛传播。
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小教场亦出现了与苏州桃花坞相同题材的年画《玉堂富贵》,这幅年画并无标刻字号,其图像结构与苏州陈同盛记的《玉堂富贵》近似一样,但是对比细节,便可找出差异。
(1)眉眼。苏州桃花坞年画画面中的女性,眼神略带幽怨,额发遮掩额头,面容瘦削。小校场年画中的女性,脸部略加圆润,眉毛变粗,眼神坚定,额头完全露出,整体面容饱满。
(2)色彩。苏州桃花坞年画颜色妍丽,多以桃红、明黄、翠绿等色彩配置为主,用色纯粹,整幅画面充满明快的节奏;上海小校场年画则以湖蓝、宝蓝、大红等色彩配置为主,还加入了灰度色调,相对柔和,更加精致内敛。
从苏州桃花坞到上海小校场,女性的形象逐渐去掉了柔弱俗媚的气息,而更注重内在的舒放蕴藉,可以看出社会人文对绘画的影响已经扩大到民间,影响着普通大众的审美。
年画是历史传承和时代变革的观照,它一方面记述了历史传统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描绘了地域变迁的不同。三幅题材相同的年画跨越了地域和时空,记载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化变迁。
注释:
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②明中期竹雕工艺日益繁荣,当时盛产竹子的江南嘉定和金陵,成为明清竹雕两大艺术中心。“金陵派”竹雕艺术不讲究精雕细琢,只依照材料的天然形态稍加凿磨。主要技法是“浅刻”,这种刻法不仅有线也有面,刻出景物可以再现出书画的笔墨情趣。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或豪放粗犷,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
③明清版画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版刻风格古拙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