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创推”五元协同培养复合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

2023-12-21 14:13李上献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22期
关键词:技能院校融合

李上献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浙江温州 325006)

实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做大做强农村产业的关键在于人才,而农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农业高职院校关注的核心问题,培养方法与路径也在不断发展。笔者从“产学研创推”五元协同视角深入探索农类人才培养路径。“产学研创推”中的“产”是指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学”是指教育教学;“研”是指科技研发;“创”是指创新创业;“推”是指农技推广。“产学研创推”是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以及共同开发为载体,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合作育人、互惠共赢是该模式的核心要义。高职院校在这一体系中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在输出教育、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人才培养。

1 “产学研创推”五元协同是复合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第一,是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方式的必然需求。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1]。“产学研创推”协同育人是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新技术运用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乡村基层等多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优势,将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得实践能力和经验为主的生产、创业及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创推”协同育人可以有效整合产教融合各要素,帮助企业升级改造生产技术,提高企业工人技术技能,激发企业参与农业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创推”各种育人元素贯穿于农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的新途径。

第二,是增强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必然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全球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带来了巨大变革,也带来了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日趋激烈的竞争。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等职业教育在助力新发展格局、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产学研创推”五元协同育人模式能有效推动职业教育紧跟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优化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学研创推”五元协同育人模式,聚焦农业产业人才需求,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动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改造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从而提升农业高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产学研创推”五元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各种资源投入到农业职业教育中,它是农业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是提升农业高职院校社会适应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三,是培养农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需求。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指在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一专多能”,且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3]。随着全球化、数字化变革的加快,涌现出大量复杂、综合的职业岗位新问题,企业急需大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一岗多职”和“一职多岗”的复合型新岗位应运而生。这对高职教育在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产学研创推”协同育人是以产业链为逻辑起点,以专业群为依托,通过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推广运用等环节的紧密互动,培养服务生产一线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产学研创推”协同可以有效推动政行企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企业生产运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新技术运用等方面的深层次互动合作,不断拓展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宽度和深度,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 农业高职院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群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机制亟待完善专业群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回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应有之义,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径。2019年4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 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4]。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催生了农业产业新业态。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甚至跨岗位群之间的协同关系日益紧密,不仅对生产运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倒逼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满足产业和企业的需要[5]。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有效对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就显得意义重大。当前专业群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业群构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强;专业群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链、岗位群发展,导致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不足;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有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深受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关注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需求,忽视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以及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主的理实一体化培养体系构建。

2.2 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举措亟待夯实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色所在,其实质是通过企业高职院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创新组织形态和生产管理模式,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共同建设专业(群),实现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协同育人,让企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注入活力,让复合型人才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支撑作用。与《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的一些要求相比,目前我国产教融合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第一,合而不融。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足,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关系,没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相互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二,校热企冷。当前校企合作中高校积极主动,但大多数企业明显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较为普遍[6]。第三,形式单一。许多校企合作项目仍停留在建立实习基地、订单班人才培养等层面,而构建校企双方“产学研创推”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等深层次合作不够。

2.3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难题亟待破解近年来,虽然创业教育总体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缺乏一支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同时,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创业实战经验,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创新创业的技术含量不高。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集中在个人服务和销售行业,普遍缺乏技术型创业。农类专业与财经商贸类、理工类等专业不同,农业种养殖更加侧重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农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展以专业知识技术为主体内容的创新活动,为技术型创业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低。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最终要流向市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重要推动者。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对接上效果还不理想,大型企业自身具备研发能力,对大学生不成体系、层次较浅的研究成果需求较小,而小微企业又缺乏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

2.4 农业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载体亟待创新当前农业产业中一些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应用则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培养一批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复合型人才,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培养缺乏有效性。第一,农业新技术成果未能及时进教材。教材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要素,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材更应该是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的总结与归纳。学校使用的教材往往没有及时更新,难以满足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第二,农业新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方法过于传统。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不够深入,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满堂灌”的情况,课堂吸引力不够,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农业新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缺乏真实环境。实践教学是学生掌握、锻炼新技术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实践教学环境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环境相一致,但农业实践基地占地面积广、经费投入大,与新技术相关的实验实训设施不能得到及时升级和改造。

