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顺岳
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弘扬诚信文化,加强社会信用,建立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涉及到方方面面。加强和健全企业统计信用体系,确保统计数据质量,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从统计理论和实践看,在评价企业统计信用方面,有的以结果作为导向,对查处的统计违法单位“一票否决”,全盘否定企业数据质量,进而否定企业统计信用。有的以过程作为导向,认为只要统计基础扎实,统计流程规范,就可以作为评价企业统计信用的重要依据。本文认为,应从统计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来评价企业统计信用。
在统计实践中,我们遇到以下涉及统计执法案例:2022 年上半年,温州市统计局对某贸易公司进行统计执法检查,发现上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数据中,未包含增值税销项税额,出现漏报问题。分析发现,该报表由企业会计人员填报,直接从营业收入中提取计入,因而少报了销项税额。同时,该企业还存在工资总额统计口径问题,出现了少报现象。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受到统计执法处理。如果仅以结果为导向,该企业统计信用将被“一票否决”,但就过程导向来看,据了解,该企业过往的统计工作较为规范,统计基础较为扎实,因此,本文认为,这种情况应综合考察企业统计过程和结果,评定统计信用。
从统计过程和结果认定企业统计信用,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表1):
如表1 所示,A、D 类企业比较容易认定,B、C 类则须从企业统计过程和结果结合进行认定企业统计信用。
过程与结果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而结果是在某一阶段内事物达到最后的状态。所以结果的好坏,是伴随着过程所表现的一点一滴积累导致的。对于一个结果好坏的评价,不能仅看最后的成败,也要看这一过程的变化和作用。
统计综合评价是通过特定对象的多个方面数量表现进行高度抽象综合,进而以定量形式确定现象综合优劣水平的统计活动,一般都考虑特定评价对象的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如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李金昌教授对共同富裕的统计评价,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等手段来探讨过程标准和结果标准之间的关联关系,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从而全面解读共同富裕的实际情况与努力方向。原西安财经大学(前身为西安统计学院等组建而成)副校长任保平教授,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十余年的研究,通过建立中国经济质量评价模型,发布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该评价模型也是采取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进行评价。
一是在统计数据的整理环节。由于统计对象没有按照统计法规和制度的要求,统计基础工作不到位,调查对象统计人员不具备上岗资质,在取得原始纪录、统计台账整理等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二是在统计数据上报环节。这个环节是发生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发生质量问题主要是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统计资料不及时,提供的统计数据不真实,统计数据报送不完整。三是在统计数据的执法检查环节。国家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相关部门通过统计执法检查环节,发现统计数据弄虚作假问题。如从近些年国家统计局及地方统计局公布的一些统计违法案例看,存在某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直接干预统计数据、统计部门工作不力、统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随意编造虚假统计数据等严重违法行为。
统计信用过程评价是指用具体评价标准来引导统计信用的建设过程,以达到促进统计信用管理的作用。过程引导性评价能够在统计信用建设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从各个评价项目采取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措施。统计信用结果评价具有滞后性,即统计信用通常无法产生同步效果,这要求评价统计信用需要考虑其实施过程要素。通过对过程评价的控制达到统计信用建设的最终目的,确保指导统计信用建设的规范化、有序化和科学化。
统计信用的结果评价是指用具体评价标准反映统计信用的最终建设结果,该类评价是认识统计信用建设的成效,也是评价统计信用最终建设成果的标杆。结果评价能够为统计信用建设提供一个总目标,通过对结果评价的控制,达到过程评价的控制要求,从而实现建设统计信用的目标。
过程评价是统计信用评价体系的目标导向。利用过程评价体系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认识过程评价变化,以评价为导向实现最终目的。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控制过程,进而提高企业统计信用水平。目前我国的统计信用评价体系仍处于“以评促建”的阶段,通过评价能够认识到某一方面的不足,以便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统计信用评价体系中各项评价的数据必须是通过现有统计口径可以获得的,这保证了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可行性。同时,统计信用评价体系中各项评价必须能够科学地反映统计信用水平,这样才能保证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
根据企业统计信用评价的基本内涵,以及统计信用管理多维度评价的特征设置统计信用评价框架,本文将企业统计信用评价分为过程和结果两个层次,基于上述研究视角,企业统计信用管理评价存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范式,设计企业统计信用评价框架如图1:
图1 企业统计信用评价框架图
过程评价涉及对统计信用管理过程要素进行评价,考察各要素的基本状况及考察统计工作的统计管理水平、信用道德建设、统计技能等方面认知变化。
过程评价维度设置管理完备性、法制普及性、资料规范性和上报及时性等4 个项目。管理完备性包括统计工作管理体系、统计工作制度、统计业务建设等3 个子项目;法制普及性包括统计普法、统计自查等2 个子项目;资料规范性包括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统计报表和统计档案等4 个子项目;上报及时性包括统计资料上报及时性、统计数据异常波动报告及时性等2 个子项目。
结果评价维度涉及对统计信用管理结果要素进行评价,考察各要素的基本状况,尤其是通过统计审核、稽查、执法等环节对评价对象的统计数据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认定。
结果评价维度设置数据真实性、数据合法性等2 个项目。数据真实性包括提高数据的真实性、提供数据的完整性等2 个子项目。数据的合法性包括被上级核查数据的合法性、是否配合上级执法检查、统计工作是否被列入失信黑名单等3 个子项目。
通过评价维度和考核项目设计,确定每个项目的目标值,以百分制进行评价打分,打分的结果分为ABCD 四个档次(表2)。
表2 企业信用度评价结果
按照上述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浙江省某市的9 个乡镇(街道)共140 家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结果显示,有121 家企业信用度评价总分数高于90,其中有37 家企业分数为100,属于A 级企业;但也有5 家企业信用度评价总分数低于60,为D 级企业。
通过计算六个评价项目得分率可以发现(图2),管理完备性的得分率最低,为81.1%,法制普及性和资料规范性的得分率为90.86%和92.14%,表明企业在过程维度方面表现仍有提升空间。数据真实性得分率最高,为97.75%,表明企业在结果维度方面表现较好。进一步分析企业在管理完备性方面得分时可以发现,企业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仍比较薄弱,一些企业还未配备专门的统计人员,是由会计兼任,表明配备对专业知识熟知的统计人员有利于保证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