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站城融合背景下交通枢纽更新升级
——以松江南站为例

2023-12-22 04:12喻晓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年12期
关键词:车场候车扶梯

喻晓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铁线路网的建设,越来越多既有车站已经不能满足新建或扩建站场的需要,从既有的站场、站房、站前广场的水平空间排列,逐步变化为站前广场、站场、站房自下而上的垂直空间布置,现在已形成将“站”与“城”融合的第四代铁路客站模式[1]。

新建松江南站已被定位为上海市铁路枢纽总图中“四主多辅”的助客站之一,也是上海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级枢纽,实现客运枢纽由“单点扩张”向衔接整合转变,强化沪宁、沪杭通道上松江南站辅助客站的功能,同时分方向完善向南、向北对外服务,优化形成铁路客运枢纽布局。

2 既有站房及周边功能配套

既有松江南站站场规模为2台4线,既有站房位于站场北侧,为下进下出线侧下式车站,站房北侧为站前广场,广场有出租车、社会车停车场,站前广场东侧为上海地铁9 号线站点,整个车站功能配套齐全。铁路进出站、换乘空间模式为水平交通流线,但各部分空间相对独立,均为交通空间的水平空间布局,为铁路客站第二代交通枢纽组织。

3 新建枢纽更新整合设计

3.1 铁路与城市功能整体设计

新建站场规模为7 台19 线,其中沪苏湖高铁场3.5 台9 线,普速场3.5 台10 线。新建站场与既有松江南站之间形成大约350m的夹心区域,因站房位于松江主城区发展轴线之上,地理位置重要,两个站房之间采用交通服务中心将两者联系起来,形成“新站房—交通中心—老站房”城市南北轴线依次串联空间。交通中心根据“公交优先、多向接驳”,承载了公交车场、出租车场、社会车场、换乘空间等功能,将既有与新建站房、既有9号线地铁站点等联系起来,集文化展示、科创办公及商业于一体的空间综合体。新建枢纽总建筑面积约45000㎡,其中站房总建筑面积约60000㎡(见图1)。

图1 总平面图

从新建站房功能空间布局模式来看,新建站房采用第三代铁路客站枢纽,站房与城市交通形成了地下、地面、高架等立体化的空间融合。从新老站房之间设置的交通中心空间布局模式来看,将“站”与“城”进一步融合,成为以交通为中心的城市综合体,打造了融入城市的交通枢纽,为周边的城市建设提供支撑[1]。

松江南站站房为高架与侧式结合形式站房,旅客进出站采用上进下出的模式。契合“云间映玉兰,花开无限环”的站房理念,既反映了新一代铁路客站“站城融合、交通综合、功能聚合、绿色集合”的时代要求,又体现了“浦江之首、科创云城”的地域特色。国铁站房部分自然形成“无限环”形象的核心,并在北侧以圆弧的体量,较好地融合了站场与城市轴线的关系,形成了完整、开放的城市空间。站房与南侧服务中心通过高架匝道、落客平台及连贯的屋盖构成完整的综合体,国铁客流可通过服务中心向南换乘多种交通方式,也可与既有站房直接换乘[2]。

3.2 铁路客运设施功能分区与平面布局

站房与服务中心平面与功能布局共分为七层,其中地上五层,地下两层。

地下一层为国铁设备用房、社会停车场。广场层中部为出站厅,连通北广场及南侧交通中心,主要设置旅客出站通道、旅客卫生间等用房;东西两侧为城市通廊,西侧城市通廊外设铁路自营车场、铁路物流场地等。

站台层主要包括国铁站台、北侧式站房、旅客活动平台。北侧式站房主要含进站大厅、设备及办公区、行政贵宾区。

高架候车层中部为候车室,两侧及周边设有儿童候车区、重点旅客候车区、商务VIP 候车、旅客服务、公共卫生间等用房。南侧为主要进站口,通过进站广厅,承接东西两侧落客平台及南侧交通中心客流。北侧进站大厅设置两组楼扶梯,承接站台层进站大厅客流。候车大厅客服夹层,通过南北两条连廊,使客服夹层在东西两侧连成一个整体。

3.3 服务中心功能分区与平面布局

地下二层主要为地下停车场配套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中部设置交通换乘通道,南北两侧均连接城市通廊或下沉广场,连接附属商业及网约车场,交通换乘通道东侧预留与地铁相接的条件。