3 “产学研创推”五元协同培养复合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实现路径

3.1 围绕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农业高职院校要紧扣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等国家战略需求,紧跟农业产业最新发展趋势,提前谋划布局一批服务国家需求和行业需求、契合个人就业需要的前瞻性涉农专业。紧密对接农业产业链,立足农业产业链高端需求,从源头上让专业扎根于产业升级,打造适应区域需求、特色鲜明的专业链,形成与区域农业产业布局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同时,健全常态化的专业调研、分析和反馈机制,形成包括产业发展、职业能力、人才规格等内容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为专业(群)对接产业、准确定位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根据招生、就业、培养质量、教学资源等因素,完善专业增设、淘汰、改造的动态调整机制。增设前沿、紧缺的农类专业,减少专业人才存量过大、就业不景气的专业,以“信息技术+”升级改造传统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比如,作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单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整合现有专业资源,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构建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畜牧兽医、园艺技术、数字农业、数字商贸五大专业群,打造了“专一(产)接二(产)连三(产)” 的专业群新格局,有效提升了专业群和产业链的匹配度,切实提高了高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匹配度。

3.2 完善顶层设计,深化“三教”改革根据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一专多能”的特点,农业高职院校可设计“一线双元三阶四融”人才培养模式,即围绕立德树人主线,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按照“平台教学、专业分流、岗位拓展”三阶递进实施,构建“生产与教学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竞赛与教学融合、创业与专业融合”培养体系。农业高职院校应聚焦现代农业产业,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原则,构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岗位能力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7]。根据现代农业产业特性、企业生产规律和学生实际状况等,构建“基础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实训体系,依托“训研创”一体化的“教学工厂”,开展实训。在教师方面,打造一支“三型多能”双师队伍。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提升教师的实践技术技能,培养“教练型”双师;配套建立允许教师技术作价入股以及师生共创等制度,以专业为单位建立创业工作室,培养“双创型”双师;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通过实用技术培训、田间巡回指导和科技帮扶,培养“服务型”双师。在教材方面,对接农业产业生产前沿,及时融入教师科研成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和教学资源库,着重在知识广度和新技术发展前沿方面增加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在教学方法方面,大力推进混合式、探究式教学,广泛开展田间地头情景式教学、项目孵化工作坊式、生物生长探究式教学、农产品营销实战式等教法实践,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

3.3 发挥科研作用,提升教学内涵科研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决定了涉农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科研,而且要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是回归高校人才培养本质的根本途径[8]。农业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着力点不是尖端科技前沿的科研,而是要立足于区域性、地方性的特色产业,聚焦现代农业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新成果运用以及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社会服务活动,在科技创新与运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农业高职院校科研与教学融合的重点是以产业发展为准绳,将学校科研平台转化为“训研创”一体的实践实训平台,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或者企业的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过程转化为“导师+项目+团队”的项目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技术路线确定、技术方案制定等科学研究或技术攻关,使学生在“寓教于研”“以研促教”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跨界能力。

3.4 强化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让大部分学生接受系统的创业理论学习和多渠道创业实践锻炼,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提升其岗位竞争力,可以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9]。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做好“三融合”。一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10]。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建立创业基础课、专业创新创业课、创业实战课的课程体系,并对学生在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学分认定和转换,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探索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创业活动。二是创业教育与企业生产融合。把学生的创业项目与企业真实的商业化项目紧密对接,是创业教育的一种新趋势。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建立了“学校(研究院)办总公司、二级学院(研究所)办子公司、专业(研发中心)对接主营业务”的组织架构[11],采用“导师+项目+团队”的形式,通过“师导生创、师创生学、师生共创”的途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三是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融合。农业高职院校应发挥涉农培训的优势,建立从在校生到高素质农业从业者再到农业企业家全过程的实践帮扶机制,不仅支持学生在校创业,毕业后还要跟踪服务,助力校友从“有业”到“强业”。

3.5 借助推广服务,提升运用能力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手段,普及和传播技术、工艺、规范的过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农业高职院校的应有之义,但这一环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略。首先,引导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进教材、进课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推广服务的过程既是教学与服务相融合的过程,又是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把服务现场转化成教学现场,把服务内容转化成活页式教材,有效推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入心入脑。其次,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优化教学方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教师在服务中教学、在教学中服务,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服务过程是“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传递知识与技术,非常有利于快速培养学生运用农业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能力和“三农”情怀。最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为教学创设了真实环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涉农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涉农高职院校通过创建农业流动总医院等平台,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选派百名教师带领千名学生服务万家农户(企业)。学生既是学徒又是技术助理。通过开展农业技术下乡、“三新”技术示范推广等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新技术应用等能力。

4 结语

复合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等多方合作,从机制创新、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随着农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作岗位更需要具备多元的知识储备和交叉专业的背景,掌握多项技术技能,能够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毕业生将越来越受人才市场的欢迎。“产学研创推”是培养复合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涉农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深挖“产学研创推”各要素资源,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供给匹配;要把促进科教融汇作为新方向,全面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农业产业变革,融汇科学研究资源与教育资源,在科技创新与运用、社会服务等过程中加速推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技能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