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全面的抗日动员,突出表现为以顽强和长期的军事斗争感召广大民众,深入乡村社会为民服务打动民众,以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抗日宣传方式引导民众,以全面深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凝聚民众,以革命根据地与日伪、国民党统治区的横向比较启迪民众。正是经由广泛深入的抗日动员,山东抗日根据地达到了抗日动员的目标,并为此后革命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日动员
中图分类号:K265;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23)06-0034-09收稿日期:2023-09-21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211):中国近代民众运动全史(1919—19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ZS044):革命动员与山东乡村社会变迁(1937—1945)。
作者简介:罗衍军(1977-),男,山东郓城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历史学博士。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进入了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抗战宣传作为中共抗日斗争的重要一环,对于团结全国各抗日阶层,共同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革命目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将千千万万处于自发、分散状态的民众整合起来,进行坚持不懈的抗日斗争,当然离不开长期的宣传和动员,“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①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大地,通过多种抗战宣传方式,阐明卫国即保家、家国一体的道理,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为坚持和发展山东根据地,并进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界对中共的抗战动员已进行了一些颇具新意的研究。王晓岚、戴建兵考察了抗战时期中共的对外新闻宣传工作,指出中共在抗战时期不但在可能的条件下尽一切力量创办报刊对外宣传,而且充分利用外国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进行宣传报道,有力地配合了党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②程磊认为抗战时期中共主流党报舆论宣传体现了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的统一。③赵新利运用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馆藏档案,结合日方相关亲历者的回忆史料,对中国共产党对日宣传进行了再研究。④洪长泰(Chang-tai Hung)对抗战时期的大众文化进行了考察,认为漫画、木刻、秧歌、报刊是抗战时期中共的重要宣传武器。⑤金子求以《新中华报》为研究对象,探求抗战时期中共党报的抗战动员作用,指出在抗战时期,中共党报始终表现出以抗日救国为舆论主流的进步性。①但学界的相关研究尚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之处:其一,在考察对象上,以往研究多侧重从文本到文本的阐述,主要考察中国抗战时期新闻报刊的宣传动员,对于中共在抗战实践中多种多样的抗战动员,阐述相对较少。其二,在研究视角方面,以往研究多聚焦于中共对民众的动员,较少关注各阶层民众对抗日动员的具体因应,难以立体呈现中共抗日动员的推进历程。笔者在此将报刊文献、原始档案及以往研究相结合,进一步探求全民族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日动员的历程和影响,透视中共与乡村民众在革命进程中的互动关系,以祈方家指正。
一、抗日旗帜:以具体的抗日史实引领民众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②在此,毛泽东阐明了用多种方式积极动员的重要性。
