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方
(中共六安市委党校,安徽六安 23700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绝对贫困的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彻底消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培根铸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优化乡村治理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而作出的制度设计[1],也是推动乡村文化复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满足乡村广大居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
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风貌明显改变,大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把培育文明乡风贯穿于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过程,对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至关重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功能在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文化思想阵地[2],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将自身精力投到乡村振兴之中。要推动党的理论政策落地生根,必须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广泛开展文明实践[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阵地宣传[4]、移风易俗[5]及乡村治理[6]3个层面。
1.1 有利于加强乡村的建阵地建设根据笔者调研,不少地区以县域为单位,积极整合县域内的资源,在县、乡、村3级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文明实践阵地延伸到企业之中、田间地头,打造了网络状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按照建好用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要求,整合乡镇资源,以村为基础单位构建县、乡、村3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阵地和乡村本土阵地,着力画好宣传思想工作线上线下“同心圆”。不少乡村还利用乡村大喇叭定期开展政策讲解、疫情防控、农业生产、乡村振兴等宣传宣讲。
1.2 有利于树新风凝聚乡村正能量不少地区探索开展移风易俗送下乡、新风尚宣讲、设立“最美媳妇”“最美婆婆”评选等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让移风易俗祛“阔气”,浸润人心接“地气”。另外,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活动过程中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建设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帮助困难群众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因地制宜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摆脱“等、靠、要”思想,依靠自身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也让他们树立起劳动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精气神。通过扫黄打非祛“邪气”,教育引导树“正气”。通过举办乡村春晚、家庭春晚、朗诵演讲比赛、“红色经典”征文、群众广场舞大赛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激发了乡村广大党员干群的干事创业激情,汇聚起乡村文化振兴磅礴力量。
1.3 有利于安民心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很多地区尝试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美丽庭院”等各类先进评选活动,达到用群众身边的典型榜样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带动群众的目的。此外,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各地还充分发挥乡贤在社会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利用新乡贤力量,从民间“老理”出发,从乡情亲情入手,从传统美德出发,用春风化雨的方式义务为群众解决难题、调处纠纷、化解矛盾,促进乡村振兴,共建和谐社会。
2.1 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较弱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尽管从性质和主体上来看,是采用政府行政手段激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但其能否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依赖群众的自发参与,特别是要依靠相应的志愿组织[7]。但是,很多志愿者主动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较低,村民参与的大多数活动是垃圾清理、道路清扫等简单的志愿活动项目,邻里守望、救急助困、家乡建设等更加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的志愿服务项目较少;有些村民虽然注册了志愿者,但也只是象征性地参加活动,或只有在受到组织召唤时才可能加入志愿活动。由于参与热情不高、信息不畅或者是受农忙时节影响等难以常态化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等原因,导致乡村志愿者流失率较高,乡村志愿服务队伍稳定性较差。
2.2 实践活动的形式单一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各乡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具有典型的“科层化”特征,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容、频率等主要根据上级实践中心的指令进行,不同类型的文明实践中心的自主性较差。此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形式上的创新以及与村民之间的互动,没有及时了解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在实践活动的持续性和针对性上也存在不少短板。在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机构常态化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这样的实践活动形式很显然达不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要求,起不到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以文化人的效果。
2.3 实践内容吸引力不强实践活动内容过于老化,创新不足,笔者调研发现,很多基层的宣讲队伍近两年没有人员流动,宣讲内容基本上没有更新,存在着简单生硬、刻板说教等问题,而且不能与时俱进,大多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没有根据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的变通,在结合地域特色和当地居民群众特殊需求方面有所欠缺,这就造成了开展的实践活动反响一般,活动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影响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2.4 实践活动开展氛围不浓从调研情况看,很多地区实践活动局限于印传单、贴标语、简单开宣讲会、出宣传栏层面。一些活动在开展的过程具有即时性,农民群众作为活动的“受众”,对文化活动的印象大都停留在感官层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不足,也就难以将文化“种植”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很多群众不知道村里有实践活动或者说很少参与过实践活动,这说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氛围还不浓厚,群众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知晓率还有待提高。
