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视觉景观公众偏好特征研究

2023-12-21 01:18徐婵娟蓝思琪王文奎
中国园林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天际线公众景观

罗 涛 徐婵娟 蓝思琪 王文奎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逐渐成为全球大多数人口的居住地。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68%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而近90%的城市人口增长将发生在亚洲和非洲[1]。作为亚洲大国,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浪潮,使功能主导型城市景观与公众审美偏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迄今为止,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和专家的专业知识依旧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决定城市形象的关键要素。然而有研究显示,专家和决策者的审美观念与公众的审美偏好存在差异[3-5]。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思想,亟须探讨如下问题:满足公众审美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有哪些特征?这些视觉景观元素及其特征又如何影响公众的审美偏好?

本研究依据景观感应理论框架,将公众视角的“应”作为切入点,以福建省13个市县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半开放式访谈,识别城市视觉景观特征的评价指标。将34张城市景观照片视觉特征的量化数据和样本人群的偏好数据相结合,分析公众审美偏好与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其整体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未来的规划决策和城市景观优化提供支持。

1 研究进展

偏好是感知的结果和产物[6]。景观审美偏好是指观察者在经历“感觉”“感知”“认知”后,对景观产生的好恶感[7]。美是视觉的受体[8]。视觉景观偏好存在于审美体验与视觉景观感知之间。传统美学理论中的“物镜”“情境”“意境”与由刘滨谊教授提出的“感”“知”“应”[7]一一对应。随着理论的更新,视觉景观偏好研究已不再局限于景观中的“感”和“知”。应景而生的主动“反应”变得愈发重要[7]。因此,视觉景观偏好的概念应包含“感”“知”“应”三元。其中,“感”是通过视觉接收感受景观,“知”是进入心理过程的认识理解,“应”是对客观景观的主动感应,既为意向、联想、行动上的应对,也是有感而发、有意为之的精神活动及物质实现[7](图1)。

图1 “感”“知”“应”三通道图(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7])

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研究主要侧重“知”和“感”2个方面[8]。“知”主要受个体特征和背景因素,如年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熟悉程度等的影响。关注“知”的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偏好数据,分析人群的年龄[9]、性别等生物因素,以及职业[3]、生活环境[10]等文化因素对审美偏好的影响。“感”原指人的五官对景观本身的感受,在本研究中具体指视觉对景观的物理特征、自然条件和空间形态的感受。关注“感”的研究主要通过可视化评估平台[11-12]、3D模型[13]、3S技术[14]和眼动追踪[15]等技术来定量分析、界定视觉景观特征,以期更准确地把握人们对视觉景观形式[16]、元素[17]和结构比例[3]的偏好。现有研究多关注“感”和“知”,较少有学者对感知客体要素后的“应”进行研究,基于景观“感”“知”“应”三位一体的规划设计研究也仍然缺乏[7]。

保护和提升视觉景观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基于公众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研究不断增加。研究内容广泛包含了城市街道[18]、公园[19]、轻轨路[11]等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其形态、面积大小等特征对景观认知的影响。虽有少数学者强调审美偏好应从整体层面确定,不应只考虑单个或某种景观类型,但目前仍缺少对城市视觉景观整体特征的量化研究[20]。国内的城市景观规划大多依赖决策者或专家的审美观点[4],较少关注公众对城市整体视觉景观特征的审美偏好。鉴于此,本研究以公众视角的“应”为切入点,研究公众在视觉感受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审美偏好效应。旨在揭示城市视觉景观中那些真正打动公众心扉的景观“密码”,提升城市视觉景观设计的合理性。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部,依山傍海,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福建省辖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下设11个县级市、31个市辖区和42个县(含金门县)。由于地形差异显著、地域文化多样,城市化进程不一,形成了福建省内多样的城市景观风貌。综合考虑影响审美偏好的5种地方性因素(地理、生态、景观类型、语言及文化背景),将地理因素、生态因素和景观类型因素作为福建省生态分区的划分标准,语言因素和文化背景因素作为福建省文化分区的划分标准。按照划分标准,福建省的生态分区可分为闽北闽西山地盆谷生态亚区、闽东闽中中低山山原地生态亚区、闽东沿海海岸带与近岸海域生态亚区、闽东南西部低山丘陵盆谷地生态亚区、闽东南沿海台丘平原与近岸海域生态亚区[16];福建省的文化分区可分为闽南海播文化、闽西移垦文化、闽东江营文化、闽北过渡文化与闽北山耕文化[21-22]。基于以上分区,选取省内不同类型的13个典型县市区作为研究区域(以下简称“样区”)。