当然,动员手段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动员牢牢立足于坚持不懈的抗日武装斗争的根基之上。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立场鲜明而坚定,“我们誓率全体红军,联合友军,即日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③,“共产党人一心一德,忠实执行自己的宣言,同时坚决拥护蒋介石先生的宣言,愿同国民党人和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反对一切游移、动摇、妥协、退让,实行坚决的抗战”④。据叶剑英1944年6月向中外記者西北参观团的介绍,中共八路军在华北战场抗击日伪军的成绩,“七年总计,共进行大小战斗七万四千零六十次,毙伤日军三十五万一千一百一十三名、伪军二十三万九千九百五十二名,俘获日军二千四百零七名、伪军一十四万八千七百二十六名;日军投诚一百一十五名,伪军反正四万九千六百四十一名;缴获长短枪一十八万九千零二十八支,轻重机枪三千一百三十挺,各种炮四百八十九门。我军指战员伤一十八万六千五百九十三名,亡十万零三千一百八十六名,敌伪与我伤亡比例为二比一”⑤。在山东根据地,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和革命政权,无论在何种艰难困苦的处境下,都与广大民众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和发展抗日力量。在全面抗战初期,当以韩复渠为代表的国民党军阀不战而退之时,中国共产党发动起来众多的抗日武装力量,进行坚决的抗日斗争。如在胶东一带,“同时发动起来的游击队,有130多个”⑥。在抗战形势极为艰难的1941年反扫荡时期,党领导的鲁南抗日军队没有粮食吃,只能吃草根树皮,许多民众贫病交加,不少村庄的工作陷于停顿。但无论灾荒怎样严重,情况如何艰难困苦,党所领导的抗日军队始终和广大民众在一起,“老大娘流着眼泪,望着饥饿的战士说:‘自古来没见过咱这样好的队伍。”⑦在1944年胶东区反封锁的战斗中,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在不满四个星期中,与敌伪进行了39次的主要战斗,拔除和迫退敌伪据点18个,破毁堡垒33座、死伤敌伪641人、俘敌伪511人、获机枪13挺、小炮4门、掷弹筒3个、步马枪400余支,及其他军火无数。⑧党在艰难环境下,坚持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的事例充分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人身安全和经济资源的坚强保障者。
正是因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以具体的抗日史实引领广大民众,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民众的利益,给原本惶恐无助的人们以巨大的鼓舞,故民众拥护和支持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革命政权,“因为敌人的压迫剥削异常残酷,所以老百姓都盼望八路军去杀他们……他们常说:‘只有共产党八路军才是我们的救星,而老百姓对于日寇的爪牙,真是恨之入骨。”①党所进行的坚持不懈的抗日斗争,无疑成为进行抗日动员的最有效武器。
二、家国一体:中共与大众的和鸣
中国共产党抗日动员的重要一环,即是践行由家到国、家国一体的救国呼声与行动,引起广大民众的抗日共鸣,大大增强了党的感召力。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②党的地方领导者对此亦有清醒的认识:“‘民族矛盾,这是当前革命阶段中一切矛盾中之最基本的矛盾。”③
保国即是保家,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维护民众家宅田园、人身安全的行动唤起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抗日救国的队伍,家与国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的热血流在一块,分不清那是谁的血”④。
中国共产党同广大民众牢牢站在一起,保护民众的利益和安全,民众以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体认到中国共产党就是抗日救亡、保护民众的贴心人。有的抗属以切身经历讲述参军入伍、抗日救国的光荣,“进步的抗属妇女宣传起来真是有劲呢,他们用自己的儿子丈夫在外边作个比方,又拿本庄眼前的事实去和家属谈话,如:‘你看见了吗?前些日子,俺那孩子来了一趟,脸上多么胖,柔红似白,真是吃一肚子,穿一身,多么好;非在脸前看着是个儿子吗?俺看那创大创的都是在外边的,你看人家王大嫂她儿,出去几天!?就创了个排长,多排场、多光面,真有盼头,打走鬼子,福在后头哩!”⑤
同时,面对因不能有效组织起来抵抗日军侵略,而遭到日军杀戮的血淋淋遭遇,民众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抗日武装斗争的可贵。我们要知道杀不杀,不是反抗不反抗的结论,而是看你是不是中国人,即便[有人]最后受欺骗而上了鬼子的圈套,参加了‘新民会披上汉奸皮,鬼子也是要杀[他们]的,因为[他们]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敌人就要杀,这原因很简单,因为敌人的目的是要灭亡我们中国的。”⑥中共大声疾呼,只有投身抗日救国的洪流,才能真正保卫足下的乡土和家园。因之,乡村民众自觉行动起来,投身武装革命斗争,或不畏危险、想方设法掩护党的抗日成员,对党的抗日部队和革命政权的坚持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的事例就形象说明了这一点。
