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跃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政府治理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人民对政府治理的期望也随之增长,希望政府能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公共服务,能更多地参与政府治理的过程。这就要求政府提升治理能力,革新治理结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2022年9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为数字政府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数字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1]。因此,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创新政府治理方式、治理结构及治理理念,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的内在机制,并就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的现存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数字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治理效率,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推动政府治理运作方式和过程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公共服务的特殊性造成了其只能由政府进行供给,但由于人力、资金等成本问题和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政府无法有效评估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经常会出现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剩等情况。大数据技术为政府与群众提供了有效沟通的平台,政府能够通过海量的大数据信息精确评估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提供恰当的公共服务,解决供需矛盾。
二是大平台技术能够实现政府部门间的高效合作。由于政府工作任务复杂、繁琐,在传统政府治理中,部门间数据壁垒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大平台技术的应用将部门间的信息与数据汇总并进行传递与共享,使部门间办公事务透明化。同时,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追责,优化了政府治理的方式和过程。
三是大计算技术的应用使政府决策更具科学性。在政府做出决策时,由于数据信息获取不完全和决策者个人的认知有限,做出的决策往往是有限理性的,难以确保绝对的科学性,可能会出现决策失误、资源浪费等情况。而数字经济时代,政府可以获取大量制定政策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相应计算,对公众的需求和偏好情况进行分析,使政府决策与计划更加科学可行。此外,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大计算技术可以获取和监测计算网络上的实时数据和信息,对社会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和预警,便于政府快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数据技术的变革能推动政府治理结构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一是数字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能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2]。在数字时代,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数据和信息的发布者,数字技术的应用使群众与政府之间沟通更加便捷,群众、社会组织等拥有更多渠道参与政府治理过程。群众通过数字平台实现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对自我诉求的表达,有效参与政府治理过程。
二是数字技术跨边界化的特征能促进治理结构向扁平化和智能化转变。数字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边界,打破了传统的部门壁垒,使数据和信息可以跨层级跨区域自由流动,推动政府治理结构向扁平化的治理结构变革。扁平化、智能化的治理结构可以简化群众办事流程,推动实现“一网通办”,便于群众与相关办事流程责任人直接沟通与解决问题。此外,扁平化的治理结构有利于部门间互联互通,提高政府事务的处理效率,做到对突发事件的提前预警。
数字技术推动政府治理理念由传统的管理思维、边界思维、保密垄断思维向服务思维、跨界思维、开放合作思维转变[3]。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政府可以根据公众的需求精准提供公共服务,推动政府由传统的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中心,更好地服务群众。数字平台的建设促进了政府跨部门、跨区域间数据信息的共享,提高了政府治理效率,打破了部门壁垒和行政壁垒,推动了政府部门纵向和横向的互联互通,在技术层面推动政府人员形成跨界思维。信息开放时代,数据共享成为大势所趋,信息来源及流转的渠道更加多样,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逐渐也掌握了很多的信息。这推动着政府转变传统思维,形成合作思维,开放部分信息数据,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互联互通。数据来源的多样性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政府对信息数据的垄断,也促使政府改变单一治理模式,与社会和公众进行部分信息开放共享,推动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的核心在于治理理念的改变。然而,在从传统的管理思维、边界思维、保密垄断思维向服务思维、跨界思维、开放合作思维转变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很多政府工作人员认为政府的数字化治理只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忽略了政府治理过程中居民情感、公平公正等治理公共价值。诚然,数字技术的应用对精准提供公共服务、厘清社会治理复杂情景有极大的作用,但“工具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会造成对公共价值的忽视,从而导致数字鸿沟的产生,以及多数人与少数人利益不均等问题。二是传统治理思维导致政府工作人员整体性治理理念不强。政府人员缺乏整体性治理理念,导致一些事务无法在线上办理,甚至存在同一事务在不同区域标准不同、流程不同的现象。