地面层中部为交通换乘广场,呈十字型,南北联通新老站房,东西联通公交车场及地铁9 号线。在交通换乘广场东侧设置新老站联系通道。北侧衔接新建松江站换乘厅,经过南侧服务中心的主要空间,与既有站房统筹融合,形成完整、连续的换乘路径。

高架层、站台层中部均设置十字型公共走廊,面向公共走廊主要布置零售商业,外侧设置室外平台或落客匝道平台,沿外侧布置多功能厅联合办公、产研展商空间和配套设备用房等,并通过走道与公共走廊相连。

4 枢纽交通组织一体化设计

4.1 铁路与城市交通客流设计

4.1.1 进出站流线组织

高架候车层:东西匝道社会车、出租车均由逆时针方向进场,西侧匝道落客后车辆北向驶离,向北接入金玉路匝道系统,或经由下匝道进入地面路网,同时也可经由出租车回场匝道,环绕向南下匝道,经由地面道路进入服务中心地下出租车场。

广场层:公交车及大巴车经由盐仓路单向进入公交及大巴车场,停靠上下客后经由盐仓路逆时针驶出,进入中桥路。

4.1.2 换乘流线

进站换乘流线:乘坐出租车、私家车的旅客,在高架东西落客平台落客后进站,或在北广场地下车场、桥下自营车场下车后,分别通过北广场垂直交通、进站交通核到达高架候车层、站台层进站厅进站;长途车、公交车旅客在地面车场下客后,通过换乘大厅进站交通核或服务中心垂直交通进站;地铁旅客,通过地铁出站后经过服务中心到达高架候车层。

出站换乘流线:出站旅客经各站台楼扶梯下至出站厅,可分别到达北广场、服务中心、东西两侧城市通廊及换乘区等,换乘其他交通(见图2)。

图2 交通流线分析图

4.2 新建站房交通客流组织

4.2.1 旅客进站流线

乘坐出租和社会车的旅客可以在高架东西侧落客平台下客,从东西南三个进站口直接进入高架候车室,或由北广场电扶梯上至站台层,进入西侧进站广厅,经楼扶梯上至高架候车层。乘公交、大巴到达的旅客,可在西侧车场落客后,通过服务中心内部电扶梯,进入站房南侧或换乘厅安检进站。地铁到达旅客,可由服务中心地面换乘广场,经由电扶梯进入站房南侧的进站及换乘厅安检进站。

4.2.2 旅客出站流线

出站旅客经各站台楼扶梯下广场层出站厅,经出站厅到城市通廊及换乘区或北广场,可向南进入地铁以及服务中心地下社会车场或出租车场;或进入铁路自营车场、北广场地下车场(见图3)。

图3 各层旅客流线分析图

4.2.3 新建与既有站房客流联系

新老站房换乘大厅,于高架候车层进站及换乘厅下方,为付费区换乘部分。换乘大厅通过扶梯与新建站房进站广厅相连,旅客进站后可通过电扶梯下至服务中心广场层联系通廊,在南侧经由扶梯下至地面层,与既有站房售票厅改造成的换乘厅平接。既有站房的换乘旅客,可反向由既有站房出站厅经由候车厅通往联系通道,并进入换乘大厅。

5 结语

本工程提出了既有站房更新升级整体设计理念,体现了“站城融合”的新思路。首先,提供配套基础设施,保障松江南站正常运行。其次,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复合化城市节点[4]。第三,构建客运枢纽体系,优化区域交通组织[3]。最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城市竞争实力。松江南站作为沪苏湖铁路的重要站点,为城市对外公共出行提供“高效、顺畅、安全”的换乘和高品质的出行服务,打造各交通模式之间“无缝衔接”的一体化交通枢纽[5]。新建松江南站及配套交通中心的建设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车场候车扶梯
拆梯人和扶梯人
无限追踪
铁路客运站候车区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车场乘降所信号设计方案研究
安全乘扶梯
基于神经网络的高速铁路动车存车场火灾识别算法研究
铁路客车存车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乘扶梯
铀矿山井底车场巷道内氡及其子体浓度分布规律研究
铁路客运站候车区运用方案优化方法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