在泰山区有两个县政府工作的同志刚过了公路,后面敌人来了,他们就躲到附近一个老百姓家中,接着敌人来讨马料,那家的大嫂为了掩护这两个同志,就抱起小孩在大门口把尿,阻挡着鬼子和汉奸进屋,虽然被鬼子踢了一脚,但是始终没有让鬼子进去。又一次在清河,我们有一排人和许多动委会同志掩护在一个庄子里,都换了便衣,鬼子追踪来了,明知这庄子里有这一排人,就召集全村男人声明,凡是有家里人领的都放回去,其余的就是游击队。于是母亲去认孩子,姐姐认弟弟,妹妹认哥哥,一下子把所有男人都领回去了,只剩下我们一个同志在发急。忽然一个年青妇女对她婆婆说∶“妈,你看你真糊涂呀,你儿站在那里,怎么还不去认呢?”老太婆也就顺水推舟说∶“可不是,我真糊涂了!”跟着她就把“儿子”领回家去了。结果,一排人一个也没有被查出。①
三、将抗日宣传融入生活:抗日场域的生成
通过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将思想提升与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结合起来,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抗日动员,实现抗日宣传与民众日常生活的结合,打造抗日、生活一体化的革命场域,是中国共产党抗日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根据地进行抗日宣传的方式主要包括:报纸、剧团、村民大会、座谈会、标语、传单、宣言、告书、壁画等。在创办抗日报刊方面,山东各地党组织创办了各种抗日报刊,如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创办的机关报《大众日报》,该报包括社论、纪实报道、新闻通讯、漫画、故事、诗歌等板块,积极宣传动员民众抗日救国。胶东区党委创办的《大众报》除包括社论、新闻、报道、故事等方面之外,还辟有《胶东妇女》、《胶东工人》等专栏,积极报道妇女参加革命、生产及发动雇工进行增资斗争等情况。鲁南区党委创办的《鲁南时报》、冀鲁豫边区党委创办的《冀魯豫日报》等报刊,也在抗战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宣传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以大众报、街头诗等形式,使抗日动员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增强了民众的抗日热情,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正是在抗日动员与民众生活的有机融合中,抗日场域得以逐步生成,“只要在我们的驻村一到课外时间,你就可以看到三个一群五个一堆的,攀谈起来了。妇救会儿童团的歌声,天刚晚,你就可以听见。”②
开展军民誓约运动是进行抗战动员的有效方式,通过誓约运动推进抗日动员,誓词内容为:“我们誓死坚决:一、不做汉奸顺民;二、不当敌伪官兵;三、不参加伪组织维持会;四、不替敌人汉奸做事;五、不给敌人汉奸粮食;六、不买敌人货物;七、不用汉奸票子;八、爱护抗日军队;九、保守军事资财秘密;十、遵守抗日民主政权法令。”③
进行抗战宣传,需要根据抗战形式的发展,不断调整抗战宣传的具体内容,当顽固派、日伪等方面充斥着假三民主义之时,大力宣传新三民主义、宣传革命政权的成就便成为抗战宣传的重要一环,“广泛宣传发扬新民主主义,表扬民主民权的政绩及建设成绩,主动打击敌伪顽一切灭华亡国的阴谋欺骗”④。
宣传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抗战成果,坚定广大民众的抗战信心,驳斥外部对中共抗战的攻击和抹黑行为,是中共抗战宣传的又一重要方面。《抗战四年与一一五师》一文,利用详细的数字,展示八路军一一五师的抗战成绩,指出一一五师抗战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队是“困难不怕,劳苦不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铁军。⑤
在春节等民俗节日中,党注重利用传统曲艺形式,宣传拥军、生产、参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效果明显。如《招北行署冬学总结》,便描述了党和地方政权在冬学运动中,利用秧歌这种传统娱乐方式,动员民众参加拥军、生产、抗战的事迹,“今年的春节比过去格外活跃,而与过去大不相同的,在办秧歌中,一、七、十一区的妇女班普遍的参加在里面(过去在招北,一个村也没有妇女参加),并且有三分之二在内容上带有拥军生产抗战的意义”①。此外,党在抗战动员中,注意优待日军俘虏,以此感化和影响日伪军队人心,凸显了抗战动员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十九大队×中队××军在教育新兵时讲:‘八路军里的日本人很多,你们要逃跑,就跑到八路军吧!他们绝不杀害。调走的老兵在临走前告诉新兵:八路军里有日本人——这都是日军内部以前所没有的现象”②。
四、民众利益的保护者:国家在场
