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文
摘 要:画家乔凡尼·塞冈提尼对光与色探索与独特的色彩分割法是其绘画生命的核心。从1880年至1899年,塞冈提尼的艺术创作生涯共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不同的绘画方法与技巧。1897年,塞冈提尼受委托完成了《阿尔卑斯之春》,这是他对光与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文将对画家塞冈提尼三个艺术阶段的特点展开论述,并以作品《阿尔卑斯之春》为例,对其色彩选择与创作理念进行个案研究。
关键词:塞冈提尼;色彩分割;阿尔卑斯之春
Abstract: Painter Giovanni Segantinis artistic journey, focusing on light and color explor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1880 to 1899. In 1897, he completed the masterpiece "Spring in the Alps" showcasing his in-depth study of light and colo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gantinis artistic phases and conducts a case study on his color choices and creative philosophy, using "Spring in the Alps" as an example.
Keywords: Giovanni Segantini;divisionism;Spring in the Alps
0 引言
“如果要赋予现代艺术一个特质,那一定是对光与色彩之中奥秘的追寻。”[1]——乔凡尼·塞冈提尼(Giovanni Segantini)
1 塞冈提尼对光与色表达的三个阶段
乔凡尼·塞冈提尼是欧洲19世纪末期最受尊敬的风景画家之一,他开创了一种将点彩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绘画风格,通过色彩分割法展现他对自然、人与神性之间关系的理解,将对阿尔卑斯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农民日常生活的深入洞察跃然于画布之上。塞冈提尼的生活经历与其艺术创作紧密相连,幼年贫困与丧母的痛苦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对自然的感情。1886年,塞冈提尼搬至瑞士的恩加丁山谷,那里壮丽的自然风景给了他无限的灵感。他开始对当地美丽山景和乡村生活进行描绘,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更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心情感的投射。有关塞冈提尼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在画家托马索·布雷西亞尼(D.r Tomaso Bresciani)的书中找到详尽的描述。[2]因此,本文不会过多停留在他的生活细节上,而是着重探讨塞冈提尼如何在自然中捕捉光影,又是如何描绘光与色从而传达内心情感的。
塞冈提尼的职业画家生涯大约始于1880年,维托尔·格鲁比西·德·龙 (Vittore Grubicy de Dragon)是塞冈提尼的画家朋友,也是意大利当时重要的艺术评论家和画廊老板,他曾指出塞冈提尼早期作品中的不足之处——“选择使用太过暗淡的背景,绘画技巧粗糙,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真实性的追求不足。”[3]然而,格鲁比西还是在其暗色背景中敏锐地意识到塞冈提尼正在试图从中发掘出独特的绘画语言,这种尝试标志着他对光与色探索的开始,而这一探索的成功,将成为塞冈提尼绘画生命的核心。
从1880年直至生命结束(1899年)的短暂时光中,塞冈提尼的艺术创作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不同的绘画方法与技巧,甚至与其所选择的居住地点与物质生活相对应,其变化有迹可循,因而我们得以对其画面中的光与色展开研究。
1.1 布里安扎的田园诗歌:1880—1886
1880年,塞冈提尼在意大利西北部伦巴第大区的布里安扎定居,这里是意大利家居的传统产地,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正是这一年他开始在室外作画,他在对绘画主题的选择——《十字架之吻》(Un Bacio alla Croce, 1882)、《采集蚕茧》(La Raccolta dei Bozzoli, 1883)、《日终之劳作》(Lultima Fatica del Giorno, 1884)、《晨祷》(A Messa Prima, 1885)、《圣玛利亚渡湖》(Ave Maria a Trasbordo, 1886)……都是充满温情与虔敬的,人们在观赏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往往不是属于绘画本身的美感,而是真诚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情感,这种田园牧歌式的诗意表达依托于此一时期画家对线条与色彩的独到探索:阿尔卑斯山附近空气更加稀薄,一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直面阳光,在室外作画的塞冈提尼自然会关注到这一点,与自然界的真实光线相比,画布上似乎总表达得不够充足,因此塞冈提尼始终对阳光下色彩对视觉直接而强烈的冲击感受有着执着的追求。