2.2 研究方法

2.2.1 城市景观照片获取

视觉景观偏好研究中多以照片来代替真实环境[23]。本研究共有13个典型样区,首先,从每个样区的历史文献中选取20世纪末的城市全景照片。其次,通过专家评价筛选出17张城市全景照片(每个样区至少包括1张城市全景照片)。这17张城市全景照片能够包含多样化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并清晰呈现各元素之间的组合关系,既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征,便于复拍,又能为研究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撑,提升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在尽可能相同的拍摄条件(视觉角度、天气、拍摄参数等)下原点复拍17张城市全景照片,组成17张新照片。既有研究表明[15,24],新、旧景观的变化对人群的景观偏好无显著影响。因此,同时使用历史照片与复拍照片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照片中相对固定的自然背景元素(如山体轮廓线)对公众审美偏好的影响。故此,将照片分为新、旧2组,每组17张,共用34张城市景观照片按照规则编码后进行偏好测试(图2)。为减少照片质量和色彩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所有照片采用相同的渲染配色方案[25](图3)。照片分类及渲染参数设定详见罗涛等的研究成果[15-16]。

图2 照片编码规则

图3 历史照片与复拍照片渲染前后对比(3-1引自参考文献[26])

2.2.2 问卷设计与评价方法

问卷调研由审美偏好等级测试和半开放式访谈两部分构成。调查对象来自13个样区。每个样区按照年龄分组共计约200人参与测试,其中,儿童(6~9岁)、青年人(15~19岁)、中年人(20~59岁)和老年人(60岁及以上)各约50人。13个样区共发放2 69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 686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9.6%。

通过向受访者展示打乱顺序的所有城市景观照片,要求受访者根据自身审美偏好进行分级筛选。步骤如下:1)从34张照片中选出12张作为“一般喜欢”的照片;2)从12张照片中选出6张作为“较为喜欢”的照片;3)从6张照片中选出3张作为“最喜欢”的照片。研究者对分级筛选的照片进行偏好评级与赋值,评级分为:最喜欢、较为喜欢和一般喜欢,对应的分值分别为:3、2、1分。其他未被选中的照片则为0分。在对相同人群的半开放式访谈中,要求每位受访者解释他们分级筛选照片的理由。通过整理分级筛选照片理由中的关键词,提取受访者所关注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整体特征。

根据偏好评级与赋值结果,得到了样本人群(N=2 686)的偏好均值(Mean Value of Aesthetic Preference of Overall Sample,OAP)。结果表明(图4):不同城市景观照片的OAP存在显著差异(最高为1.46,最低为0.12,平均为0.62)。总体而言,具有水体、道路、桥梁等元素的照片OAP较高。其中,以编码MG6-n(OAP=1.46)和MC7-n-2(OAP=1.45)为最受欢迎的代表。而具有密集现代建筑或建筑高度低于山体外轮廓等特征的照片OAP较低。其中,以编码MJ5-o(OAP=0.17)和MA1-5-o-2(OAP=0.12)为最不受欢迎的代表。

图4 OAP分布(4-1)与得分最高(4-2、4-3)、最低(4-4、4-5)的图片情况

2.2.3 分级筛选理由关键词的提取

为更加精确地筛选出可能影响公众审美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特征,对半开放式访谈中“最偏好”的3张城市景观照片的偏好理由进行关键词提取。根据关键词频数统计结果,将可能影响公众审美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特征分为2类:一类是对城市视觉景观元素特征(Urban Visual Landscape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UVEC)的描述,另一类是对城市视觉景观整体特征(Urban Visual Landscap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UVOC)的描述。前者是指具体的元素特征,后者是指城市景观的整体特征(即视觉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在对UVEC的描述中,水体、山体和绿植出现的频率最高(图5)。分级筛选理由的关键词提取结果表明,当景观照片中包含水体、山体和丰富的绿色植被时,公众对其表现出很高的喜好。至于UVOC,并未明确指出某个具体的视觉景观元素,而是描述了城市景观的整体感受。在对UVOC的描述中,与城市景观中的自然元素相关的表述较多(图5)。

图5 分级筛选理由关键词提取结果

2.2.4 指标选取、量化、筛选与分析方法

结合分级筛选理由关键词及相关文献综述结果,归纳5类可能对公众审美偏好具有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包括水体、天际线、山体绿植、建筑和道路桥梁;同时选取5个体现观察者整体视觉感受的城市视觉景观整体特征指标,包括视野开阔度、景观护理强度、绿视率、自然度,以及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由此组成UVEC及UVOC的21个指标(表1)。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分级筛选理由关键词的提取中并未发现关于天际线的直接描述,但现有研究和本研究选取的城市景观照片中较多出现山体,且处理好山体与建筑高度的关系对城市景观的美学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天际线及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这2类指标一同纳入考量。