将抗日救国与民众日常利益的保护相结合,在抗日斗争与保护民众利益间彰显“国家在场”,是中共进行抗日宣传的重要特点。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组织起来,成为中共革命动员的重要内容。要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必须真正获得广大民众对抗日行动的拥护和支持,民心是影响战争胜败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民众,虽危险也有出路;不要民众,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团。”③
中共中央的号召,很快被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付诸实践。正如中共山东分局所指出的那样,“群众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依靠,故斗争的胜利,决定于群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基本群众的动员与组织工作,必须把我们的抗战事业放在千百万有了觉悟、有了优势的群众的政治基础上,我们才有了依靠,我党我军才有战斗力,根据地才能巩固,我们才能胜利;反之,凡是未经过群众的动员与组织的地区,工作一定薄弱,没有依靠,根据地便不能巩固,我党我军便没有战斗力,我们便会失败”④。
山东抗日部队在党的指示下,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在用军事作战坚决回击日伪侵略的同时,大力帮助广大民众从事于多种多样的农业劳动,在军民关系日益加强的同时,广大民众对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随之形成。军队战士热情投身于乡村农业劳动中去,在劳动中与民众打成一片,其方式一是帮助群众季节生产劳动,如春耕、夏收、秋收,以在边沿区配合抢收、抢耕、抢打场等方式帮助农民从事农活;二是参加群众的日常劳动,在与农民的日常劳作中,增强军民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农户订立兴家计划。⑤跟着共产党八路军,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日渐成为广大民众的内在诉求,“有的谈到‘八路军不来,咱们现在还得受气,挨打挨骂等时,青年都感受到对八路军的感激,有的青年就说‘我家永远忘不了八路军共产党,我家永远跟着八路军共产党走。”⑥积极纳粮、支援人民军队的抗日斗争,日益成为乡村民众的自觉行动,“‘咱今天拿公粮,八路军在前方的拼命流血,我们要凭良心,咱今天能安生的过日子,是谁给咱的?不交好公粮,真是对不起八路军。”⑦
毛泽东指出:“现阶段上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呢?毫无疑义,主要地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⑧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双重历史任务,在进行坚决的抗日军事斗争的同时,大力进行革命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乡村阶层的整合和社会关系的重构。在大力号召战士参加乡村农业劳动的同时,军队和革命政权通过武装斗争,打破日伪军队对乡村社会的攻击和骚扰,并积极组织地方民众建立起游击队和自卫武装,切实保护了民众的人身安全,维护了民众的生产、生活秩序,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党与民众的密切联系,为发动民众进行积极的抗日斗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百姓热烈的自觉的组成游击小组、自卫队,并经常配合正规军扰乱敌人,使他们从实际战斗中把枪械变成铜墙铁壁一般,使敌人永不能越过雷池一步”①。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要广泛动员民众投身到抗日救国之中来,就必须在乡村社会进行深刻的政治、经济变革,为此党一方面在乡村发动减租减息增资运动,改变了乡村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增强了民众对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党发动大生产运动,进一步改善了民众生活,强化了民众对党和党所领导的军队和革命政权的认同,为民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满足农民一定程度的生活必需的要求,想发动广大农民参加抗战,提高其抗战积极性是不可能的。”②当时胶东区党委创办的《大众报》发表的文章《改善人民生活,动员群众参战》一文,即明确指出了改善民众生活与群众参战二者之间的紧密关联,“在实行改善人民生活的过程中,应该和抗日战争联系起来。……要建立大片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就无法进行改善人民生活”③。杨勇在《冀鲁豫日报》撰文《纪念七七,实现三大任务——战争·生产·群众工作》,阐明军民关系的重要性:“一切工作,离开群众,就不会有任何成就,没有人民拥护,我们部队就不会壮大。所以,一切工作言论中行动中,都要照顾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一点。”④