这一时期,塞冈提尼画作使用的颜料浓度过高,在混合时,颜色就会变得越来越黑,并在风干后产生裂纹,这大大影响了作品的价格。塞冈提尼在其艺术生涯的初期阶段生活十分贫困,他必须集中精力创造可以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因此画作中常见稍显矫饰主义的表达。格鲁比西当时给他写信批评道:“由于过于追求创新和更受欢迎的主题,你已经偏离了自然又简洁的表现方式,有点儿过于学院化了。”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格鲁比西还指出了这些作品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显得并不真实,他分析了其稍显刻板原因,并接着补充说:“这些作品对于一个不曾了解学院派的人来说可太厉害了。但你必须承认,某些姿势、构图、表现,如果是作为一张草图、一张粉彩画或是其他更轻松的作品中的某种构思都是很妙的,但若用此呈现现实就相当困难了。为了保持一致性,你在其他方面(色彩)也不得不偏离真实,这就加剧了学院化。”
尽管此一时期的作品在颜色上远离现实,但这并不妨碍塞冈提尼对光的探索。当人们把塞冈提尼与米勒的作品对比时,一位评论家指出,前者与后者的主要区别是他“对光的强烈、持续的关注”。另一方面,他一直受到格鲁比西的影响,相信“环境”是现代绘画的基础,而这个“环境”是“由光在不同对象上的各种色调的关系所构成的”。塞冈提尼在1885年创作的《晨祷》,捕捉了一位年迈的神父在黎明时分前往教堂主持弥撒的时刻。楼梯和巴洛克式外墙是用淡淡的赭石和暖灰色调绘制而成的,天空则是更冷的绿松石,他本来想要画出很明亮的效果,由于技法的生疏,最终却显得有些灰暗。由此幅作品为节点,塞冈提尼通过不懈努力地细致描摹和深入思考,似乎意识到了真正的绘画感觉,并加强了这种感觉。他尤其关注高原风景中的线条与光线,他想在他的作品中描绘这种风景,这才与他的精神和才能相契合。
1.2 纯粹色彩表现探究:1886—1890
1886年,塞冈提尼搬到萨沃宁,他在这里生活了五年,完成了其艺术生涯第二个阶段的蜕变。他放弃了对诗意的文学意象的追求,转而追求表达其纯粹审美理想的绘画语言。塞冈提尼此时更关注对光线的探索,色彩也有了显著的进步,风景在他的绘画题材中占据了首位。虽然他的作品中仍然有人物出现,但其目标仅仅是通过线条、造型和颜色唤起观者的对作品本身的情感,这一转变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成功。获得阿姆斯特丹三年展金牌的著名作品《在斯坦加》(Alla Stanga,1886)被意大利政府购买,收藏于罗马国家美术馆。此后,塞冈提尼的技法日趋成熟,接连创作了《光的对比》(Light Contrast,1887)、《奔马》(Cavallo al Galoppo,1888)、《收割干草》(La Raccolta del Fieno,1889)等,那些充滿色感与想象力的彩色细丝排列于画布之上,我们仿佛可以透过画面呼吸到阿尔卑斯山清澈的空气,塞冈提尼也对自己此时的作品感到满意。
1889年,塞冈提尼绘制了一幅巨型油画作品《两位母亲》(Le Due Madri)(图1):昏暗的牛棚空间逼仄,仅有一盏煤油灯作为照明,这给画面的色调调和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塞冈提尼选择了褐色系作主色调,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温暖的色彩氛围,他使用纯度不等的赭石色及棕色将母牛与小牛犊以和谐的色调融入牛棚的墙壁、饲料槽和地面的稻草中,但完全没有使用黑色。在母亲的皮肤、婴儿以及母牛的乳房上,颜色略显高亮与饱和,这是靠近煤油灯光源的缘故——女人和孩子直接被照亮,在昏暗的牛棚中因更加明显的明暗对比而格外突出,而色彩分割法在此处恰到好处地凸显了煤油灯光闪烁飘忽、光影斑驳的特点,更添作品的温馨与宁静之感。
1.3 雪山的象征与神秘主义:1891—1899
塞冈提尼在其艺术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作品中对颜色的使用更加鲜亮、大胆,在继续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出现了象征主义与神秘主义倾向,如《坏母亲》(Le Cattive Madri,1894)、《生命天使》(Angelo Della Vita,1895,图3)、《爱是生命之源》(Amore alla Fonte della Vita,1896)。然而,在1891年后,塞冈提尼对个人特色的认识似乎包含了许多新的、不全属于自然的元素。