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的关键在于治理结构能实现“横向协同、纵向互通”,信息数据上下自由流通[4]。但是由于传统组织逻辑的制约,各地方政府仍然存在“本位主义”,未充分共享数据信息,形成“数据孤岛”,跨界数据协同共享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跨区域政府职能部门协作不畅。各行政区划间存在行政壁垒,且各省数字政府建设情况不同,群众跨省办理政务事务仍然存在阻碍。二是政府内部跨部门数据协同共享困难。一体化的省、市级数据平台虽然已经建成,但是数据的治理主体仍然是各业务职能部门,部门壁垒难以打破,形成相对统一又绝对割裂的数据管理现象。三是缺乏跨部门整合统筹,责任分工不明确。跨部门间数据共享缺乏统筹,不同部门间权责不明晰,数据采集、处理、应用等过程中存在职能交叉等现象,呈现碎片化管理局面。
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的目标是提高政府治理效率,但目前由于技术应用不强及数字化治理能力不强,数字政府治理效率有待提高。一是政府部门响应慢。虽然目前我国部分城市一体化数据平台的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政府工作人员通过政务服务平台在线处理政务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对于群众的各种需求无法及时响应。甚至某些地区的政务服务平台形同虚设,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问题,仍然需要群众在线下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二是政务事务审批环节多。虽然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群众的办事效率,但是由于顶层设计不完善,各区域、各部门政务平台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使政务事务在审批过程中要求的材料、流程、方式等不同,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率。三是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现如今很多城市智慧政府的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很多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数字应用创新不足的情况[5]。受制于资金及技术约束,数字政府的建设在欠发达地区仍然推进缓慢,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产生了“数字鸿沟”,对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一定阻碍。
在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的过程中,要转变治理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在技术赋能的同时注重治理公共价值的实现。一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放弃传统的以事为主、技术有限的思维,将群众的需求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及时了解群众需求的变化并与之进行沟通,随时改进服务内容,急群众之所急,切实解决群众面临的问题,提升群众在政府治理过程中的幸福感、满足感。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整体性治理理念[6]。各级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数字政府建设标准,打破行政壁垒、层级壁垒、部门壁垒,推动政府人员转变边界思维、保密思维,消除“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现象,深化数据信息共享。
解决数字技术应用的互联互通逻辑与传统组织逻辑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重塑政府治理结构并建立合理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一是建立政府跨区域数字协同机制。在政务事务数字平台上建立相应的跨省服务模块,打破各行政区划间的边界,为群众提供无边界、无差别的标准化、便利化政务服务。二是完善政府内部跨部门、跨层级数字协同共享机制。建设省、市一体化的数据平台,推动各层级、各部门间政务服务横向与纵向贯通,改善政府治理结构,提高政府治理效率。探索“省市联建”模式,各城市在各自优势领域先行建设相关数据服务应用平台,待发展相对成熟时与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对接,并在其他城市进行推广[7]。三是建立权责明晰的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明确数据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能,以清单制度厘清政府数据管理机构、业务部门、综合部门等的权责,明确责任边界,建立合理的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
不断加强数字技术的进步是提高政府治理效率的基础,一是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数字技术应用,运用大数据技术、大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推动政务公开、政务管理等版块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反馈机制,保证公众与政府、政府部门间沟通顺畅,提高群众办理政务事务的便利性,推动“一网通办”迭代升级,优化政府治理的运作方式和过程。二是深化数据共享平台一体化建设,推进政府服务线上线下融合。统筹规划数字政府建设,统一政务治理平台标准,规范政务事务审批流程,推动群众“一次事一次办”。此外,可以在机场、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放置自动化政务服务一体机,便利群众办事,推进政务事务办理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7×24h的“不打烊政府”。三是加强全国范围内政府数字平台建设,打破区域间数字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欠发达地区可以采用专项拨款等形式建设数字平台,防止“数字鸿沟”的产生。加强政府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推动数据、技术与应用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探索欠发达地区治理的新模式[8]。同时,对贫困地区工作人员进行数字化治理的宣传和培训,实现区域事务的现代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