表1 UVEC、UVOC指标选取及筛选结果

指标量化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工赋值、个数计算、长度计算、面积占比计算及长度占比计算[15]。具体计算方法为:根据指标定义使用SPSS软件进行人工赋值;个数计算借助Photoshop软件进行统计,在每张照片上识别所求指标的数量;长度计算借助AutoCAD 2018软件进行统计,保持所有照片宽度一致,运用PLINE命令绘制线条,而后进行统计处理;面积占比计算借助Photoshop CC、ArcGIS 10.2软件进行统计,识别景观元素后,计算各个元素在照片中面积的占比;长度占比计算是在AutoCAD 2018软件里进行,计算天际线自然段的长度与整体天际线的长度的比值。

在选取的21个指标中,水体的存在、桥梁的存在、建筑天际线形状和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这4个指标为分类变量,无须进行K-S(Kolmogorov-Smirnov,双尾检验)检验。其他17个连续变量指标均需进行K-S检验。

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Sig.>0.05)的指标共有6个,包括山体面积占比、建筑天际线拐角数量、建筑高度差异度、绿视率、现代建筑面积占比和自然度;检验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Sig.<0.05)的指标共有11个,包括水体面积占比、视廊个数、整体天际线长度、建筑天际线长度、天际线自然段占比、树林面积占比、草地面积占比、传统建筑面积占比、道路面积占比、视野开阔度和景观护理强度。

以正态性检验的结果来确定后续采用的检验方法:计量数据间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计量数据与分类数据间采用组间差异比较的方法。不同类型数据的具体统计分析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类型数据适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UVOC的各指标,以及UVEC中水体、天际线、山体绿植、建筑、道路桥梁各元素内的指标之间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用以剔除相关性显著的指标,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由于水体和道路桥梁元素内均为1个连续变量指标和1个分类变量指标,因此不对二者内部进行相关性分析,直接保留水的存在、水体面积占比、桥的存在和道路面积占比4个指标。

经过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的筛选,得到16个具有代表性的UVEC和UVOC指标(表1中的“相关性分析筛选结果”)。其中,12个计量指标在后续分析中采用相关性分析,4个分类指标采用差异比较,以此进行UVEC和UVOC与OAP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分析。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分析结果

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建筑面积占比和山体面积占比与OAP呈负相关(P<0.05);整体天际线长度、水体面积占比、道路面积占比、视野开阔度及景观护理强度与OAP呈正相关(P<0.05);传统建筑面积占比、建筑天际线拐角数量、建筑高度差异度、草地面积占比和绿视率与OAP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

表3 UVEC和UVOC与OAP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分析结果(N=34)

组间差异比较结果显示:水体的存在、桥梁的存在,以及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与OAP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建筑天际线形状与OAP没有显著差异(P>0.05)。针对水体的存在、桥梁的存在,以及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与OAP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存在水体时的OAP=0.75,不存在水体时的OAP=0.34;存在桥梁时的OAP=0.81,不存在桥梁时的OAP=0.48;建筑高于山脊线时的OAP=0.90,建筑低于山脊线时的OAP=0.50。研究发现,存在水体和桥梁的城市景观照片的OAP明显高于不存在水体和桥梁的照片;建筑高于山脊线的城市景观照片的OAP明显高于建筑低于山脊线的照片。

3.2 UVEC与公众审美偏好

UVEC指标中,水体、道路和桥梁等城市视觉景观元素会对公众产生积极影响,而公众对山体和现代建筑的审美偏好则表现为负向。

已有研究表明,水体是公众审美偏好的积极景观元素,其面积占比与公众景观偏好呈正相关[27-28],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除了水体,道路和桥梁也被认为是对公众具有积极影响的景观元素。道路和桥梁具备地理连接和城市纽带的功能,满足公众交往与联系的需求,因此受到公众的偏好。桥梁作为一种特殊的景观元素,不仅具备功能性和美观性[29],还具有深层次的代表性意义:在城市里,桥梁能够彰显城市的历史人文情怀并作为标志性建筑吸引公众的注意[30]。在滨水景观中,桥梁还可以提供观景和游憩的功能,丰富空间层次。道路则具有趋向性特点,可以增强城市空间的视觉景深感。同时,垂直序列上的景观特征能够让人们从不同的观景角度感受道路空间,产生神秘感和韵律感[31]。

本研究中,随着山体在城市景观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公众的审美偏好有所下降。这与笔者团队之前的研究结果相吻合[15]。邵钰涵等的研究也表明公众对山体的偏好较低[23]。前文关键词提取的结果也显示出公众更偏好开阔的视野,但山体的存在会阻挡人们的视线,从而降低公众对景观的偏好。此外,本研究受访者多来自山区,山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山体和地形的限制,这也可能导致居住在山区城市的居民对山体的偏好降低。