此时,他对真实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仍然是十分惊人的,他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构想了一些新的规则,但由于这些规则没能在一个足够坚实的、有机的创作实践系统中筑牢根基,所以他始终没能以准确有效的方式将其充分表达出来,画中某些切实可感的现实部分与想象中的象征图像之间的结合是混乱的,换句话说,作品中属于“艺术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元素拼接在一起,却还没有达到完全和谐。尽管如此,格鲁比西认为这一阶段仍是塞冈提尼艺术创作的巅峰,也最符合他的气质,他娴熟的色彩表现技法成功地表现了那些偏远、宁静地区人和动物的简单生活,再现了自然的奇妙之处,并以一种健康、积极、温和的宗教向往为精神内核,即其对泛神论的向往。虽然塞冈提尼这一时期的作品色彩鲜艳,构图和线条处理得很好,但在人物的塑造上还存在着不足。同时,塞冈提尼还进行了将自己作品中的主题与更广泛的文化和象征意义相联系的尝试,也比以往更注重画面精细的装饰感。
创作于1895年的《生命天使》笔触细腻,色彩线条皆沿着物体的纹理游走,如背景的水面和天空上使用水平方向,白桦树皮的线条呈垂直方向,女性服饰的笔触沿其褶皱的运动变化排列,头发处则变得更细长,增加了缠绕感,画中还巧妙地使用了金线以增添装饰性。整幅画作呈现出温暖的色调,人物用浅棕色和粉色描绘,服装以绿蓝色为主,冷暖对比强烈。在空间的构建上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鸟瞰的构图,通过层次的叠加产生纵深感。画框也是塞冈提尼本人设计的特殊形状,强化了图像的焦点和视觉深度。
2 色彩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阿尔卑斯之春
1896年,莱维斯特劳斯公司(Levi Strauss & Co.)的董事,也是旧金山的艺术收藏家雅各布·斯特恩(Jacob Stern)委托塞冈提尼创作一幅展现阿尔卑斯山自然风光的作品,作品完成于1897年,即后来我们熟知的《阿尔卑斯之春》(Primavera sulle Alpi,图2)。1894年,塞冈提尼与家人搬到瑞士东南部的布雷加利亚山谷,在户外完成了这幅风景画的创作。
在1896年写给朋友卡洛·奥尔西(Carlo Orsi)的一封信中,塞冈提尼详细介绍了他在作画过程中使用的颜料及其使用原则:“我的调色板非常简单,您可能想象不到:含铅的碳酸铅白——我从不将其挤在靠近朱红色或镉黄色的位置;氧化锌白色——我可以将其靠近并混合任何颜色;土红色,波佐利红(自然红土);马尔斯黄,镉黄色(硫化镉);法国朱红色(硫化汞);钴蓝色;群青色;钴绿色(氧化钴和氧化锌);翠绿色(氧化铬);马尔斯棕,一种棕色;洋红色……在调色板上混合颜料会使颜色污浊。我们在画布上使用的颜色越纯净,作品(的效果)就越接近光、空气和(在现实中)真实(的样子)。”
为了使颜色富有深度,同时避免在户外绘画时白色画布的反光,塞冈提尼首先在画布上涂上一层红棕色的底色,然后用粗细不均的画笔反复描摹,这些笔触近看时是交织的颜色分明的彩色线条,远观时则产生了光线闪耀的效果。他会首先绘制一幅草图,记录特定时刻带给他的印象,并在画布上描绘出那些线条,倘若他有一些另外的构想,也会在自然中寻找与那些想法相对应的线条。接着是粗略上色,他使用细长的画笔在画布上点涂细小、干燥的笔触,每两笔之间总是留有空隙,然后用补色填充这些空隙,这一步骤尽量在第一遍颜色还未干透时进行,以使画作整体看起来更为和谐。
塞冈提尼在颜料中加入了金粉和金箔,使其隐约显现在阿尔卑斯山景的山峰线上以增强太阳光感。画布上层层叠加的细线条笔触创造出厚重而有肌理感的纹理,当我们从画作侧面观看时,这种纹理更加清晰可见,就像由无数交织的线条织成的挂毯。精心安排的垂直和水平笔触使画面更生动,并能引导观众的视线在画面空间中移动:远处最高的山脊背靠群青色天空,沿着绿色的山丘下滑,穿过犁过的田野的沟壑,有农妇牵着两匹马,大自然一年一度的复苏画卷就这样徐徐展开。塞冈提尼通过改变视角在水平线上扩大山脉的比例,类似于今天的全景视图,他不想单纯地再现风景,而是致力于捕捉高海拔阿尔卑斯山独有的辽阔、清亮和晶莹的空气,他也自豪地将这幅作品称为“我全部作品中最美的一件”。
3 结语
塞冈提尼作为职业画家具有独特的风格,体现在对光的捕捉、对色彩的选择及对笔触的运用上,这种风格并不隶属于任何流派,而是完全源自他个人的视觉体验和他与自然的深刻连结,这份连结植根于他对自然界的深情与敬畏。从早期作品着重突出文学与宗教意象,到展开对纯粹光影与色彩的独特探索,再到其晚年将象征主义与神秘主义融入光色描绘,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界的理解及他对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深刻反思,塞冈提尼的作品至今仍广受欢迎与赞誉,正是这些情感使他的作品超越了景物本身,成為了真正的艺术杰作。
4 参考文献
[1]Segantini G,Zehder-Segantini B.Scritti e lettere di G.Segantini[M].Bocca,1910:152-172.
[2]Bresciani T.Giovanni Segantini:Vortrag gehalten in Arco im Februar 1899[M].C.Emmert,1900.
[3]Primo L.Il primo e il secondo Segantini,in "Rivista dItalia"[M]. III.Roma,1899:44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