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 常劲 冯超凡 万冬梅
(辽宁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阳 110036)
花面狸 (Paguma larvataC. E. H. Smith, 1827)俗称果子狸,隶属于食肉目 (Carnivora) 灵猫科 (Viverridae) 花面狸属 (Paguma),作为“三有”保护动物,其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为近危 (蒋志刚等,2020)。花面狸在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不丹、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泰国、文莱、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国内共分布有5 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 (P.l.larvata) 分布于北京、河北、甘肃、陕西、重庆、四川、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福建、江西、上海、浙江、广东、广西,喜马拉雅亚种 (P.l.grayi) 分布于西藏南部,台湾亚种 (P.l.taivana) 分布于台湾,海南亚种 (P.l.hainana) 分布于海南,西南亚种 (P.l.intrudens) 分布于贵州、四川西南部、西藏东部、云南、广西西部 (魏辅文,2022)。目前花面狸在我国分布的东线与北线分别为河北承德的兴隆县与北京的延庆区 (图1) (侯建华等,2004;张源笙等,2017),而辽宁省尚无分布报道。
红外相机具有隐蔽和可持续工作的优点,因此十分适合探测活动隐秘、数量稀少的野生动物(李晟等,2014),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哺乳动物的观测研究 (Cordieret al., 2022)。红外相机技术的发展也为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提供了高可信度的影像资料 (肖治术等,2014)。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对燕山山脉东部地区辽宁省的青龙河、楼子山、白狼山和五花顶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兽类多样性监测,并在青龙河、白狼山和五花顶3 个保护区均获得了灵猫科动物的照片及视频数据(图1)。基于影像的面部、形态和行为特征,鉴定为花面狸。本研究证实了花面狸在辽宁西部分布的事实,也为花面狸的扩散提供了新的证据。
为调查燕山山脉东部辽宁段的兽类多样性,于2022年初在辽宁省的青龙河、楼子山、白狼山和五花顶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定116个2 km × 2 km的网格,共布设171台红外相机。物种鉴定参照《中国兽类野外手册》(Smith 和解焱,2009) 进行。对于能够进行个体或群体识别的照片,以不同个体或群体的照片作为独立有效照片;对不能进行个体或群体识别的照片,以30 min作为相邻独立有效照片的最小时间间隔 (O’Brienet al.,2003)。
自2022 年1 月至2023 年5 月,171 台红外相机总有效工作日27 376 个。在整理照片时,发现青龙河、白狼山和五花顶3 个保护区中的31 台红外相机均拍摄到一种灵猫科小型兽类,共计215 只次 (照片584 张、视频106 段) (图2,表1)。图像显示所拍摄小型兽类具有以下特征:有显著的杂乱黑白色面部纹路且颜色斑块无相连部分;鼻镜后缘经颜面中央至额顶有一条宽阔的白色面纹;耳廓较长且多直立于头部之外;耳轮内毛发白色,耳廓外毛发黑色;体毛尖部为棕黄色或灰色,与基部不同色;四肢除足背外与背部同色,为棕黑色或灰色;足背与尾端为黑色;尾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尾端为黑色。经鉴定与花面狸的形态学特征相符。该区域拍摄到的另外两种鼬科动物亚洲狗獾 (Meles leucurus) 与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面部纹路虽与花面狸较为接近,但两种鼬科动物的尾部均较短,一般长不超过200 mm,且尾背与体背同色或为白色 (肖增祜,1988);同域分布的鼬科动物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 尾长与所拍摄兽类相近,但黄喉貂头部及颈背部均为黑色,且无明显纹路 (王应祥,2003)。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与影像资料后 (潘清华等,2007;Smith 和解焱,2009),确定该灵猫科动物为花面狸。
表1 红外相机拍摄的花面狸信息Table 1 The information of Paguma larvata captured by camera-trapping
早期文献多认为花面狸为旧大陆热带、亚热带的典型兽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洋界南部的横断山脉以东和秦岭以南地区,且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蒋志刚等,2003);然而随着近些年我国野生动物科研工作的不断推进,发现花面狸分布的最北界已越过秦岭并向北、向东推移,目前已扩散到河北、北京等地 (侯建华等,2004;张源笙等,2017;刘雷雷等,2018)。但在查阅相关文献后未发现花面狸在辽宁省的分布记录,因此本发现是花面狸辽宁省的一个省级分布新记录 (肖增祜,1988;王应祥,2003;Smith 和解焱,2009;邱英杰,2015;魏辅文,2022)。
目前花面狸在我国分布的最东线位于河北省兴隆县 (侯建华等,2004),而本研究中花面狸的发现地与河北省兴隆县的直线距离约70 km。由于花面狸分布于多种森林生境,从原始常绿林到落叶次生林都有分布,甚至会出现在农业区 (Smith 和解焱,2009)。这与本研究发现地涵盖针阔混交林、灌丛、次生林、农田等十分吻合,且发现地丰富的食物资源,为花面狸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可行的物质条件 (Zhouet al., 2008)。
经分析,6—9 月是花面狸活动最活跃阶段,拍摄到的行为多为低头缓速经过,猜测可能是觅食行为,表明花面狸在夏季繁殖期后活动量开始增大;而11 月至次年1 月未发现任何花面狸的活动痕迹,说明这个阶段的花面狸已进入冬眠期 (张保良,1997)。此外,本研究中还有5 台红外相机累计拍摄到8只花面狸幼体,证明花面狸可以正常繁殖。拍摄到如此丰富的花面狸活动影像,表明花面狸扩散到辽宁省已经有一段时间,且已经形成稳定的繁殖种群。而辽宁省的花面狸种群扩散起点在何处,其行为节律、生境选择、种群可持续发展状况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首次在辽宁省获得了花面狸的影像资料,为花面狸的分布和扩散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花面狸的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分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