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辉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近年,河南省农业科研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持。其中,青年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其创新意识强烈、创新能力突出、成果转化效益显著,是全省紧跟农业前沿科技创新趋势、大力发展农业科研事业必须重点培养的对象。
一、急需青年人才的原因
(一)科研人才队伍现状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是全省唯一一所蚕业科研机构,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开展桑、柞蚕并重的研究单位,现有在职在编職工65人。从学历上看,硕士8人,本科45 人,本科以下20人;从工作岗位上看,科研人员46 人,管理及工勤人员19人;从职称结构上看,副高级职称以上13 人,中级职称以下33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仅占20%;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及以下9人、40~50岁15人、50~60 岁41人,三个年龄段人员占比分别为14%、23% 和 63%。从以上数据来看,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科研青年人员较少,青年领军人才匮乏,人员老龄化严重,急需引进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
(二)人才引进困难,条件相对艰苦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蚕业养殖规模逐渐萎缩,丝绸企业效益不好,导致该专业淡出公众视线。很多高等院校的蚕学专业因招生不理想而“夭折”,读研读博的学生更少。单位引进青年人才的难度加大,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岗位竞争中不占优势。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科研基地处于南阳市南召县的偏僻山区小镇,交通和信息相对不发达,科研的硬件设施条件一般,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单位留住青年人才的难度较大,存在引不来、留不住、用不优等困难。
(三)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河南省为了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改革农业发展方针,对农业科研单位的支持经费逐年加大。蚕业在农业中属副业,科研经费除省科技厅等少量资助外,几乎没有经费渠道。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无法购买先进的实验器材和设备进行大项目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全省蚕业科研事业举步维艰。
二、解决青年人才不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1.要积极引进青年人才,鼓励青年人才提出创新性建设方案,并且予以支持和推广。对拟引进的国内外博士、博士后等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单位应简化招聘程序,旨在吸引更多高水平知识技能和创新人才回国,助推农业科研单位发展。
2.大力培养青年人才,抓好“帮、带、传”,做好科研方法、经验和技巧的接力与传承;拓展科研视野,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内外各项学习交流活动的支持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省重大蚕业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赋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3.秉持“人才和团队共同成长”的理念,发挥团队合作优势,使团队发展和青年人才成长相得益彰。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后,按照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发展模式,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结合河南省蚕业发展需求,设立了黄河流域柞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蚕桑种质资源等3个创新团队。把青年人才融入团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形成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4.大力开展与国内蚕业科研院等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学习,促进资源共享和相互支持,加强蚕业科技团队的建设,培养出推动河南省蚕业事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
(二)完善青年人才激励机制
1.鼓励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面向青年科技人才自主设立科研项目,由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承担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
2.对表现突出、业绩优秀的青年人才,在开展享受特殊津贴人员、“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选拔推荐工作中,给予适当名额,为敢闯“无人区”、甘坐“冷板凳”的优秀青年人才创造良机。
3.构建物质激励制度,明确科研产出、科技项目的绩效分配标准,给予取得重大科研和科技产出业绩的青年人才绩效奖励。
(三)加强对青年人才的人文关怀
充分利用河南省人才政策,拓展职称申报绿色通道,及时兑现工资福利待遇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协调解决青年人才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问题,提升科技政策、科研管理与保障机制、科研文化氛围等“软环境”,增强青年人才的归属感,让其安心、安家、安业。
综上所述,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要不断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树立崇尚科学、崇尚人才的文化氛围,注重体现青年人才的价值和尊严,进一步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为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 张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