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央银行需要保持清晰的政策意图、灵活的分析方法和谦卑的自省精神

2023-12-22 15:18:23克里斯蒂娜·拉加德王宇
金融发展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供求关系通货膨胀不确定性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王宇 译

摘   要:过去三年间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市场动荡等的冲击,使得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工作方式、全球能源供给结构以及国际贸易制度发生深刻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企业开始调整定价策略,大幅上调产品出厂价格,而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紧张状况也提高了工人的议价能力,这都成了2022年世界性通货膨胀的重要推手。目前,价格机制能否调节全球供求关系走向再平衡尚不可知。在这个经济金融环境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要想保持货币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操作的稳健性,中央银行需要坚持清晰的政策意图、灵活的分析方法和谦卑的自省精神。

关键词:货币政策;供求关系;通货膨胀;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23)11-0034-04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3.11.004

一、引言:以前瞻性的方式采取行动

在过去的三年中,人们经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冲击,包括新冠疫情肆虐、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市场动荡。这些冲击不仅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世界能源供给模式的变化、国际贸易方式的变化,而且导致世界性通货膨胀(以下简称通胀)卷土重来。

2022年,各国通胀压力空前增大,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操作来進行应对——持续大幅加息,降低总需求水平,抑制通胀。从目前情况看,中央银行维护物价稳定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是,我们对抗通胀的斗争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

当前全球经济关系复杂多变,金融稳定任重道远,各国中央银行面临挑战。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建立在传统数据之上的经济模型来应对冲击,现在这些传统数据和传统模型已经不能作为我们进行货币政策决策和货币政策操作的依据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继续维持欧元区的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呢?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我们面临的挑战:“生活只能倒着去理解,但工作必须向着前方去做。”

由于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我们不能等待这个新时期、新环境的参数完全清晰之后再来采取行动。我们必须建立面向未来的新思维,以前瞻性的方式采取行动。由于只有在事后才能真正理解货币政策的复杂影响,为此,欧洲中央银行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政策框架,以应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快速变化,进行有效的货币政策决策和货币政策操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正在发生的三大变化,然后讨论由这三大变化带来的两大问题,最后说明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货币政策决策和货币政策操作。

二、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的三大变化

(一)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

2021年以来,在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呈现供给紧张态势,即劳动力供给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新冠疫情之后各国经济快速恢复,劳动力需求大幅上升;另一方面,一些在新冠疫情中离开工作岗位的工人还没有全部返回职场。

值得关注的是,新冠疫情也推动了欧洲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工作方式的改变。比如,在数字平台上,远程工作方式的出现使劳动力供给的弹性增加。也就是说,凭借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这一变化淘汰了旧的工作方式,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根据不完全估计,目前发达经济体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工作完全依赖自动化。欧洲中央银行的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中,多数欧洲国家人工智能相关行业的就业需求持续上升。因此,那种认为人工智能必然导致就业率下降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全球能源供给结构的变化

随着世界气候变化,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行动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进展非常迅速。从目前情况看,欧盟的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使40%以上的能源发电来源于可再生能源。美国的目标是在2050年之前,使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成为国家电力的主要来源。

(三)国际贸易制度的变化

我们正面临着日益加深的地缘政治沟壑和全球经济分裂,全球经济正在分裂成为相互竞争的集团。随着逆全球化思潮的泛起,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正在抬头。在过去十多年中,国际贸易中的限制性条款增加了十多倍,主要目的是推动跨国企业回流至区域市场和国内市场。与此同时,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产业政策也开始出现并且快速发展。虽然这还未能真正造成“去全球化”效应,但是,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化,再加上因为新冠疫情而凸显出来的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加速了“去全球化”进程。

(四)应对变化:全球货币政策调整

新冠疫情之后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全球能源供给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贸易制度的变化,成为2022年世界性通胀飙升的重要推手。这三大变化抑制了总供给,并且将总需求引向产能受限部门。所以,此轮通胀是全球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是各国供求失衡的结果。面对通胀压力,2022年前后,中央银行快速进行货币政策调整,通过持续大幅加息,抑制总需求,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

三、三大变化是否可以改变传统经济周期

目前还不清楚上述三大变化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不过,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这三大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要比我们最初预期的更加持久、更加深远。

(一)三大变化是否会改变经济周期

在新冠疫情之前的世界里,经济是沿着潜在产出稳步扩张的道路向前发展的,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是由需求变化推动。从目前情况看,传统的经济周期或许正在发生变化。

我们已经经历了气候变化的冲击,这将成为未来更加频繁的供给冲击的一部分。欧洲中央银行的研究表明,欧元区有超过70%的企业依赖至少一种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能源供给结构的变化可能进一步增加能源供给冲击的力度与频率,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弹性可能进一步降低,可再生能源将面临“中断”与“存储”的挑战。

随着全球价值链重置,跨国企业的区域化和本土化回归使供给限制进一步增加,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欧洲中央银行研究发现,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率为1.7%,远远低于过去十二年2.6%的平均水平,并且无法通过各集团内部的贸易活动增加来补偿。

(二)三大变化的冲击如何传递

与新冠疫情前相比,未来可能出现更大的价格冲击。如果我们面对更多的投资需求与更大的供给限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上升压力就会继续增大,尤其是那些对于绿色经济至关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品。国际大宗商品的相对价格需要调整,以确保资源流向那些可持续增长的部门,而不是那些正在萎缩的部门。

结果是可持续增长部门的名义价格上涨,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刚性,因此,可持续增长部门的名义价格上涨无法被那些正在萎缩部门的名义价格下跌所完全抵消。欧洲中央银行的任务就是在这些相对价格的变化中,将通胀预期牢牢地锚定在货币政策目标上,以维护欧元区的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