针对部队中出现的极少数战士违反规定,损害民众利益的行为,部队进行了认真查处,实行针对性的战士思想和行为反省行动,对反省出的行为进行坚决整改,并进一步发动军队、政权和乡村民众间的拥政爱民比赛运动,维护和增强了乡村民众与革命政权、人民军队的密切联系,“战士说‘真了不得,都说出来了,咱爱民得好好做才行,‘老百姓反省都这样说出来,咱们也得说良心话”,“挑起拥政爱民竞赛……在竞赛推动下,各连队班护也相互竞赛,建立纪律检查组,使用借物证,划分借物区域,更加推动了拥政爱民的热潮”⑤。
在进行坚决抗日军事斗争和实施根据地乡村社会的民主、民生措施的同时,党对日伪的奴化宣传进行了有的放矢的反奴化宣传行动,破除了部分乡村民众对日伪的错误认识,提升了民众的民族意识,“把敌人烧杀奸淫抢掠的罪恶行为,给群众看,以增加民族的仇恨,同样用传单、标语、漫画、诗歌、口号等,来揭露日本军阀财阀之欺骗敌伪士兵及其家中之一切困难和他們反动战争将来必然遭受到的悲惨前途,以动摇其政治情绪,配合军事上的进攻敌人”⑥。冀鲁豫边区刊印的《二地委1944年上半年工作指示》,详细描述了共产党的抗日宣传队通过对广大乡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挫败日伪奴化宣传的情况,“张巨车站宣抚班天天到崔家寨,出发做欺骗宣传,并且与群众推头(理发),唱洋戏,给小孩糖来拢络群众。我一步不让派宣传队和他做斗争。他白天讲,我晚上召集群众,予以揭破。经过半个多月的斗争,宣抚班看收不到成绩,也不得不滚了蛋”⑦。通过坚决的抗日斗争和深入的政治、经济变革,人民军队和革命政权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形成参军参战和慰劳支前运动的热潮。
“中共植根于对民众需求和渴望的深刻理解,发展出群众路线,并通过民主建设、减租减息推进了革命进程。”⑧广大乡村民众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深刻认识到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不懈的抗日军事斗争,是真正维护广大民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用抗战成绩,阐明中共抗战行动的作用和所发挥的重要影响,“我们在敌后战斗的六十三万军队和九千万人民,拖住了日寇的‘牛尾巴,这样保护了大后方;假若没有这个力量拖住日寇的‘牛尾巴,国民党早被日寇打垮了”①。全面深入的根据地民主、民生改革措施进一步获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同时切实有效的抗战宣传,提升了民众对党的向心力,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中流砥柱”、“新中国救星”形象逐步形成,为此后革命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深厚的民众基础。
五、比较中的抉择: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通过与日伪、国民党统治区的比较,凸显中共抗日中流砥柱的角色,构成中国共产党抗日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揭露日军侵略和日伪残暴统治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中共号召人民奋起抗争,投身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战争,是抗日动员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山东抗日报刊通过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方式,深刻揭露了日伪对山东造成的破坏和灾难。“敌人在这次的扫荡里,捉去壮丁3000余人,牲畜2000余头,至于其他损失,也不在少数”②;“投降派赵保原在我们抗日军民以热血头颅同敌人进行反封锁斗争的时候,他竟公然配合敌伪在莱西北进攻我八路军,这种公开勾敌叛国行为,真是昧尽良心,为中国人所不齿”③。通过对日伪统治区与抗日根据地民众状况的对比,凸显出日伪统治区民众民不聊生、抗日根据地生机勃发的鲜明差异,“我们在敌寇烧光的废墟上一次又一次的建起房屋,在敌寇抢光的村庄里一次又一次的发放赈粮”④,抗日根据地“事实上已成为敌区人民衷心向往的所在”⑤。
对国民党在山东消极抗日、制造抗日摩擦,对所管辖地区进行压榨盘剥的情形,《大众日报》《大众报》《鲁南时报》《冀鲁豫日报》等党所领导的抗日报刊给予了深入揭露和抨击。如对原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在山东破坏国共团结、制造摩擦等行为,《大众报》予以公开揭露和批判,“沈鸿烈任山东主席时,破坏团结、制造摩擦,通敌叛国、荼毒人民,终因主谋刺杀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先生未成,而畏罪弃职潜逃。似此巨奸要犯,不但未受任何处分,反而加官进爵,提升为农林部长。”⑥。