3.1 政府的重视程度不高各级政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上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人力物力,只是热衷于完成上级的各种指标任务,很多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只要群众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其文化素质自然就提高了,而乡风文明自然可以得到实现;更有一些干部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办法,是“软指标”,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其中并不会收到明显的输出效果或者说没有可量化的政绩,因此也就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关注很少,个别时候在墙上刷标语或者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也是应付上级检验,达不到推动乡风文明乃至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
3.2 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面向的对象大多数是农村居民,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学历较高的青壮年基本都选择外出务工、创业,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留守的村民大多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妇女或者老人,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他们意识不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意义。并且当前农民的休闲方式还是以看电视、手机上网、打牌等为主,对于文化宣传、理论宣讲、知识培训、文艺表演的热情度不高。即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活动大多都是免费提供,但部分村民依然觉得参加这些活动是在浪费时间,宁愿在家打麻将、睡觉也不愿意花些时间听宣讲、看演出。比如,很多村民对于移风易俗宣传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很多村民在办理婚丧嫁娶等事宜上十分慷慨,有些宁愿债台高筑也要体面风光,有些村民打牌、喝酒时也出手阔绰、随叫随到,但是对于购买书籍等文化产品或者参加志愿活动,却是推三阻四。由于一些群众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意识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顺利。
3.3 资金支持力度需要加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顺利建设,并发挥好其作用,就少不了财和物的支持,并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活动的主体是志愿者,虽然志愿者不需要报酬,但是志愿队伍的发展、开展志愿活动的组织、运输、宣传及文化服务的道具、服装等都需要资金保障。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于所开展的活动具有公益性等特点,不具有营利性,活动资金只能靠财政拨款或者社会募集,加之很多领导不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阵地作用,所以专项财政经费预算很少,很多活动的开展得不到财政的保障。
3.4 人才支撑力度亟待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从事新时代文明实践机构管理、组织实践活动的工作人员,更需要“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的加入。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和政策将愿意留在家乡创业或者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吸引返乡;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新乡贤、退休企事业单位干部、“乡村服务志愿者”等群体作用,搭建各种平台,壮大乡村劳动力和人才队伍,培育乡村发展的人力资源内生动力。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乡村文化振兴大背景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激活[8]。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进程中,只有聚焦问题解难题,积极创新出特色,以更优化的路径激发文明实践的生命力,才能为乡村振兴大文章注入不竭动力。
4.1 注重理论和活动创新围绕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组织宣讲队伍和理论志愿者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应根据村民的喜好和文化水平制定积极向上且村民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实现供需匹配,确保实践活动的效果。一是志愿服务精准化。把实践活动的主题聚焦到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志愿服务的“精准滴灌”。二是志愿服务常态化。把开展志愿服务与疫情防控、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文明新风推广积分制度,通过获得积分兑换商品,从而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注重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围绕群众文明素质的提升,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运用多种方式组织开展“好公民”“好儿媳”、道德模范等各类主题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在实践中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此外,还要将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最大化,把理论宣讲、文艺演出、农机培训、医疗下乡等文明实践资源用好用活用足,实现下沉资源与本地实际有效对接。
4.3 注重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突出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具体政策落实,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嵌入文明实践中心的相关功能,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文明风尚营造等方面持续发力,最终实现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目标。
4.4 注重与乡村治理相结合乡村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场域,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赋予乡村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政治工程,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9]。要坚持把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将其作为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民生服务和志愿性群众活动,重点帮助孤寡老人和是失能半失能群体的生产、生活难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搭建基层矛盾纠纷的化解平台,促进邻里和谐,做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最终实现乡村善治的目标。
4.5 注重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要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提供资金和人才保障[10]。一是要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金投入开放性,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应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公开,接受上级及当地群众监督,确保经费使用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机构工作人员紧缺的问题,应从选拔培训基层文化服务人才入手,把热爱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有一定文艺特长的人员充实到基层,并适当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出谋划策。同时,要建立定期培训机制,让文明实践机构工作人员能够在政治素质、理论知识以及服务群众等方面的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