本研究中,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建筑并不受公众喜爱。可能的原因如下:首先,受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城市的地域特色逐渐弱化,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缺乏特色和美感的模式化建筑形态使公众对现代建筑产生审美疲劳;其次,部分建筑师和规划师过于追求创新和多样性的设计理念,导致建筑形式过于夸张,很难与公众建立审美共识,不符合公众的审美偏好[32]。

3.3 UVOC与公众审美偏好

UVOC指标中,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视野开阔度和景观护理强度会对公众审美偏好产生影响。当建筑高于山脊线、城市景观的视野开阔度增加,以及景观护理强度较高时,公众的偏好值也随之升高。

既有研究已经指出不同层次的景观空间是吸引公众视觉的重要因素[33]。本研究将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与OAP做差异性分析,发现公众更偏好建筑高于山脊线的景观。在之前的研究中,徐磊青等的研究发现专业人员更偏好建筑低于山脊线的景观[3];而撒迦利亚(Zacharias)的研究则发现人们更偏好建筑与山脊线平齐的景观[5]。虽然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但是徐磊青等与撒迦利亚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专家和公众在对景观的观察和判断上具有差异性,进一步说明了研究公众对城市景观的审美偏好的重要性。

本研究还发现,随着城市景观视野开阔度的增加,公众的偏好值也随之升高。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公众对开阔视野景观的偏好。根据“瞭望-庇护理论”,过去人类在自然中扮演“猎物”和“狩猎者”的双重角色,导致人们偏好既能够提供庇护,又能够提供视野的景观(生存环境),因为这种景观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在大自然中生存[34]。

景观护理对人类的景观偏好和感知有重要影响[35]。本研究发现,景观护理强度与OAP呈正相关,这说明缺乏景观护理将降低公众的审美偏好。相关研究也表明,良好的景观护理会产生积极的景观偏好[36]。

4 结论与展望

城市视觉景观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专家与公众在景观认知及审美偏好上存在差异[37]。因此,仅仅基于专家或决策者的审美经验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公众需求,且容易导致景观规划决策失误,不利于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公众偏好测试为基础,识别相关指标,对UVEC和UVOC与OAP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以期更全面、客观地判断影响公众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整体特征,为景观感应及视觉评价领域的研究提供评价指标。在景观感应理论框架下,本研究探讨了以公众审美偏好为代表的“应”的特征,并得出如下结论。

1)对公众审美偏好具有积极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是水体、道路和桥梁,对公众审美偏好具有消极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是山体和现代建筑。

随着水体在城市景观中面积占比的增加,公众的审美偏好也随之增加。因此,城市水景的综合治理不仅是城市绿色生态设施建设的基础,也是提升城市整体审美品质的关键步骤。道路和桥梁以往主要体现交通功能,但本研究发现,公众对其景观和休闲等功能有很大期待。当道路在城市景观中的面积占比增加时,公众的审美偏好也随之增加。同样地,桥梁的存在也能提升公众的审美偏好。因此,针对道路和桥梁的景观设计和维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现代建筑和山体在城市景观中的面积占比增加时,公众的审美偏好会降低。对于山体,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公众偏好情况。对于现代建筑,需要更加细致地考虑其体量、形状和色彩等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以符合公众审美偏好。

2)视野开阔度高、景观护理度强和建筑高于山脊线的城市视觉景观整体特征有利于提升公众偏好。

公众偏好视野开阔的城市景观。在城市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建议尽可能多地保留开放空间和视线通廊以提升视野开阔度。景观护理强度高的城市景观能够呈现出更好的秩序感,本研究结果即反映出公众希望生活在受到良好维护、具有人工管理痕迹的城市环境中。因此,在管理城市景观时,建议对花卉、绿植进行定期修护。当建筑高度超过山脊线时,公众的审美偏好更高。这一结果可辅助专家和决策者在进行天际线设计时,适当考虑部分建筑高于山脊线,以增强城市天际线的层次感,完善城市空间的视觉景观布局。

本研究以公众视角的“应”为切入点,首次运用省级尺度上的大样本数据构建了更为全面的城市视觉景观特征指标,探讨了城市视觉景观元素特征及城市视觉景观整体特征的公众审美效应,研究结果能够为城市景观规划与管理提供更多数据参考。本研究样区覆盖福建省内不同类型的典型城镇,因此研究结果能够反映福建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对公众景观审美偏好的影响,也能为今后的跨区域比较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课题组拍摄或绘制。

猜你喜欢
天际线公众景观
景观别墅
公众号3月热榜
火山塑造景观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沙子的景观
芜湖滨江天际线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张择端:汴梁的天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