对于国民党在山东打着抗日招牌,从事反共行动,压榨广大民众的行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领导人以事实予以揭露和批驳,指出国民党所谓的“民主、民权、民生”的虚伪之处,“回顾抗战到现在,山东国民党人士没有停止过反共、反八路、反人民的行动和阴谋。经过几年的变化,韩复渠早走了,沈鸿烈也走了,牟中珩又走了,留在山东的还有赵保元、张景月等,他们都是国民党在山东的抗战力量。但从事实检讨一下,他们之中多数在抗战上是两面的∶一面挂着抗战的招牌,一面进行反共、反人民。……至于他们的民权主义,则给人民的是被杀权、被绑权,给妇女的是当小老婆权!他们的民生主义如何呢?要去老百姓每亩地全部出产的粮食,一点不留给老百姓吃,并且还有很多苛捐杂税,弄得土地荒凉,人民死亡流散,临朐等地的‘无人区便是典型,便是他们的‘杰作!他们给人民的不是民生,而是‘民死。”⑦时任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开明士绅的代表李鼎铭刊载于1944年7月23日《大众报》的《进一步准备反攻,进一步建设边区》一文,通过国共双方战场形势的比较,阐明了国民党政府正面抗日不断溃退、中共敌后战场节节胜利的缘由所在。
在正面战场执行的是国民党当局领导的错误路线,是消极抗战,是倾及全力于反人民与反对共产党;换言之,那边的路线就是反团结,反民主,从而腐化了抗战机构,削弱了抗战力量。在敌后战场执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正确路线,是积极抗战,是团结军民打日本,而以民主达到團结。换言之,这边的路线就是团结与民主,从而巩固了抗战机构,坚强了抗战力量。①
《大众报》刊发的《争取胜利早日实现》一文则在比较国共两条抗战路线差异的基础上,指出只有走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才能真正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消极抗战并坐待胜利、保存实力、排斥异己的政策,只能得到失败与危机;而新民主主义的积极抗战的政策,引导抗战走向巨大的胜利!”②
《大众日报》刊发的一则报道,通过对比根据地与国民党统治区民众的生活状况,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压迫民众的事实,指出乡村民众参军参战、拥护民主政权、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的内在缘由,“群众说:‘俺不知道谁好谁孬,俺只知道叫俺种地的给俺饭吃的就好。你国民党开‘封锁会,封锁不了俺的肚子,俺肚子饿,得叫俺说话呀!‘俺就看共产党、八路军、民主政府好!‘你这些国民党坏蛋跟汉奸,你再回来,想把俺都折腾死了才甘心呀?俺可不比从前了!”③
正是经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政权、人民军队深入、细致、长期的革命动员,“将原来当兵的含义转换(原来认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④,使得根据地广大民众形成了参军报国的热潮。“当参军热潮已经高涨的时候,省方接到各地的汇报后,为着照顾人民的负担,命令一些县份停止报名,严格检查以免参军过多妨碍生产,但是这个通知并没很好的发生作用,大批热烈参军的壮士,他们还是恳切的要求报名,许多检查不合格的青年,当动员他们回家工作的时候,他们是多么不高兴啊!有的偷偷的跑出县政府招待所,到部队新兵的驻地去说∶‘非干不可。自动的跟随上课出操,结果部队也只有收留了,被动员回家的人们,只好再使一把劲地说:‘干八路比考秀才还难,今年没验上,咱回去练杠子,明年还来干。”⑤
结语
日本的野蛮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国破家亡的苦难沉淀于民众的内心深处,但侵略者的罪恶并没有完全使其沉沦于苦难而难以自拔,越来越多的民众由自发到自觉,奋起抗争,赋予苦难历程以庄严的意涵。约翰逊认为日军的入侵摧毁了中国农民长久以来的狭隘观念与政治漠然的惯习,民众的民族意识发展起来,起而抵抗入侵者,但缺乏有效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因时领导民众进行坚决的抗日斗争。⑥马克·赛尔登则认为,“当约翰逊假定日军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激发民族主义,他甚至于无暇顾及日军进攻各地乡村的不同遭遇”⑦。“我们不能根据我们强加的道德要求来推断处于仓促条件下人们行动的原因,亦不能仅仅根据参与者不能预测的结果来评估他们的行为”⑧,揆诸具体的抗战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面对日军的侵略,民众的应对并非总如约翰逊所言,民族意识会自然发展起来,而是呈现出忍耐、恐惧、逃难、抗争等不同的应对方式。赛尔登的看法注意到面对日军侵略,不同境遇下的乡村民众的不同应对态度,并进一步阐明日军入侵与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发展的重要关联,无疑有其重要意义。黄道炫进一步指出,抗战时期民众的民族意识既非自动生成,亦非一直处于无助的顺从状态,而是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分散到集中、由乡土观念到国家意识的嬗变历程。面对日军的掠夺杀戮,“民众的民族意识仍然很难敌得过现实生存的消磨……思想和情绪无法敌过现实,尽管在最黑暗的时代也会有舍生取义的志士,但更多的普通百姓还是要维持自己的生存”①。