四、由三大变化所带来的两大问题

(一)企业定价策略问题

2021—2022年,面对世界经济中供求关系的变化,企业开始调整定价策略。在此前近三十年的低通胀低利率环境中,即使面对相对价格上涨,企业的定价策略依然是保持低价,当时企业主要担心提价会导致失去市场份额。在新冠疫情期间和新冠疫情后的经济恢复期间,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当时所有企业都面临同样的供给冲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供给冲击充当了竞争对手的隐性协调机制。新冠疫情之后,企业开始对其定价策略进行调整——不仅上调产品出厂价格,而且大幅上调产品出厂价格。这就是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欧元区大部分行业的物价水平几乎翻了一番的重要原因。

(二)劳动力市场供给问题

在新冠疫情之后的经济恢复过程中,由于劳动力供给不足,工人处在相对有利的位置上。他们可以要求提高工资来弥补由通胀所造成的实际工资损失。在2022年以前的低通胀低利率时代,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当时即使经济冲击影响了相对价格,面对物价水平的持续大幅上涨,工人提高工资的要求也很难得到满足。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劳动力市场是在供过于求的状态下运行的,劳动力的供给过剩使工人处在相对不利的位置上。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欧洲劳动力市场从供过于求到供不应求的变化,工人的议价能力提高,工资水平上涨。这也是欧洲的通胀和通胀预期可能更加持久、更加顽固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许,企业定价策略问题和劳动力市场供给问题都是暂时性的。欧元区的最新数据表明,随着能源价格和投入品价格下行,企业提高商品出厂价格的情况正在减少。同时,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影响,欧洲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紧张状况正在逐步得到缓解。

五、价格机制能否调节全球供求关系走向再平衡

上述三大变化和两大问题只是短期现象,还是具有长期性趋势?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确还不清楚。如果全球供求关系包括大宗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只是暂时失去弹性,那么通过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和自动修复作用,总供给将逐步扩大,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将逐步走向再平衡。但是,如果全球供求关系在较长时间内失去弹性,那么,可能造成国际市场的价格机制失灵,企业将继续提高产品价格,转嫁生产成本,最后形成工资与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胀。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通胀预期和名义工资增长预期,那么,世界可能形成工资与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胀,此轮通胀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顽固、更加持久。

六、在经济金融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增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目前,欧洲中央银行面临重大抉择:是选择回到一成不变的旧世界,还是选择进入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新时代?我们当然会选择后者,并且也只能选择后者。关键问题是,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如何才能维持货币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操作的稳健性?在我看来,清晰、灵活、谦卑这三大要素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欧洲中央银行需要保持清晰的政策意图、灵活的分析方法和谦卑的自省精神。

(一)让政策意图清晰:货币政策本身不应当成为不确定性的来源

我们必须坚守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且让这一政策意图清晰、明确和长久,使所有人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和理解。我们必须明确,物价稳定是建立“投资友好型”环境的基石。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货币政策本身不应当成为不确定性的来源。

这对于维护稳定的通胀预期至关重要,对于保持社会公众的信心至关重要。无论如何,欧洲中央银行都不会忽视或者偏离中央银行使命和货币政策目标。我们必须在中期内将欧元区通胀率保持在2%的目标水平上。

(二)坚持灵活的分析方法:货币政策不能依赖传统数据和传统模型

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必须重视分析的灵活性。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不能根据简单规则或者传统目标来进行货币政策制定和货币政策操作,不能完全依赖那些根据过去数据所建立的经济模型,我们必须建立面向未来的新思维,以前瞻性的方式采取行动,使货币政策成为一种稳定力量,而不是一种反应力量。

我们必须建立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将主要依据以下三大数据信息进行货币政策决策和货币政策操作:通胀前景、潜在通胀率和政策传导强度。未来欧洲中央银行将主要通过“多支柱”方法进行货币政策调整。我们需要定期更新预测模型和预测技术,并且对那些领先指标变量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三)保持谦卑精神:理解货币政策目标的有限性

在经济金融形势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货币政策制定者必须保持谦卑精神,认识到中央银行的局限性,以及货币政策所能实现目标的有限性。如果我们要保持中央银行的信誉,就需要以一种谦卑的精神和宽容的态度来讨论欧洲经济金融和欧洲中央银行的未来。

目前欧洲中央银行已经在向着清晰、灵活和谦卑的方向前进了,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毕竟我们出发了。比如,欧洲中央银行发布了关于能源价格和工资等重要变量的敏感性分析,并且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期间使用了这些场景分析。欧洲中央银行还在努力增加预测误差的透明度,比如,欧洲中央银行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对外公布通胀预测误差背后的原因。今后我们打算继续这样做,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七、简要总结

毋庸置疑,今天无论是欧洲还是世界,都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并没有预先写好的剧本,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写出新剧本。

在一个变化如此迅速的时代,货币政策制定者必须拥有开放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并随时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而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中央银行必须为经济提供名义锚,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维护欧元区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这一点尤为重要。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将欧洲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设定在足够严格、足够限制性的水平上,以实现2%的通胀目标,实现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在这个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欧洲中央银行必须保持清晰的政策意图、灵活的分析方法和谦卑的自省态度。正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困难并不在于建立新思想,而在于摆脱旧思想。”

猜你喜欢
供求关系通货膨胀不确定性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1:56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中国外汇(2019年7期)2019-07-13 05:45:04
电力市场营销的价格策略研究
基于供求关系视角浅析我国房产税改革的影响
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剖析及其对策探究
时代金融(2016年30期)2016-12-05 18:59:51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4:15:41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长期并存现象的分析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6:29:24
我国国际收支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经济计量性检验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0:38:00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供求关系视阈下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37期)2016-05-30 13: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