“当外部力量或自然灾害似乎压倒了农民,并破坏了正常的经验分类时,这个另类世界可能会制定新的行动方针,并开辟新的可能性。”②正是日军对中国的暴力侵略“实际成为中国民族意识勃发最重要的推动力”,民众民族意识由自发到自觉,由湖面涟漪到滔天巨浪,“有赖于强有力的军政力量的支持,也和广泛的宣传动员无法分开”③。有效的政治动员、严密的组织形式、正确的军事方针,在实现民众从自发到自觉抗争的转换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通过卓越的抗战动员和一系列服务于抗日和政权发展的有效经济措施,从而将广大民众的朴素乡土观念升华为众志成城抵御外侮、肇建新国的民族民主观念,中国共产党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各阶层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对抗日根据地的整合能力大为增强,从经济、政治等诸方面为此后革命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这就是中国解放区全体军民的总口号、总方针”④。
由对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抗日动员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正是因应社会的剧烈变革,在国家和民族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坚决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力主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以顽强和长期的军事斗争感召广大民众,深入乡村社会为民服务打动民众,以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抗日宣传方式引导民众,以全面深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凝聚民众,以革命根据地与日伪、国民党统治区的横向比较启迪民众,从而达到了抗日动员的目标,并为此后革命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Integration of Family and Country:Focus on the Mobilization of Anti-Japanese Aggression in the Shandong Stronghold
LUO Yan-jun
(The Grand Canal Research Institute,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National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the Shandong Stronghold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mobilization, which widely reflected the tenacious and long-term battle to inspire people, the good service for every corner of the countryside to impress people, the various and efficient publicity to guide people, the in-depth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to unite people, the paralle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volutionary base, the areas ruled by the Nationalist Party, the Japanese puppet ruled areas to convince people. It was Because of the wide and in-depth mobilization, the Shandong Stronghold achieved the goal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
Key words:the National Anti-Japanese War Period;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Shandong Stronghold of Anti-Japanese Aggression;the mobilization of Anti-Japanese Aggression
[責任编辑 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